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是防止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现已明确,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能够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同样运动对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修复作用,同时改善糖、脂代谢,从而使糖尿病个体达到良好的代谢水平。作为简便、经济的干预方式,运动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运动 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及进展的中心环节,β细胞去分化可能是导致β细胞数量下降及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预防β细胞去分化和(或)促进去分化细胞再分化为β细胞是T2DM治疗的关键策略。通过诱导胚胎干细胞或多潜能干细胞分化或β细胞增殖、再分化及转分化可促进β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增加。深入理解β细胞去分化、再分化及转分化的调控过程有助于维持β细胞稳态,从而为T2DM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胰岛β细胞功能 去分化 再分化 转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相关诊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上关于基底细胞癌的报道资料。结果:手术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定期影像学检查为术后复查的主要方式。结论:基底细胞癌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就医诊治效果显著,愈后良好。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相关诊疗 探讨结果
  • 作者: 张梦潇 韦晓 孙烁烁 张少红 陈国芳 刘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 210028 张梦潇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老年病科,2240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 210028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酮饮食(KD)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3周后,分为正常喂养组(ND)、生酮饮食组(KD)、75%热量限制组(CR),另将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以标准饲料喂养。C、ND组自由进食标准饲料,KD组自由进食生酮饲料,CR组作为阳性对照组,每日以ND组75%的热量进食标准饲料。不同饮食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耐量及血β-羟丁酸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胰腺组织内胰岛的形态和结构;免疫荧光共染观察小鼠胰岛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饮食干预4周后,与ND组相比,KD组小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P<0.05);KD组胰岛形态和结构较规整,胰岛细胞数量增加;胰腺免疫荧光共染显示KD恢复胰岛β细胞的数量和排列及胰岛β/α细胞比例,恢复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等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结论KD可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改善糖耐量,可能与其能够恢复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逆转胰岛β细胞去(转)分化有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生酮饮食 胰岛β细胞 去分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生后因重症血小板减少诊断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例,抗病毒治疗中断后出现发热、腹泻、便血等结肠炎表现,同时出现噬血表现,除外先天性免疫缺陷、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及炎症性肠病,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抗病毒疗程不足和免疫紊乱导致结肠炎及噬血表现。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结肠炎 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的检验价值。 方法 :从本院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9 月接收的血液检验患者中,随机抽取 47 例,从 我院 志愿者 中, 随机抽取 47 例健康群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结果 : 观察组患者血液检验结果中, Hb 、 MCHC 、 MCH 、 RDW 、 MCV 、以及 RBC 检测值,分别为:( 99.27±6.25 ) g/L 、( 254.33±5.39 ) g/L 、( 25.43±1.65 ) pg 、( 17.42±1.92 ) % 、( 70.64±2.28 ) fL 、( 4.66±1.28 ) × 10 12 L ,所有数据 , 均有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异 , P < 0.05 。 结论 :贫血患者 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值,均低于正常人的红细胞检验值,该检验结果可为确定贫血患者 病症情况 提供参考,临床参考值可信度较高。

