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netlrocytoma,CNC)是颅内低度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20-40岁,好发于侧脑室体部、孟氏孔附近或透明隔旁,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5%-5.0,少数发生在侧脑室外(如大、小脑,脑干及脊髓等)。

  • 标签: 神经细胞瘤 侧脑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幕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证实的成人幕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16例中单发14例,多发2例。7例肿块位于脑表面者,相邻的颅骨均见弧形受压、变薄。肿块呈囊实性,椭圆形,境界清楚,无瘤周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多环状或不规则强化,囊壁强化或无强化。结论:成人幕上大脑半球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可提示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大脑半球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成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神经胶质瘤临床少见,约占脑部肿瘤的0.5%,以儿童期发病为多见,大部分视神经胶质瘤发生于20岁内[1].本文收集山东省肿瘤医院自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病理及临床资料完整的10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视神经胶质瘤 CT MR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63个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63个病灶均呈实性,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45个(71.4%),以低信号为主夹杂斑片状与云絮状略高信号18个(28.6%);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不明显14个,轻度强化35个,以轻度强化为主、局部较明显强化14个;子宫内膜增厚6例(14.3%),腹水12例(28.6%),25例雌激素E2检查中10例增高(40.0%).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的T2WI呈明显低信号及轻度强化方式为其特征性表现;子宫内膜增生及雌激素E2增高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 标签: 卵巢 卵泡膜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MRI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复习15例ChRCC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hRCC的MRI表现,尤其从T2WI信号特征,肿瘤的强化程度、强化均匀性及强化方式。结果15例患者中,单病灶14例、多病灶1例。肿瘤呈球形7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最大径为13~105mm,平均44mm。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低信号11例、等或稍高信号4例;9例信号较均匀、6例信号欠均匀。10例病灶周边见完整低信号包膜、3例包膜不完整、2例包膜不明显。增强扫描8例为中度强化、6例为轻度强化、1例为高度强化;7例病灶为较均匀强化、3例为强化欠均匀、5例为强化不均匀;12例病灶为平台型强化方式、2例为减退型、1例为持续强化型。结论ChRCC多为T2WI稍低信号,信号较均匀,轻至中度平台型强化,结合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可获得正确的术前诊断。

