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75例疑有乳腺肿瘤患者的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皆为女性,均从乳腺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综合分析。结果结合病变的强化形态及时间-信号强化曲线鉴别肿块的良恶性诊断正确者为64个,准确率为87.18%。结论根据乳腺病变的强化形态及强化曲线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有较高价值。

  • 标签: 乳腺病变 MRI动态增强 TIC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增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共52例,将患者分为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增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是否顺利完成检查,有无造影剂渗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未完成检查,有6例患者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干预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2例,不良反应率为7.14%,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8例,不良反应率为33.33%,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并且造影剂渗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垂体微腺瘤共振态增强 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肝癌诊断中磁共振增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50例CT/超声检查结果阳性征象患者临床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磁共振增强技术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并比较CT与磁共振增强技术诊断效能,观察磁共振增强技术诊断的小肝癌分类情况。结果:磁共振增强技术的阳性预测值96.55%,阴性预测值90.48%,灵敏度93.33%,特异度95.00%,准确度94.00%,灵敏度、准确度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经磁共振增强技术准确检出的28例研究对象中,46.43%为速升速降型,35.71%为缓升速降型,10.71%速升缓降型,7.14%为缓升缓降型,以分别以动脉供血、动脉门脉供血、门脉供血、供血较少为主要表现。结论:磁共振增强技术对小肝癌诊断具有较好灵敏度、准确度,可有效判断小肝癌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 小肝癌 临床诊断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核磁共振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收和收治的47例经过CT或者超声检查呈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磁共振增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CT和磁共振增强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磁共振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率明显优于CT检查,(P

  • 标签: 磁共振 动态增强技术 小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核磁共振增强诊断方式应用于早起乳腺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择40例可疑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患者入选时间段是2018年01月份-12月份,全部患者都采取超声与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有效性。结果40例患者均是单侧乳腺的病变,24例为中局部的穿刺活检,9例为全乳切除并周围的淋巴结清除术,7例为局部乳腺的切除术。经病理确诊32例患者是早期乳腺癌,8例是良性的乳腺病变;彩超诊断准确率是65.63%,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为96.88%,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比彩超诊断的准确率高,对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将核磁共振增强诊断方式应用于早起乳腺癌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核磁共振 动态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增强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针对我医院从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60例接受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都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采取常规血清学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方式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成像技术去评价患者的纤维化程度,不仅可以发现患者的MSI、MSD以及TIC都和自身的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TTP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还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液流变学变化,是新型的影像学无创肝纤维化程度评价方法,安全性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价值 肝纤维化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DCE-MRI)增强定量参数用于测评克罗恩病(CD)的活动度。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5例CD患者,均采用MRI、DCE-MRI 扫描及检测容积转运常数(Ktans)值,采集入选患者的CD内镜评分(CDEIS)及弥散系数(ADC)等资料,参照CDEIS评分将患者分为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分别30例、37例、23例,比较3组患者ADC、Ktans检出值,解读活动期与慢性期CD患者MRI特征性表现及MRI、ADC、Ktans值的关系。结果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ADC 依次为(2.83±0.43)×10-3、(1.45±0.22)×10-3、(1.16±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13,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5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50例参与癌症筛查的其他前列腺疾病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和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对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效果确切,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腺癌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形态学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39例患者(48个病灶)乳腺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各项参数。结果肿块状中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滑,均匀强化或分隔未见强化,峰值时间多出现在3分钟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Ⅰ或Ⅱ型曲线,恶性多表现为不规则形、毛刺、边缘强化,峰值时间出现在3分钟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Ⅱ或Ⅲ型曲线。良恶性病灶早期增强率之间无差异性。结论肿块状的病变形态学表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占很重要价值。峰值时间、曲线类型对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但Ⅱ型曲线在良恶性病灶有重叠,造成MR特异性减低。早期增强率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意义较低。

