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空军曾对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多的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在重庆大轰炸期间,美国密码之父赫伯特·奥斯本·雅德利受中国政府之聘来到重庆,在国民政府的安排下,雅德利成立了一个专对日军空袭的密电破译小组,曾多次破译日军密码,使我方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阻止,大大的减轻了损失,为保卫重庆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9月,雅德利带着几大箱子破译密码的有关资料,装扮成皮货商秘密离开美国,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经过两个月的

  • 标签: 雅德利 重庆大轰炸 抗日战争时期 密码电报 奥斯本 赫伯
  • 简介:可以说,近300年来,除了中国世代流传的孔子理念,在大洋彼岸,始终存在着一个"美国的孔子"。在当代,无论有无关联,都爱冠上一个"子日"。如果回溯历史,在很长时间里,西方世界对孔子的了解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16世纪,传教士利玛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中的孔子形象介绍到了欧洲,随后又传到了美洲大陆。1735年的一份《纽约周报》上,刊登了一封两个版篇幅的读者来信,介绍中国人对孔子的尊敬和信仰,

  • 标签: 孔子形象 美国 人眼 中国文化 西方世界 16世纪
  • 简介:梅州籍华侨在客籍华侨华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有华侨华人开始,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梅州籍华侨都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客家精神,为祖(籍)国和住地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就以梅州籍华侨华人史作为切入点,探讨梅州籍华侨华人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在海外是如何得到传承与发扬的;作为后人的我们从梅州籍华侨华人的身上又应该得到哪些启发。通过梳理和剖析,我们认为,客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梅州籍华侨华人 贡献史 客家精神 传承与发扬 意义
  • 简介:2012年11月16~18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罗伯特·史密斯国际杰斐逊研究中心(TheRobertH.SmithInternationalCenterforJeffersonStudiesatMonticello)共同发起召开了一次美国史研讨会,有三十余名中外学者出席。会议的主题是"杰斐逊时代的民主、共和与国家构建",与会学者围绕"杰斐逊与民主问题"、"杰斐逊时代的共和主义"、"杰斐逊与早期美国的国族/国家构建"三个专题展开讨论。专题讨论结束后,会议主办方特意组织了两场圆桌讨论,采用对话的方式,交流关于美国史学近期动向的信息和看法。第一场对话的重点是"美国早期史研究的新趋向",由斯坦福大学杰克·雷科夫教授主持;第二场对话的主题是"21世纪的美国史学",由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参与者全部采用英语发言。以下文字系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和翻译,为了尽可能保持对话的原貌,整理者采取原话实录的方式,遇有录音不清晰的地方则用省略号标出;听众的反应也以括注的方式说明。出于篇幅和阅读效果的考虑,在翻译时删去了一些重复和脱离主题的部分,这些地方也相应地加了省略号。括号中的文字系整理者所加,作为补充或说明。由于时间紧迫,仅就个别不清楚或不确切的地方,与具体的发言人做过核对,整个发言并未经本人审阅,其中疏漏和误译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明察。

  • 标签: 美国史研究 美国史学 对话 路径 题材 CENTER
  • 简介:当地时间2013年4月16日,酝酿己久的“美国海外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在洛杉矶成立,来自海峡两岸和越南、柬埔寨的客家社团以及海宁、缅甸等8个同乡会的数百名客家乡亲欢聚一堂,庆贺交流协会的成立并欢迎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摄制组的到来。

  • 标签: 文化交流 客家 协会 海外 美国 中央电视台
  • 简介:美国之音在应对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事后美国决策层却认为其对该事件的报道具有过于浓厚的宣传腔调,并迫使它在播音内容、腔调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整改。不过,在“宣传预设”的前提下,这种追求“客观性”报道的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美国之音仍积极地为帮助美国赢得文化冷战而努力。

  • 标签: 匈牙利事件 美国之音 美国新闻署
  • 简介:在2008年举行的中美建交28周年研讨会上,当时83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当众念出了他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在1977年-1981年的4年白宫生涯里,卡特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此前从未对外公开。