  • 标签: 肾嫌色细胞癌 肾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诊断学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主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较差,语言流利,定向力、记忆力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活动好,肌张力正常。颅脑CT表现(图1):右侧中颅窝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约4.29cm×5.64cm×4.93cm,CT值约24.5HU,右侧蝶骨大翼和小翼、右侧蝶窦外侧壁、右侧颞骨颞颌关节面及右侧中耳骨质广泛破坏,右侧外耳道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颅骨 磁共振成像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 (granulocyticsarcoma,GS)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14例经病理证实并资料完整的粒细胞肉瘤住院患者,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4例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临床症状以肿瘤压迫所致肿胀、疼痛等非特异性为主。 8例患者行 DR检查, 1例检出; 10例行 CT扫描,病灶与肌肉密度比较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周边较中心强化明显。其中 8例侵及骨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及部分硬化灶( 25%); 9例行 MR平扫 ,与肌肉信号比较,不同部位的 GS呈不同的等、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内均存在无强化坏死区,且周边强化程度较中心区域明显。结论: G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并提示 GS的生长特性:( 1)病程发展迅速,呈弥漫性生长,边界不清,对邻近骨质呈包裹性生长趋势;( 2)病灶软组织成分 CT上呈等密度, MRI上 T2WI呈高信号, T1WI信号根据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3)病灶内多存在坏死灶,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病灶周边区域较中心强化程度高;( 4)可同时具有溶骨及成骨两种影像学表现,且骨质破坏程度与病程长短无关。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白血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MRI特征。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57岁,平均48.63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者7例、乳头溢血者1例。术后病理均为乳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8例患者MRI表现主要为:单发,等信号卵圆形团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肿块样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流出型为主,峰值强化率平均值为111%。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MRI有一定特征性,但确诊需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 标签: 乳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明确的诊断是创伤性神经损伤获得最佳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关键。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反映的神经功能改变、损伤部位及神经形态学变化等信息,可评估神经损伤的性质、程度。该文综述了神经电生理、临床检查、超声及MRI等目前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检查方法在诊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周围神经损伤 超声 磁共振成像 神经电生理
  • 简介: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良性10例,恶性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膜后;肿瘤呈完全实性5例,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恶性病变较大而不规则。平扫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6例强化均不规则。3例周围组织可见侵犯,1例可见椎体转移。结论:腹膜后间隙发生、有明显囊变、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应考虑神经鞘瘤,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其中嗜铬细胞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12例嗜铬细胞瘤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其中6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明显强化;4例节细胞神经瘤形态不规则,呈嵌入式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神经纤维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具有延迟强化特点;1例神经鞘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神经节瘤
  • 简介:摘要 :目的:阐述神经内科视频脑电图检查中集束化护理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长依从性,分别为 97.1%及 100%、检查成功率 100%、患儿家属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满意度,分别( 95.36±1.20)分、( 96.10±1.38)分及( 94.55±2.17)分。对照组患儿及家长依从性,分别为 61.8%及 73.5%、检查成功率 61.8%、患儿家属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满意度,分别( 78.95±3.64)分、( 80.45±3.40)分及( 79.66±1.78)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神经内科视频脑电图检查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提升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提高检查成功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视频脑电图检查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寻求控制方法,以期为今后的血液细胞检测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选取 2016年 10月至 2017年 10月我站血型相同的健康献血者人群 75例,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检测,分析影响血液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与对策。结果将抗凝比例分别设置为 1∶10000与 1∶5000,发现检测指标 RBC、 WBC、 HGB、 PLT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将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分别设定为 30min、 3h及 6h,发现检测指标 RBC、 WBC、 HGB、 PLT存在显著差异( P< 0.05), 3h与 6h分别与 30min相比。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对血液细胞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如抗凝比例、放置时间、存放温度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等,但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抗凝比例与放置时间是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临床检验中需要进行严格合理的控制,确保血液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BCA的临床表现、MRI检查及手术病理资料,讨论其影像表现特征。分析病灶数目、位置、大小、边界、包膜、信号强度、出血、囊变、增强扫描特点及ADC值范围。结果:11例共12个病灶,10例单发,1例左右侧各1个。肿瘤长径平均2.53cm,9个呈圆形或卵圆形,3个出现浅分叶。12个均可见线状长T1短T2信号包膜,1例包膜欠完整。11个病灶边界清楚,1个边界不清。病灶呈等T1稍长T2信号实性为主,其中8个出现大小不等囊变区,3个合并出血形成液-液平面。10例11个病灶行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其中8例(8个病灶)行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模式呈速升平台型6个,速升速降型2个。12个病灶ADC值平均为(1.121±0.189)×10-3mm2/s。结论:BCA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综合采用MRI多种成像方法,可提高BCA术前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腮腺肿瘤 腺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位置、大小、边缘、囊实性、囊性部分CT值、实性部分CT值、强化程度、腹腔积液、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例为单侧发生,1例双侧。9例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2例为实性型肿块。最长径10.5~22.5cm,平均16.1cm。囊实混合型肿块囊性部分CT值11~55HU,中位值18HU。肿块内均可见不规则乳头状结节或团块样实性成分;实性部分CT值34~49HU;增强各期中动脉期CT值46~57HU,静脉期CT值56~66HU。2例实性型肿块CT值分别为39、46HU。5例伴有腹腔积液,3例腹膜不规则絮状或结节状增厚,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为巨大囊实混合型或实性型肿块,多为单发。肿块内含有较高密度液性成分、乳头状突起和实性结构,轻中度强化。

  • 标签: 卵巢 肿瘤 透明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ACCP)的CT和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ACCP患者CT特征和临床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标记中,甲胎蛋白(AFP)升高5例(63%),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2例(25%),癌胚抗原(CEA)升高3例(38%)。肿瘤位于胰头部2例、体部2例、尾部4例。病变平均最大径5.1cm,7例病变(88%)为部分或完全外生型生长。5例(63%)边缘清晰。2例(25%)见强化包膜。5例(63%)平扫未见明显出血和钙化灶。5例(63%)见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区。8例均无胰管及胆管扩张。平扫时病变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增强后8例动脉期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门静脉期病变持续强化,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差别降低。结论ACCP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AFP指标升高,可准确诊断。

  • 标签: 胰腺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及MRI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组11例中,囊实性肿块8例,瘤内多发大小不等囊变、出血,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囊内壁光整,壁间隔厚薄不均;实性肿块2例,T1WI和T2WI均高于同层肌组织信号;囊性病灶1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呈明显强化。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雌激素水平升高,MRI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卵巢肿瘤 颗粒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带教路径教学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神经内科实习生,例数26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6例进行分组,收取时间在2019年1月~2019年10月,分为观察组一组(13例)、对照组一组(13例),分别实施临床护理带教路径教学以及常规教学模式,将两组神经内科实习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神经内科实习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核心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带教路径教学在神经内科实习生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 临床护理 带教路径教学
  • 简介:神经营养性关节病又叫神经性关节病或夏科氏关节,是一种因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疾病引起的感觉障碍或因连续的创伤造成的关节病。本文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营养性关节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神经损伤部位的对应关系,旨在提高X线平片、CT及MRI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关节病 神经原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依帕司他片对治疗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我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及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患者,给予患者依帕司他片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在给予患者3个月治疗干预之后,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与治疗前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患者依帕司他片药物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能够对病情起到延缓和治疗作用,并且药物治疗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依帕司他片 糖尿病 神经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