  • 标签: 动态磁共振 乳腺疾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增强检查(DCE-MRI)对宫颈癌及其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1例,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为"金标准",对比MRI、DCE-MRI诊断宫颈癌的符合率,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DCE-MRI参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61例宫颈癌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Ⅰb期11例,Ⅱa期12例,Ⅱb期23例,Ⅲa期9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采用MRI诊断出Ⅰb期8例,Ⅱa期9例,Ⅱb期20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Ⅳa期1例;采用DCE-MRI诊断出Ⅰb期10例,Ⅱa期11例,Ⅱb期23例,Ⅲa期8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DCE-MRI诊断符合率(95.08%,46/61)高于MRI(75.41%,58/61),P<0.05。与临床分期相比,DCE-MRI分期的Kappa指数为0.935(95%CI 0.805~1.066,P<0.001),高于MRI分期的0.675(95%CI 0.544~0.806,P<0.001)。Ⅲa~Ⅳa期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Ⅰb期、Ⅱa期、Ⅱb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中分化及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Ve(r=0.598)、Kep(r=0.612)、Ktrans(r=0.571)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Ve(r=-0.618)、Kep(r=-0.641)、Ktrans(r=-0.594)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DCE-MRI诊断宫颈癌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与临床分期一致性高,且DCE-MRI定量参数和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 符合率 定量参数 临床分期 分化程度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 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 以总结3.0 T磁共振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 检出率为65.8%, 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 检出率为94.7%, 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延时扫描, 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 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 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 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结论 3.0 T磁共振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 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采用磁共振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垂体微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成像(DCE-MRI)对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术前且未经治疗的DCE-MEI影像资料,据药物动力学模型获得病灶的对比剂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Ve)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卵巢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并对DCE-MRI参数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与MMP-2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卵巢恶性肿瘤Ktrans与Ve均值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Ve与VEGF、MMP-2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DCE-MRI能够无创在体评价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情况,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 卵巢肿瘤 血管生成 侵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分析病灶MRI信号、形态、邻近结构改变、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指标。结果本组32例T1W1、T2W1图像分别是低信号、低信号或混杂高信号;22例(68.8%)肿块呈现不规则,10例(31.3%)呈类圆形状;边缘有"毛刺征"者25例(78.1%),累及Cooper韧带者18例(56.3%),病灶可见砂粒样钙化者17例(53.1%),累及局部皮肤导致增厚者14例(43.8%),另乳头塌陷者6例(18.8%);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24个呈环形强化,8个见对比剂填充征;22个病灶呈Ⅲ型曲线(为快进快出型),9个病灶呈Ⅱ型曲线(为平台型),1个呈Ⅰ型曲线(为缓慢上升型)。结论磁共振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合肿瘤环行强化特点及毛刺征改变,进行多参数综合评估,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因素,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前列腺癌患者给予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1年8月~2022年12月阶段的74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诊断研究分组依据,展开所有前列腺癌患者不同组别划分;其中施以常规性MRI序列扫描影像学检查的设为参照组(n=37);施以核磁共振对比增强扫描影像学检查的设为研究组(n=37);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性以及诊断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前列腺癌患者诊断准确率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前列腺癌患者诊断总满意度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提升(P<0.05)。结论:临床对前列腺癌患者在实施疾病诊断期间,同常规性MRI序列扫描比较,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方式的有效应用,不但可将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而且可将诊断满意度显著提升,可对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诊断准确性 诊断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诊断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断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数据显示,31例乳腺癌患者,39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75.6%(31/41)、86.2%(25/29)、80%(56/70),其在初期病灶增强、皮下脂肪间隙清晰、临近血管、同侧腋窝淋巴结表现以及医学影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乳腺疾病 磁共振 动态增强检查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诊断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断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数据显示,31例乳腺癌患者,39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75.6%(31/41)、86.2%(25/29)、80%(56/70),其在初期病灶增强、皮下脂肪间隙清晰、临近血管、同侧腋窝淋巴结表现以及医学影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乳腺疾病 磁共振 动态增强检查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 3.0 T磁共振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 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 均使用 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 以总结 3.0 T磁共振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 25例, 检出率为 65.8%, 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 36例, 检出率为 94.7%, 其中 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延时扫描, 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 其中 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 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 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结论 3.0 T磁共振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 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采用磁共振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pituitary microadenoma. Methods 38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microadenoma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ll patients were scanned with 3.0T MR, including plain scan,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scan and delayed scan. Results 25 of 38 pituitary microadenomas were detected by plain scan, the detection rate was 65.8%, 36 by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scan, the detection rate was 94.7%, 11 of them were normal patients. Dynamic enhanced scanning showed that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normal pituitary tissu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umor area, and there was a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m. Delayed scanning showed that pituitary microadenoma tissue could be enhanced slowly. In 7 cases, delayed scanning showed signal enhancement in tumor area, but it was still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pituitary tissue, and in 4 cases, delayed scanning signal in tumor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pituitary tissue. Conclusion 3.0T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has the characteristic detection signal in the diagnosis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diagnosis. Using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 can be used as a regular inspection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磁共振增强扫描技术观察单侧乳腺癌病变对双侧胸廓内动脉(internalthoracicartery,ITA)的影响.方法:156例患者首次行乳腺磁共振增强检查,选取动脉期时相的相应图像,测量并计算双侧ITA的平均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69例,右乳癌组44例,左乳癌组43例.正常对照组左、右ITA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左、右ITA内径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且无论病灶位于哪侧乳腺,右侧ITA内径增大程度较左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乳腺癌病变会导致双侧ITA不同程度扩张,ITA及其分支可能是乳腺癌病变的主要供血动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乳腺癌 胸廓内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磁共振增强技术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及效果。方法:结果:本项研究针对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乳腺监测的患者,选取研究总例数为100例。采用磁共振增强技术对上述100例患者实施检查,并为疑似乳腺癌患者进行活检检查,以此评估其在早期乳腺癌影响诊断中的效果。结论:经时间-信号曲线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83例患者属于Ⅰ型、12例患者属于Ⅱ型、5例患者属于Ⅲ型,共检查出1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与活检检查结果一致,检出率100.00%。结论:在乳腺检查中采用磁共振增强技术可提高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准确性,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值得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 影像学检查 乳腺癌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人148例,分成对照组(n=74,实行常规护理)与检查组(n=74,实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病人造影剂不良副作用发生率、护理满意及其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结果:检查组造影剂渗漏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检查组的SAS与SDS评分小于对照组。结论:对采用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大大降低造影剂渗漏的几率,维持病人的心态平和,提高病灶检出率,值得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不良反应率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