  • 标签: 美国人 邓小平 中美建交 2008年 美国前总统 日记
  • 简介:侨民与保护侨民的美军,是民国时期美国维持在华存在的重要标志。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迅速从平津蔓延至京沪等地。这些地方是美国在华侨民的集中居住地,美国政府对美侨安全十分关切。与十年前的武力护侨政策不同,此时的美国面对日本的步步推进,采取撤侨政策予以应对,并调兵遣舰,为美侨撤离中国提供帮助。“帕奈号”事件发生后不久,不仅美国侨民,美国在华驻军也被撤走。从撤侨到撤军,这既标志着美国传统武力护侨政策的放弃,也是抗战初期美国绥靖日本的体现。

  • 标签: 在华美侨 亚洲舰队 第十五步兵团 “帕奈号”事件
  • 简介:传教士是近代以来中美交流的重要媒介。美国传教士于1830年来华,原因既有学界集中关注的美国宗教运动和英国传教士的言辞鼓励,也有本文所揭示的美国国内长达近30年的舆论准备。自19世纪初开始,美国报刊和其他出版物密集刊登有关中国传教形势的报道和评论,以中国精神体系的象征符号孔子为切入点,既显示出中国传教局面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也指出了可资利用的突破口,更是美国教会表达传教意愿的渠道。舆论准备为即将开始的美国在华传教事业赢得了民众理解和认可,创造了适宜的社会氛围,所确立的传教原则贯穿着随后的美国在华传教行为。

  • 标签: 美国传教士 孔子 舆论 传教原则
  • 简介:如果有人问我近两年做的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那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他说:“连续两年感恩节都在纽约通宵购物!”没错,如果你想好好利用“黑色星期五“这个疯狂打折季皿拼一把的话,那你一定要做好通宵战斗的准备。

  • 标签: 纽约 星期 黑色 战斗 美国 感恩节
  • 简介:作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的代表,“新左派”史学往往又被人们冠以“修正主义”史学之名。秉承“新左派”史学修正主义之传统,约翰·罗森博格于20世纪60末在美国内战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新修正主义”观点。对新民族主义者等所谓的“内战合理性”提出强烈的批评。综合观之,罗森博格“新修正主义”观点来源于其对下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关照,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美国“新左派”史学的主要学术诉求。

  • 标签: 约翰·罗森博格 新左派 新修正主义 下层关怀 |
  • 简介:热爱西藏的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先生作为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出席了主题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第三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笔者借此机会走近了他,深切地感受到他对西藏的一往情深。

  • 标签: 西藏文化 保护与发展 美籍华人 理事 协会 冠军
  • 简介:《九州学林》第七卷第二、三期连载马幼垣先生大作《美国舰队清末两访厦门史事考评》上、下篇,详考1908、1910年美国海军舰队两度访问厦门的相关史实,发前人未发之覆。笔者认为,该文在史料利用层面仍留有余地,而相关批判也有值得商榷处。本文拟用相关档案、日记等材料补充大白舰队访厦史实,并结合中德美联盟由酝酿至破灭的历史过程,进一步解析此事件的国际背景。

  • 标签: 大白舰队 厦门 述德笔记 中德美联盟
  • 简介:本文以2000-2010年《环境史》(EnvironmentalHistory)所刊论文和书评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对近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和动向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环境史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继续拓宽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传统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对过去的研究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此同时,不断地涌现着新的环境史研究热点,如海洋环境史、环境正义、少数族群等。此外,综合环境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

  • 标签: 美国 环境史 环境保护 《环境史》
  • 简介:翻阅《国家记忆》,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如此强烈。一帧一帧的照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听得到枪炮声和“一个嗅得到硝烟,触得到军人体温的战争场面”(《国家记忆》编者语)。每一张照片,都会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震撼力。特别是那么几张,令人刻骨铭心。

  • 标签: 美国国家档案馆 震撼力 记忆 影像 战场 收藏
  • 简介:本文探讨了刊登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上的《美国学界蒙元史研究模式及文献举隅》一文的若干纰漏。海内外史学界研究蒙元史的切入角度有三:中国史角度,蒙古史与蒙古帝国史角度,中西交通史角度。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在蒙元史文献的翻译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中国学者李思纯、韩儒林、陈得芝、李治安和王晓欣等人都阐述了蒙元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蒙元史 成果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