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粪类圆线虫感染相关肾损伤,并结合文献探讨粪类圆线虫相关肾损害的常见病理类型、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患者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改变,利用免疫病理、光镜及电镜检查了解肾小球病理类型;通过消化道内镜及活检了解消化道黏膜病理改变及病原体形态,分析肾脏及消化道病理改变与临床病理的联系。结果患者男性,26岁,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肾活检病理改变符合肾小球微小病变,伴间质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IgE水平增高。临床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蛋白尿转阴,但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及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急诊胃镜显示患者胃体及十二指肠广泛充血、糜烂。胃黏膜活检见黏膜内多量细长、"S"形弯曲的蚴状病原体,患者同时存在双肺感染,脑脊液大肠埃希菌阳性及脐周皮肤紫色皮疹。患者确诊为重症粪类圆线虫感染。经过抗感染及驱虫治疗后,头痛及消化道症状消失,复查内镜未见寄生虫虫体。随访2年至今,未见肾病综合征复发。结论粪类圆线虫感染可以肾病综合征为首起症状而消化道症状轻微,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IgE水平增高,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前需排除寄生虫感染,特别是在流行地区或存在可疑接触史的患者,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粪类圆线虫 肾病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增多
  • 简介:摘要中年女性,无明显诱因双眼伴异物感多天,根据患者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通过患者眼内虫体的检出及镜下观察,明确诊断为结膜吸吮线虫病。经过针对性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 标签: 吸吮总科 寄生虫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例肾移植受者感染粪类圆线虫的资料,从临床表现、血常规、痰涂片、胸部CT、治疗效果方面阐述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的特点与转归。肾移植受者感染粪类圆线虫治疗上停用免疫抑制剂、小剂量激素维持、积极恢复免疫力、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并首选伊维菌素是行之有效的。

  • 标签: 肾移植 粪类圆线虫病 阿苯达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对照射后小鼠尿液的趋向性及与照射剂量和时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区组随机法将168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对照组为未照射的小鼠;照射组为使用137Cs γ射线进行全身照射后的小鼠,剂量率为0.84 Gy/min。(1)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爬行实验:将小鼠分为7.5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0、2、4、8、12、24、48、72 h收集尿液;(2)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爬行实验:将小鼠分为2、4、6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24 h收集尿液。(3)时间与剂量之间的正交实验:将小鼠分为2、4、6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4、8、24 h收集尿液。(4)风扇实验和加热实验:将小鼠分为7.5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24 h收集尿液,分别将尿液用风扇吹风和加热后进行爬行实验。线虫培养至L3幼虫期,将其分别和每组小鼠的尿液滴至培养皿的不同区域,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每个区域中线虫的百分数。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爬行实验:7.5 Gy照射后8 h时线虫开始出现聚集,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在照射后8、12、24、48、72 h时线虫的百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67.518,均P<0.01)。(2)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爬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2、4、6 Gy照射组区域线虫的百分数均增加[(29.33±5.79)%对(69.58±7.00)%、(11.58± 3.60)%对(84.42±5.55)%、(9.08±2.19)%对(88.58±3.4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55、30.320、51.463,均P<0.001)。(3)时间与剂量之间的正交实验:在照射后8、24 h,2、4、6 Gy照射组小鼠尿液的线虫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28~133.349,均P<0.001)。(4)风扇实验和加热实验:风扇实验结果显示,照射组和对照组的线虫百分数均增多,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0,P>0.05);加热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尿液加热前后整体重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0±0.028) g对(1.051±0.026) g,t=11.814,P<0.001],照射组和对照组的线虫百分数均增多,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5,P>0.05)。结论线虫对照射后小鼠尿液中挥发性代谢物具有趋向性,且可辨别低剂量照射。

  • 标签: 秀丽新小杆线虫 辐射损伤 尿液趋向性 挥发性代谢物
  • 简介:摘要粪类圆线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主要由幼虫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也可因食入虫卵而感染。该病为机会致病,多为散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不容易及时诊断,感染者易进展为重症感染,病死率极高。现报道2例粪类圆线虫感染所致肠梗阻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医师加深对该病致病特点和治疗要点的理解提供参考。

  • 标签: 类圆线虫,粪 肠梗阻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粪类圆线虫及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致重症肺炎患者。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基础疾病较多,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半年余,因"乏力、纳差半个月,加重伴意识不清1 d"入院。病原学检查中发现粪类圆线虫、烟曲霉、新型隐球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考虑该患者的肺部重症感染是由粪类圆线虫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予阿苯达唑、卡泊芬净、奥司他韦等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自动出院。提示长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免疫功能较弱,需考虑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的可能。

  • 标签: 类圆线虫,粪 重症肺炎 混合感染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婴幼儿患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脑膜脑炎(AEM)虽然罕见,但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对2019年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AEM患儿(<2岁)进行病例分析,探讨高通量测序对AEM的诊断价值。例1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呕吐、精神差、前囟隆起。例2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咳嗽、呕吐、抽搐。结合患儿外周血及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广州管圆线虫高通量测序及抗体检测阳性,最终确诊AEM。予阿苯达唑驱虫、小剂量泼尼松预防炎症反应后病情好转。婴幼儿AEM的临床特征不典型,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协助诊断AEM。

  • 标签: 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脑膜脑炎 高通量测序技术 诊断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