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逐渐由北向南转移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北方为中心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不断南移: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开始,历经隋唐五代,两宋各阶段,逐渐完成了转移。其中,两晋时的“永嘉之乱”、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经济重心加快转移的重要时期。

  • 标签: 中国古代历史 经济重心 隋唐五代 魏晋南北朝 中华民族 安史之乱
  • 简介:文章以现代产业转移理论为指导,阐述了贵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分析了贵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加快推进贵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

  • 标签: 贵州 产业转移 承接 对策
  • 简介:摘要: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林下经济的意义,指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下经济发展。

  • 标签: 林业经济 林下经济 群落结构
  • 简介:摘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发展虚拟经济。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事实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作用。本文在分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转换条件及转移模式。

  • 标签: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转换条件 转移模式 关系
  • 简介:宣汉县胡家区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学习邓小平南巡谈话,深刻认识到目前农村人均耕地少,剩余劳力多,靠单一抓粮食生产是富不起来的,必须树立“敢试、敢干、敢闯”的精神,抓住时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在“八五”期末,工农业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亿元和700元;“九五”期末工农业产值、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亿元和1000元.这个区发展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是狠抓“两个转移”.一是抓好传统农业向现代商品、高效农业转移.在确保人均产粮保持在400公斤的前提下,主攻畜牧业和林果业,把领导精力和农

  • 标签: 人均纯收入 高效农业 粮食生产 农村经济 经济发展 敢闯
  • 简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农户家庭经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性转移不仅对宏观经济增长具有影响,而且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影响。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社会来讲,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性转移对城乡相对收入变化也会产生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福利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等经验模型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而且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城乡相对收入呈现随经济增长而拉大的趋势,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却起着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

  • 标签: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经济效应 社会生产力 农户
  • 简介: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转移为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本文从西部消费市场、产业政策、资源状况等角度分析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具有的优势,并对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选择策略。

  • 标签: 西部 县域经济 产业转移 选择
  • 简介: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历史研究中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历史概念,它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本文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浅析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转移及其影响。通过对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研究,了解经济重心对经济的重要性,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通过对古代经济的借鉴,了解现代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意义与作用。

  • 标签: 经济重心南移 人口迁移 唐宋时期
  • 简介: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 标签: 农村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速度 剩余劳动力转移 正相关关系 农业劳动力 数据分析
  • 简介: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王维艳历史上,人类文明的重心,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着。由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到葡萄牙、西班牙,再到西欧、北美.今天,在欧美经济普遍进人低速增长的总背景下,唯有亚太地区一枝独秀,以致国际舆论...

  • 标签: 世界经济重心 亚太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水平 亚洲“四小” 东方文明
  • 简介:摘要:协调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在区域内进行产业转移,如题所言便是苏南地区向地处于苏北地区的宿迁进行产业转移。将苏南地区中获得经济效益较低、耗能较高的产业转出到经济欠发达的宿迁市以提升宿迁市的经济水平,此番做法不仅可以使宿迁市的各种有利资源“物尽其用”还可以减少苏南地区对末端产业的关注度,从而精进于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研究和发展。这一举措既贯彻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又带动了苏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宿迁市的经济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从苏南地区转出的产业在一般情况下是以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会对转入地宿迁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污染也会影响到转出地的就业率下降失业人群增多从而导致社会问题的增多,例如犯罪率上升。

  • 标签: 产业转移 经济发展 宿迁
  • 简介: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形势分析课题组公布的一份报告发现,部分高增长省份同时也属于能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的地区。青海、内蒙古、甘肃、河北、辽宁、吉林、四川、湖北、陕西、黑龙江10个地区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这10个投资高的省区在GDP能耗排位中均进入了全国前15名,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普遍较低。尤其是青海、内蒙古、甘肃、吉林、四川、陕西属于“三高”地区,即上半年投资高增长、GDP能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排位高的地区。这使投资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空前加大。特别是随着“投资西进”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能源开发强度明显增大.生态压力还在加剧。分析原因,首先是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长还将长期维持在高能耗和高投资拉动的方式;

  • 标签: 西部经济 产业转移 增长模式 可持续发展能力 GDP能耗 “三高”地区
  • 简介: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屡次的反复,遇到了许多障碍。并且,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影响我国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曲线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标签: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 农村劳动力流动曲线 政策建议
  • 简介:经济崛起势不可挡正从源头向世界各地梯度转移一、新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全球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突破2万亿美元,其增长速度是全球经济的56倍,目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上网的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的22个上升到1999年底217个;全球互联网用户从1996年底4000万户增至1999年底2.59亿户,预计2005年将达到12.5亿户;目前互联网的通信量和网上交易量以每100天增长1倍的速度发展.

  • 标签: 新经济 梯度转移 信息技术 智力资源 市场支撑 风险投资
  • 简介:在我国,虽然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促进就业的观点,但大都是零散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经验;在国内外第一次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是一条新规律,并揭示了这条规律的基本内容;侧重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具备条件也最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针对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与就业有关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 标签: 资源城市循环经济就业规律Resources depletion city labor force to circulation economy shift rule
  • 简介: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税收区域转移会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对2004-2014年我国税收与税源的背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存在显著的税收背离现象,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度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背离额却越来越大;同时发现我国税收区域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了“劫贫济富”的效应,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财力发挥作用.

  • 标签: 税收背离 区域经济差距 税源
  • 简介:本文从“南北贸易”模式出发说明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成本转移”和“专业化陷阱”现象,分析了其中隐合的问题,指出“环境成本转移说”对中、小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并针对金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措施。

  • 标签: 环境成本转移 资源密集产品 金华经济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