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物机体内存在着强大的黏膜免疫系统,约占机体淋巴组织的50%以上,每时每刻黏膜都要接触大量抗原,担负着重要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对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作全面的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黏膜免疫 影响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肠道黏膜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在RA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括了肠道黏膜免疫与RA的联系,讨论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总结了中草药在治疗RA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肠道黏膜免疫 中草药
  • 简介:IgA肾病(immunoglobulinAnephropathy,IgAN)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好发于青壮年,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公认的是糖基化缺陷的IgA1分子产生是IgAN发病始动环节[2-4]。糖基化缺陷,

  • 标签: IGA肾病 黏膜免疫 黏膜-骨髓轴 糖基化异常
  • 简介:目的观察胰高糖素样肽2(GLP-2)对小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免疫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70只ICR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和GLP-2治疗组(T组)(200μg/kg皮下注射,2次/d)。于术后1、3、5d处死动物,检测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易位率、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道灌洗液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并测定肠黏膜Th1/Th2因子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C组动物的细菌易位率(100%)和血浆内毒素水平[(0.753±0.044)EU/m]明显高于T组,也显著高于N组(均P=0.000)。C组IgA水平在I/R后1d降至低谷,3、5d仍处于低值。T组IgA水平下降后,3、5d迅速回升至正常范围,显著高于C组水平。C组Th1因子(IFN-УIL-2)在I/R后持续升高,Th2因子(IL-4、IL-10)先明显下降后逐渐回升。T组Th1/Th2细胞因子的时间变化曲线和C组相似,但是Th1因子的升幅小于C组,Th2因子的降幅小,并在5d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GLP-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后的肠黏膜免疫功能,这可能和它维护肠黏膜Th1/Th2因子平衡有关。

  • 标签: 胰高糖素样肽2 免疫 黏膜 细胞因子 缺血再灌注 小鼠
  • 简介:摘要黏膜免疫是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不仅可抵抗致病菌的入侵,还有助于成功受精及妊娠,从而维持女性生殖健康。女性生殖道固有免疫系统包括黏膜上皮的机械屏障、共生菌的微生物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受体的免疫屏障,适应性免疫包括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及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不仅参与局部炎症,还可能具有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此外,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受性激素的调节,从而有利于维持局部微环境的稳态。本文就近年有关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黏膜免疫 女性生殖道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共生菌 性激素
  • 简介:摘要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黏膜免疫给药,不但能刺激机体的黏膜免疫,还能诱导机体的全身免疫应答,目前已成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黏膜免疫系统构成、免疫机制和功能三个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生态失调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有关,特别是免疫相关性疾病。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阐述了肠道菌群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炎性肠病等肠道系统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系统疾病,并总结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疾病治疗策略。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并拓宽我们发现疾病干预靶点的路径。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免疫相关疾病
  • 简介:鼻相关淋巴组织是上呼吸道的重要淋巴组织,在鼻的免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鼻相关淋巴组织免疫学结构和功能及其在鼻黏膜免疫中的重要意义做一综述。

  • 标签: 淋巴组织(LymphoidTissue) 鼻黏膜(NasalMucosa)
  • 简介:摘要急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的急性异常,持续的肝损伤容易引发急性肝衰竭。以往的研究已证实急性肝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失衡和易位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的减少及炎症状态下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7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功能活跃,参与了疾病病情的加重进程,此时补充肠道益生菌有可能通过调节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酸(kynurenine,KYN)代谢通路,进而影响表达于肠黏膜免疫细胞的芳香烃受体(aromatic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激活过程。AHR作为连接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的关键点参与了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活化的AHR通过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诱导对Th17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使肠道益生菌实现对肠道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现就肠道益生菌对急性肝损伤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的潜在调节机制进行概述。

