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椎弓根行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与板间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两种方法疗效的优劣,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12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体高度矫正程度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椎弓根行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组即试验组在改善体高度、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结合椎弓根行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可以很好的恢复高度,并且能够很好的长期维持术后的高度,避免远期体塌陷,在减少迟发性体塌陷导致腰背痛、神经症状出现、矫正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内固定 椎体内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原理和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3岁。骨折部位T117例,T1219例,L113例,L29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4例,B级5例,C级9例,D级13例,E级17例。按椎管阻塞积分为4度Ⅰ度7例,Ⅱ度15例,Ⅲ度18例,Ⅳ度8例。手术方法经椎弓根植骨,及相邻的上、下椎弓根置钉后,按固定区的正常矢状面形态将棒预弯;利用中间螺钉作为支点,将向前推顶,纠正后凸畸形及水平移位。结果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3.8%,水平移位恢复至正常的0.5%。随访3~36个月,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骨折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体高度的再丢失;对骨折直接复位和固定可提高复位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应力分布,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爆裂性骨折 骨移植 椎弓根器械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总量、术前和术后1周前缘高度、术前和术后1周后凸Cob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长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术后恢复效果佳。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椎体内植骨 后路椎弓根系统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8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爆裂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为A组,34例患者采用跨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为B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对锥体前缘高度值以及Cobb,s角进行测量,术后患者随访1~2年。结果三均成功完成手术,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以及稳定性能十分良好,未出现1例患者切口感染和脊髓神经症状加重。前缘高度以及Cobb,s恢复情况较满意。术后随访1年,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爆裂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的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促进患者早期恢复且维持良好的高度,对后凸畸形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爆裂型 椎弓根螺钉 伤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跨内固定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跨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半年后胸腰段脊柱前缘高度与Cobb角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跨内固定效果存在差异,内固定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 经伤椎 内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抽选33例胸腰椎骨折病患,收集和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治疗时间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全部患者均以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和对手术前后病人体压缩率及Cobb角。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病人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下降(P<0.05)。随访复查中,全部骨折复位均比较高,未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应用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可靠,可行性与安全性高,效果良好,优势显著,适合使用。

  • 标签: 治疗 经后路伤椎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跨固定与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102例在我院进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对比组(n=49)和探究组(n=53),对比组患者所用固定治疗方式为跨固定,探究组患者所用固定治疗方式为固定。结果治疗后探究组患者后凸Cobb角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288,P=0.0323),压缩率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83,P=0.0409)。2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59,P=0.0002),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67,P=0.1843)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固定治疗效果明显较跨固定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与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固定)与对照组(跨固定),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输血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缘高度上升,而Cobb角降低,且观察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均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固定治疗更有利于重建脊柱生理序列以及恢复其稳定性,能维持脊柱较好的高度及曲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伤椎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跨后路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椎弓根予以植骨置钉的后路复位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并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患者(73.33%)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断裂总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2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予以椎弓根予以植骨置钉的后路复位的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好。

  • 标签: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 胸腰椎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33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及邻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其中15例骨折椎弓根置钉内固定,18例跨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分别随访观察患者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5一36个月,平均10个月,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有助于恢复前高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减少卧床过久及加重骨质疏松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伤椎 椎弓根置钉 短节段固定
  • 简介:背景: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骨折较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术后易出现后凸畸形复发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12月收治的后路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40例,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前缘高度维持、高度百分比、Cobb角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维持三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促进脊椎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后路 植骨 内固定 腰椎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方法此次收集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用跨内固定方法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用内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用内固定方法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跨内固定方法治疗,观察组内固定方法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跨内固定方法治疗;上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跨伤椎内固定 经伤椎内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万向螺钉固定与跨单向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组(52例)和跨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矢状位后凸Cobb's角度,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术前2组矢状位后凸Cobb's角度、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后凸Cobb's角度,术前与术后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矢状位后凸Cobb's角度,与术后3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跨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矢状位后凸Cobb's角度与术后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维持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方面,固定优于跨固定。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矢状位后凸Cobb' s角度 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手术复位中使用固定方法和跨固定治疗方法两种手段的临床效果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脊柱外科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固定治疗的患者命名为实验组,将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固定治疗的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差异,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对比固定和跨固定治疗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患者轻,并发症出现的情况对照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重于实验组患者。在统计学计算后疼痛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固定手术治疗后,疼痛情况低于跨固定患者,并发症方面固定手术患者较轻,下床时间固定和跨固定两者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跨固定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所收取的4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分为对照组20例(采取跨固定治疗)和观察组20例(采取经固定治疗)两组,观察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且观察组病患的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较低,安全性高,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能够明显的帮助病患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创伤小,减压、复位及植骨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 标签: 经伤椎固定 治疗效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跨固定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这项研究中,观察了66例入住我院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患者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入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跨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固定方式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4.2±7.6)min,失血量为(103.1±10.2)ml,引流量为(42.3±5.1)ml,住院时间为(9.1±2.5)d,所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单阶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科接诊胸腰椎骨折病患72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经后路单节段锥弓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行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ODI评分等指标。结果:针对ODI评分,研究组治疗后(16.34±2.05)分,比对照组(20.48±2.74)分低,P<0.05。针对住院时间,研究组(10.39±1.26)d,比对照组(13.47±1.95)d短,P<0.05。结论:于胸腰椎骨折中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效果好,且利于住院时间的缩短。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后路伤椎 效果 锥弓更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与比较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传统跨固定治疗与单侧固定临床效果。 方法: 抽调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在我院骨外科诊治的 92 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46 例患者采用跨固定手术治疗,实验组 46 例患者给予单侧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压缩率、后凸 Cobb 角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差异显著。术后半年统计,实验组患者的体高度丢失、 Cobb 角丢失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各临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断脊柱骨折效果更显著,术后骨折 恢复指标优于传统手术恢复指标 ,临床医师可广泛应用。

  • 标签: 伤椎单侧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跨固定和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多采用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情况,分别采用日本腰椎功能评价JOA评分法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脊柱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观察术前术后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差异均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压缩率、压缩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观察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跨固定和固定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疼痛,改善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但固定治疗对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效果更佳,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增加。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