  • 标签: 血液检验 红细胞参数 贫血鉴别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患儿 男,4月龄,因“确诊Simpson-Golabi-Behmel综合征Ⅰ型3个月余,体检发现腹部肿物1个月余”入院,其母孕24周B超发现羊水过多,患儿于38+3周胎龄经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4 300 g,特殊面容,手指及泌尿系畸形,生后外周血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基因c.720delC半合子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p.N241Tfs*6),患儿之母该位点杂合变异,诊断为Simpson-Golabi-Behmel综合征Ⅰ型,左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示神经母细胞瘤,未予放化疗。随访半年,3月龄逗笑,4月龄会抬头,6月龄会扶坐,9月龄独坐,不会走路,不认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ufalin(蟾蜍灵)、AMD3100(普乐沙福)作为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胆囊癌细胞株(GBC-SD)后,观察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以及CD13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胆囊癌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标本2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33在肿瘤以及癌旁组织的表达的差异。用不同浓度的Bufalin(80、160、320 nmol/L);AMD3100(10、20、40 μmol/L)及联合用药(Bufalin 160 nmol/L+AMD3100 20 μmol/L)干预人胆囊癌(GBC-SD)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产生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能力,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锭(PI)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CD133分子表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及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133分子在人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率[30%,χ2=10.23,P<0.01],表达定位于胞质和胞核,流式结果显示CD133在GBC-SD细胞中阳性表达。Bufalin(80、160、320 nmol/L)作用(24、48、72 h)后与对照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F=21.389、57.231、73.444,P<0.05)。160 nmol/L的Bufalin作用后细胞迁移数为(114.33±5.51),明显低于对照组(270.67±13.65,F=241.989,P<0.01)。CD133分子表达水平为(1.48±0.14),低于对照组(3.22±0.46,F=202.589,P<0.01),细胞凋亡率[(32.57±0.69)%]高于对照组[(16.35±0.33)%,F=171.288,P<0.01]。AMD3100组中,与对照组比较AMD3100 20 μmol/L作用48 h细胞活性为(87.58±7.10)%,40 μmol/L作用48 h为(67.84±0.75)%(F=57.231,P<0.05),40 μmol/L作用72 h[(72.57±10.23)%,F=73.444,P<0.05]使细胞增殖明显受抑。40 μmol/L的AMD3100作用后,与对照组细胞迁移个数[(270.67±13.65)个]明显低于实验组[(193.33±8.08)个,F=241.898,P<0.01]。CD133分子表达水平实验组为3.07±0.11,对照组为3.2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589,P>0.05)。凋亡率对照组为(16.35±0.33)%,实验组为(16.37±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1.228,P>0.05)。联合用药组(Bufalin 160 nmol/L+AMD3100 20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24、48、72 h)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F=21.389、57.231、73.444,P<0.05);细胞迁移个数为(270.67±13.65)个,实验组为(133.67±6.5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898,P<0.01)。CD133分子表达水平(2.19±0.68)低于对照组(3.22±0.46,F=202.589,P<0.01)。细胞凋亡率[(33.58±1.67)%]高于对照组[(16.35±0.33)%,F=171.228,P<0.01]。结论CD133在GBC-SD细胞中阳性表达,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Bufalin、AMD3100可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Bufalin单独以及与AMD3100联合用药抑制胆可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抑制CD133分子表达。

  • 标签: 胆囊癌 CD133 AMD3100 Bufali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3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29~77岁,中位年龄51岁。多重RNA原位分析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C分型及其PD-L1表达水平,分析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检出CTC 275个,其中上皮型82个,间质型51个,混合型142个。混合型PD-L1平均表达水平为0.89,明显高于上皮型的0.55及间质型的0.49。混合型CTC为主型肝癌患者数量及PD-L1表达水平亦明显高于其他分型患者。PD-L1阳性的CTC分型与患者肝硬化及肝被膜侵犯相关(χ2=9.707,7.153;P<0.05)。肝癌患者平均PD-L1表达水平仅与患者饮酒史相关(P=0.042)。结论肝癌患者CTC以混合型为主,其PD-L1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分型患者。PD-L1阳性的CTC分型与肝硬化及肝被膜侵犯相关,而PD-L1表达水平仅与患者饮酒史相关。

  • 标签: 癌,肝细胞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细胞,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淄博市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分析,了解其免疫水平及疾病进展情况。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的250例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抗凝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所得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例HIV/AIDS样本的传播途径均为性接触,首次检测其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均值为(348.99±204.21)个/μL。不同年龄组间CD4+ T淋巴细胞均值、CD8+ T淋巴细胞均值和CD4+/CD8+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组的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与>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户籍、不同年龄及不同人群病例中CD4+细胞≤350个/μL组与CD4+>350个/μL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淄博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水平普遍偏低。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干预,重点加强老年人艾滋病的防控和干预工作。

  • 标签: HIV/AIDS CD4+ T淋巴细胞 CD8+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N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DN发病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化与组织损伤。其中,IL-18更具有特异性,IL-18在肾组织中表达,并被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刺激因子上调,IL-18表达的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IL-18 炎症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循环中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导致的以高代谢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在全球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血浆置换是严重甲状腺毒症的有效替代疗法,它通过去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大分子物质来快速恢复甲状腺素水平,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其在临床上更多地用于治疗严重甲亢、不耐受抗甲状腺药物及甲状腺危象的患者。血浆置换导致的一些相关不良反应,亦需关注。

