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公司治理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的公司治理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内涵出发,在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视野下,将德国及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纳入公司治理的一般框架之下.将德国的公司治理视作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一种机制设计的尝试,主要从制度视角考察德国公司治理的特质,关注于控制权的分配问题.

  • 标签: 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 德国
  • 简介:欧盟的外部治理以欧盟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运用欧盟的软实力,通过推广价值观与规范来影响和塑造周边国家,包括扩大与睦邻两种方式。目前欧盟外部治理的重点由扩大政策转向睦邻政策。欧洲睦邻政策的设计得到了欧盟扩大经验的诸多启示,但是睦邻政策没有入盟的终极诱惑,欧盟不能在周边国家推行像对入盟候选国那样积极和消极条件性并存的治理模式,睦邻政策因而不能取得像扩大政策那样显著的效果。

  • 标签: 欧盟 外部治理 扩大政策 睦邻政策
  • 简介:本文详细探讨宗白华留德选择及其经历过程,尤其注重分析其留德期间对德国社会的不同体验,充分展现出作为留德学人的宗白华的丰富与多面性。

  • 标签: 宗白华 留德学人 留学史
  • 简介:如今德语中的英语现象比比皆是。本文从当今德语(侧重于大众语言)中的英语现象出发,着重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来阐释这一现象,并介绍德国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不同的看法,同时介绍德国语言协会的一些相关举措,希望对国内的德语学习者以及德语教学中处理英语外来词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德语英语化(美语化) 德国语言协会 德语中的英语词汇索引
  • 简介:对于欧盟地区政策的"经济、社会与地域效应",欧盟官方和学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欧盟地区政策有效缩小了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欧盟整体层面地区间的趋同,但并未有效遏制成员国内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欧盟实现"经济、社会与地域聚合"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欧盟官方与学者的结论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诸如其各自重点关注的层级并不相同,评估所使用的理论模型也有所差异。各界对欧盟地区政策效应的评估有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欧盟 地区政策 聚合 地区差距 趋同
  • 简介: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诸子百家对待个人和社会各有不同的态度.该文通过一些事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论述了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屈原的态度.

  • 标签: 个人 社会 儒家 道家 法家 古希腊文化
  • 简介:近年来,西德社会暴露出不少问题和弊病,引起了教会及青年一代的不满。人们认为这是社会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伦理观念出了毛病。而一些支持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及实践的经济学家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于是,在西德引起了就这一问题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人性问题,2.关于自由竞争问题;3.关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4.关于环境保护问题;5.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问题。

  • 标签: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伦理 争论 收入分配问题 环境保护问题 青年一代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

  • 标签: 社会结构变迁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中产阶级 转型
  • 简介:欧盟治理的网络和多层级特点给其问责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民主问责缺失或被弱化。本世纪初以来,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已成为欧盟治理中的核心要素,这一"参与转向"为其在欧盟问责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鉴于欧盟政体的特殊性,有必要对问责概念乃至评价问责的视角做出调整,由此可以凸显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或者说社会问责在提高欧盟问责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问责有其固有的弱点,因而只能是传统的民主问责的补充,而绝非替代。

  • 标签: 欧盟 公民社会组织 问责 社会问责 民主问责
  • 简介:德国政府的改革攻坚取得了部分成果,社会及民众的改革承受力有所提高.但敏感问题的言论禁锢又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再思考.目前,德国朝野各党忙于调整政策、消除内耗、积蓄力量,迎接已到来的又一个改革攻坚年和超级选举年.

  • 标签: 德国 改革攻坚 党派相争 社会舆论 超级选举
  • 简介:近年来,东部经济体制转轨基本完成,推行私有化的托管局已于1994年底完成任务而解散,尚有2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等待出售;经济开始复苏和增长: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93年5.8%,1994年8.5%,1995年6.5%;失业状况稍有改善,但失业率仍高达16.8%。1991—1995年联邦公用财政向东部提供8480亿马克资助,但只有47%—48%用于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投资,以致至今未形成东部自主经济体系;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改善生活,收买民心上,但居民情绪迄今不顺。联邦支援东部的上述款项中,至少每年有50亿马克“流入私人腰包”。为此,联邦政府决定在全国进行反腐败清查,并把清查东部五州各级官员作为重点。应艾伯特基金会的邀请,作者自1995年8月16日至1996年2月16日在德进行了研究访问。特别是对其东部的社会经济进行了考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德国统一 经济考察 结构调整 私有化 劳动生产率 手工业企业
  • 简介:文章试图以“地区多元主义”来解释德国民社党的崛起,并涉及了地区多元主义的关键组成部分、相对范围等内容。更多还原

  • 标签: 德国 民主社会主义党 地区多元主义
  • 简介: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融资模式概况由于历史原因,欧盟各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存在显著差别,大致可以分为由税收融资的国家保障体制和由保险费融资的保险体制两种。英国、爱尔兰以及北欧国家实施国家法定的医疗保险,主要由税收对医疗保险进行融资,以瑞典为例,税收资金占其医疗总支出85.2%。其他欧洲国家,如德国、奥地利、荷兰、法国、西班牙,采用的则是混合融资模式。例如,荷兰的混合融资由税收、保险费和个人承担部分组成,私人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的37.6%。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比较适合采用混合融资模式,因为在老龄化的社会中,混合融资模式能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就像中文中的“人”字一样,靠两条腿支撑着,这样才能保持平衡稳定。

  • 标签: 医疗保险体制 社会保障体制 融资模式 德国 团结互助 税收资金
  • 简介:计算机制是决定社会救济标淮幅度的关键性因素,科学的计算机制依赖于对程序、价值、利益等维度复杂的取舍,传统被认为是立法机关的专属裁量界域,法院对结果仅具有限的审查权。德国联邦宪法法院2010年初"哈茨IV"案的判决既遵循了传统对结果的审慎审查,同时又对结果产生的计算机制进行了以恣意为切入点的实质性审查,并最终以实质性审查的结论推翻了先前合理性审查的结论,判决受到民众欢迎,但也引发了权力越界的争议。

  • 标签: 德国 “哈茨IV”法案 社会救助 审慎审查 恣意 反多数难题
  • 简介: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是其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它进行分析和解读: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内职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基于社会机制视角,探讨参与培训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基于质量控制与管理视角,考察培训的质量控制机制和方法。本文认为,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之所以能够长期有效运作,既有经济合理性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协作,也有较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它依靠的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体系力量。

  • 标签: 德国 职业培训 成本与收益 社会合作 质量保障
  • 简介:德国虽然在19世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标签: 城市化 社会变迁 整合功能
  • 简介:1990年10月,两个德国统一了。从国际法意义上来说,两个德国并存的历史从此结束。然而,思想观念是无法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同时被割断的,今天德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整整40年,两个德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方向发展,由此造成的双方人民在心想观念上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鸿沟,并没有随着统一而自动消失。

  • 标签: 社会文化生活 鸿沟 东西部 政治经济体制 德国统一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