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普遍主义认知范式的超越是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必需。超越普遍主义要从超越自由主义价值体系和超越普适价值两个方面着眼。对普适价值的超越要全面分析自由、正义、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的普适性问题。

  • 标签: 普遍主义 认知范式 超越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 早期组织 陈独秀 上海 参加者
  • 简介:因果法则、博爱观念、布施及反求诸己分别构成了佛教利他主义思想的精神诉求、情感诉求、行为诉求和人际诉求。佛教利他主义思想含纳了绝对的平等观、虚无的正义观、朴素的处世观以及至善的生命观等观点,对此应予科学的解读,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佛教 慈悲 利他主义
  • 简介:曾经在世界上多国家流行和传播的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带有国际性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在存在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诸多的派别门类,他们的理论之间有某些微小的差别,但实际上,它们基本都是以反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具有不同于其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特征,因此,对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存在主义 基本特征
  • 简介: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在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发展 规律
  • 简介:价值虚无是虚无主义根源之处,价值虚无表现为精神家园的失落,幸福感的每况愈下和生活世界的平庸化等。中国当代虚无主义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当代中国价值虚无现象不是在物质条件恶化的背景下出现的,而是物质的相对繁荣的境况下产生的。解决价值虚无的路径就是协调人的主观尺度和理性能力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的理解也就是协调好人的欲望和能力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平衡。

  • 标签: 价值虚无 历史路径 关系属性 主体尺度
  • 简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领导集体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主题.是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报告中,党中央再次明确了坚定走文化强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战略目标。回顾新世纪以来党的发展历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大决策与部署。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 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文化体制改革 政治 “五位一体”
  • 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生态文明上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吸取人类社会其他优秀成果,更不能闭门造车。市场社会主义的核心主张在于经济方面,但在解决生态问题上,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同时,经济民主是实现生态健全的保障;利润共享是生态文明的基石。

  • 标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市场社会主义 借鉴
  • 简介:随着我国离婚数量的快速上升,离婚的标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形的离婚案件中,各方都关注法律是否能公正适用。总的说来,法院在裁判是否离婚时会慎重抉择,因为处理不当的话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婚姻法》中,关于离婚标准的规定存在立法缺陷。因此,探讨“相对破裂主义”作为《婚姻法》的离婚标准之一在我国也就具有了积极意义。相对破裂主义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应该借鉴他国立法经验,在《婚姻法》上作出明确规定。

  • 标签: 离婚标准 感情破裂 相对破裂主义 绝对破裂主义
  • 简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本文围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科学发展实践、软实力与文化建设三个主题,探讨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运用其成果来推动改革和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 科学发展 文化建设
  • 简介:十八大报告提出从“三个倡导”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价值导向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冲击波的客观需要;还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它是在不断的丰富其时代内涵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要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标签: 文化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底下的几个二级学科当中,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整体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做到逻辑还原、文本还原、历史还原三者有机统一、互相印证,才能避免独断论;必须做到逻辑和历史、事理和史实紧密结合高度一致,它才能是科学的、有预见力的,从根本上消除苏联范式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科 研究 还原论 结合论
  • 简介:阿什利批判了新现实主义体现出来的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尤其是结构主义等特征,并创立了以“实际共识”和“霸权集团”为支柱的“辩证胜任模型”。其中,他对沃尔兹关于国际体系是国家自发行为引发的论断进行了合理的批判,对其功利主义的批评比较客观,但他认为新现实主义脱离结构谈单元个体性特征、忽视结构独立于单元的特性、把政治经济化、忽略历史进程的观点有不合理之处。另外,在“辩证胜任模型”中,阿什利提倡霸权集团的作用,却忽略了具有价值或道德含义的规范,尤其是构成性规范的作用。

  • 标签: 新现实主义 历史进程 辩证胜任模型 构成性规范
  • 简介:从伦理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价值存在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并糅合了伦理学中人的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心理品格等价值理念,通过凝练和升华而形成的。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符合了伦理学的内在要求。因此,伦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密切,伦理学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源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伦理学的外显。

  • 标签: 伦理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存在体系 价值观念体系
  • 简介: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团体间日益增多的矛盾和冲突,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严重挑战。能否通过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价值分配功能将各种利益团体纳入制度化渠道、协调不同矛盾,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紧迫课题。法团主义导向的公共政策借助利益组织化的方式,不仅能够整合广大利益团体与功能组织所代表的人们的根本利益,而且能够以制度化的方式,使其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因而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这也为政府与各种功能利益团体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 标签: 法团主义 利益团体 组织化参与 法团互动式协商模式 政策回应
  • 简介:文章对优化界别,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理论思考。文章认为,合理设置界别、建立健全界别组织,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政协界别活动的平台、发挥政协界别在履行政协职能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是优化界别的总体思路。同时,在具体的界别优化中,还要注意界别与民主政治建设、参政党界别问题、界别与民意反映等问题。

  • 标签: 政协 界别 民主
  • 简介:以菲斯克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平民主义视角下拓展了消费文化的研究路径。他们认为,在“购物广场”的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大众反抗策略,日常消费体现的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是自下而上的抵制,消费生产着大众的快乐和意义,实现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他们高度肯定了大众的创造性和革命性,但对大众消费行为的某些解读有些牵强,缺乏理论的严肃性,而其描绘的革命路径也显得过于戏谑。

  • 标签: 消费文化 反抗 平民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从劳动出发经由劳动的辩证运动实现劳动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辩证法实质就是劳动辩证法。劳动作为能动的目的性创造活动在现实社会历史中演变为异化劳动,是分工及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生产的社会关系对劳动的强制,可见,劳动解放的实质是消除异化劳动,而这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实现。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 劳动辩证法 劳动解放
  • 简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并未直接定义,目前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提供了研究文化的不同视角。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既然作为指导思想,不但需要从各个角度正确地理解,更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