  • 标签: 血浆置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毒症
  • 简介:摘要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是一种年龄相关的睾酮缺乏综合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LOH已严重影响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尽管近年来国内外诊疗指南陆续发布,LOH的管理策略逐渐规范,但在诊断标准、睾酮替代治疗(TRT)的利弊以及治疗目标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将在比较各版指南的基础上,对LOH的年龄界限、特异性症状及体征、睾酮的诊断切点、TRT治疗的获益以及非睾酮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 标签: 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诊断标准 睾酮替代治疗 非睾酮治疗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等有关,炎性反应贯穿于DKD全过程。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激活,依赖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4/5/11,通过Gasdermin D(GSDMD)介导释放炎性因子,发生炎性反应。细胞焦亡与DK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细胞焦亡在DKD发病中的作用、分子调控机制以及相关干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细胞焦亡 糖尿病肾病 Gasdermin D蛋白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移植疗法可有效恢复胰岛功能,但存在术后排异等问题。近来的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移植治疗后的免疫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调节性T细胞为干预靶点的疗法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1型糖尿病中减轻(消除)自身免疫,以延缓疾病进展或逆转疾病进程;应用于1型糖尿病移植治疗后,则可缓解乃至消除术后的排异反应。该策略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及缓解开辟了新的思路。

  • 标签: 1型糖尿病 调节性T细胞 防治 逆转 缓解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其诱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愈发多见。甲状腺功能紊乱在ICIs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包括甲状腺毒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但常因其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或误诊。掌握ICIs相关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发病特点和诊断治疗要点,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常见内分泌不良反应及时识别和处理。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甲状腺功能紊乱
  • 简介:摘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筛查是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受国际众多权威指南的推荐。关于筛查指标,迄今仍然没有共识性意见。基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的筛查策略,有助于尽早发现原发性先天性甲减,但其检测时间、筛查切点仍未统一。基于甲状腺素或TSH联合甲状腺素水平检测的筛查策略能早期发现中枢性先天性甲减,但因争议较多尚未得到普及。对诊断先天性甲减的患儿,应尽早启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然而,按照指南推荐的甲状腺激素替代剂量可能引起过度治疗。因此,应评估患儿病因和病情,以实施个体化替代治疗和规律随访。

  • 标签: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替代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复杂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肘关节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不以科学的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6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延迟康复护理,实验组利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通过采用差异性护理措施后,分析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康复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实验组采用的护理方法对于肘关节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Cassebaum评估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术后从产生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低,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肘关节骨折患者的护理中,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呈现出来的护理效果优于延迟康复护理,通过对肘关节骨折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护理过程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有助于患者康复,对于临床医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延迟康复护理 肘关节骨折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治疗除了传统的手术和药物之外,以微波消融、射频消融为主的热消融技术用于治疗PHPT的报道越来越多。现有临床研究表明,热消融可以显著降低PHPT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水平。同时,热消融治疗PHP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少数患者出现的微小并发症,均可自行缓解。受限于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对PHPT热消融的适应证、术中管理、术后随访和疗效评价仍无统一认识。未来仍需要开展设计严谨、样本量较大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热消融治疗PHP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提高PHPT治疗的管理质量。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热消融 微波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生存出院的暴发性心肌炎(FM)和非暴发性心肌炎(NFM)患者的远期预后,并分析FM患者出院后心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炎患者,根据心肌炎的类型分为FM组和NFM组。然后,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持续<55%,将FM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和心功能受损组。所有急性心肌炎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及对症支持治疗,FM患者均采用“综合救治方案”进行救治。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基线(入院时)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第1、3、6和12个月返院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主要观察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LVEF持续<55%和左心室增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FM组及NFM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LVEF持续<55%及左心室持续增大的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FM患者心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急性心肌炎患者 125例,其中FM组66例、NFM组59例。与NFM 组比较,FM组患者住院期间LVEF最低值<55%者比例较高(P<0.01)、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较长(P<0.01)。两组患者出院时LVEF<55%者比例相当(P=0.071)。随访12(6,24)个月,FM组1例(1.5%)患者出院后发生心原性死亡,16例(24.2%)患者出院后LVEF持续<55%,8例(12.1%)患者左心室增大;NFM组3例(5.1%)患者LVEF持续<55%,1例(1.7%)患者左心室增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M组患者LVEF持续<55%的发生率高于NFM组(P=0.003),左心室增大的比率亦高于NFM组(P=0.024)。FM组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心功能受损组起病至入院时间更短(P=0.011)、出院时LVEF<55%占比更高(P=0.039)、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比例更高(P=0.014)、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更长(P=0.03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长是FM患者出院后心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99,95%CI 1.023~1.406,P=0.025)。结论生存出院的FM患者发生LVEF持续降低及左心室增大的比例高于NFM患者。住院期间LVEF恢复时间长是FM患者出院后心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炎 预后 危险因素 左心室射血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