  • 标签: 肠道益生菌 犬尿酸 芳香烃受体 辅助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急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百日咳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实施了全民免疫计划,百日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百日咳疫苗控制效果欠佳,需要新的疫苗来预防疾病,同时预防百日咳的感染和传播。研发新型百日咳疫苗,需要深入研究百日咳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尤其是保护性免疫机制。随着对保护性免疫机制的进一步了解,黏膜疫苗再次受到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方法,如鼻腔免疫、外膜囊泡及减毒活疫苗。该文对百日咳免疫机制及黏膜免疫作一综述,以期对新型百日咳疫苗的研发提供思路。

  • 标签: 百日咳 免疫机制 黏膜免疫 疫苗
  • 简介:一、概念人类生活在细菌的世界中,肠道内也有大量的细菌.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可加强肠道屏障功能,平衡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创造宿主与微生物之间良好的共生关系,并通过启动上皮更新、增加黏膜血流和肠蠕动而影响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些细菌称之为益生菌或护生菌(probiotics)[1].

  • 标签: 肠道免疫紊乱相关疾病 益生菌 免疫功能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杆菌
  • 简介:摘要: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统是维持正常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从上皮细胞到免疫细胞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分子,以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免疫微环境。本文综述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及作用,有助于加深对女性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 标签: 女性生殖道 黏膜免疫微环境 细胞及分子 妇科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样本来源: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接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治疗的患者,共 90例,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切除组和剥离组,剥离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 ESD),切除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 EMR),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指标。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少于剥离组,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剥离组( P< 0.05);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4.44%)显著低于剥离组( 33.33%)( X2=12.2562, P=0.0004)。结论:为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实施 EMR,患者术后恢复快,虽然住院时间较长,但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样本来源: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接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治疗的患者,共 90例,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切除组和剥离组,剥离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 ESD),切除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 EMR),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指标。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少于剥离组,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剥离组( P< 0.05);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4.44%)显著低于剥离组( 33.33%)( X2=12.2562, P=0.0004)。结论:为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实施 EMR,患者术后恢复快,虽然住院时间较长,但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价值。方法:收录2021年6月到2022年4月的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共计66例,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分析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实施阶段开展围术期护理的使用价值。结果:干预组满意度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手术指标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SF-36各项指标评价分值较之对照组大(P<0.05)。结论:胃肠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干预阶段,开展围术期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更好提升手术干预效果,提升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手术干预阶段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肠黏膜屏障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在调节机体稳态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支持zonulin途径、肠道菌群以及Toll样受体可作为其调节机制,在病理情况下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破坏免疫稳态造成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将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及其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肠黏膜屏障功能 zonulin途径 肠道菌群 Toll样受体
  • 简介:摘要黏膜免疫综合了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覆盖全身,是占比最大的免疫系统。近年研究认为黏膜免疫细胞具有维生素D代谢酶和受体的靶点,参与维生素D的代谢和生物效应,提示维生素D代谢、活化场所不仅局限于肝、肾,还有更为广泛的免疫系统。维生素D对黏膜免疫具有不同维度的调控机制。本综述重点复习近几年维生素D在影响黏膜免疫的调控机制的新进展及应用。

  • 标签: 维生素D 免疫,黏膜 黏膜屏障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辅助口腔黏膜病病理诊断。方法 于2019年02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9名口腔黏膜病患者,均接受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诊断,分析其病理结果。结果 经病理诊断结果得出有12名口腔黏膜扁平苔藓,13名口腔黏膜红斑狼疮,9名口腔黏膜白斑,25名口腔黏膜寻常性天胞疮。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辅助诊断结果为12名口腔黏膜扁平苔藓(100.0%),11名口腔黏膜红斑狼疮(84.6%),9名口腔黏膜白斑(100.0%),23名口腔黏膜寻常性天胞疮(92.0%)。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辅助诊断的准确率为93.2%(55/59)。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直接免疫荧光技术 口腔黏膜病 病理诊断
  • 简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并有望取代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手段。ESD治疗的优点:可以一次性全部切除大的病灶,病理组织学可判断是确实的一次性完整,残癌复发少但不足之处是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率高,操作技术难度大。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内镜 剥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