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呼和湖断陷是海拉尔盆地中的聚煤凹陷之一,具有良好的煤成气勘探开发潜力。主要煤系地层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的煤层与砂岩、泥岩交互发育,煤层厚度大部分小于1/4地震波长,致使地震资料层间多次波发育,其能量强、分布范围广且速度与一次反射波相近。常规处理方法对多次波压制效果不佳,满足不了精细构造和岩性解释需求。因此,根据多次波在形态和尺度上与有效波的差异,利用其在视速度方向上的大尺度特征,在经过多次波动校正的共中心点(CMP)道集上去除多次波,获得了高质量的CMP道集数据和叠前时间偏移成果,突出了有效波细节信息,地层反射特征清楚,接触关系清晰,断点干脆。在呼和湖断陷的应用实例表明,通过数学形态学多次波压制,地震剖面的分辨率得到明显提高,主要目的层南屯组地震数据主频由20-25Hz提高到25-30Hz,频带也拓宽至6-52Hz。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呼和湖断陷 早白垩世 煤系地层 多尺度数学形态学 多次波动校正
  • 简介:美国佛罗里达州中西部下第三系研究实例研究表明,在以压实作用为主的样品中,在渗透率为5000~500mD范围内,机械压实作用是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线性颗粒接触和港湾状颗粒较多,具紧密填充结构,渗透率降低变为非均质性更强的储集层。但由于大小孔隙喉道的存在,孔隙空间数量元相应变化,表明机械压实作用并

  • 标签: 颗粒碳酸 渗透性 压实作用 早期胶结作用 油气藏 美国佛罗里达州
  • 简介:本文的研究使用了四个地区储层模拟裂缝系统(节理和断层)的高质量数据组,这些储层包括炭岩(爱尔兰)、砂岩(挪威和沙特阿拉伯)和白垩(丹麦)。结合文献中的现有资料,可使用这些数据组来评价储层中裂缝系统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标度特征。我们已发现岩性分层非常重要,并且识别了两端员裂缝系统。在“层控”系统中,裂缝限制在单层,大小也有一定标度,而且间距有规律。在“非层控”系统中,裂缝的大小变化很大(常表现为幂定律),空间上呈聚群分布和垂向延伸。自然中存在在这些裂缝系统的变异形式和组合特征。这些端员系统对流体流动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包括控制流动的裂缝标度和有代表性的单元体积,同时对合适的模拟方法也有影响。

  • 标签: 油气田 裂缝系统 变异形式 组合特征 裂缝储层 流体流动
  • 简介:在希腊和意大利存在三个狭长线状盆地,其中两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古代的。通过对盆地内沉积物的分布进行研究得知:沉积物的分布与盆地构造格局的演化有关。这三个盆地分别是上新世一第四纪的Patras-Corinth地堑、Reggio-Scilla地堑和中三叠世的Mesohellenic猪背式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球动力条件。但是不论在哪种情况下盆地内都会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内水深急剧变浅形成带脊的海峡,海峡将盆地分成主、次两个亚盆地。尽管这三个盆地沿着轴线的沉积环境不同,但是海峡对盆地内沉积环境的影响却是相同的。通过对老盆地的研究进而预测两个现代盆地及海峡里的沉积环境。海峡中强大的潮汐流把细粒沉积物搬运到亚盆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梯形扇三角洲逐渐充填海底峡谷,最终海峡消亡。随着深度的不同,亚盆地中或者出现三角洲沉积(小而浅的亚盆地),或者出现浊流沉积(大而深的亚盆地)。而且在海峡和主亚盆之间可能发育伸展陆架。陆架遭受峡谷侵蚀切割,沉积物由细变粗。以上沉积模式可应用于具有类似几何形态的盆地中。

  • 标签: 盆地 陆架 沉积环境 扇三角洲 几何形态 浊积岩
  • 简介:阿根廷西北部Subandean区是一活动的薄皮褶皱一冲断带。志留系页岩中主滑脱面西倾2°~3°,所有的大型东倾断层都源自这一主滑脱面。泥盆系页岩中较大的中间滑脱面形成一些迁移构造并将上部构造层和下部构造层分隔开。Subandean冲断带在纬度约22°40’处有轻微收缩(约60dkm(36%))。大约在8.5~9Ma,随着ElPescado地区的抬升和CincoPicacllos地区大型后冲断层的形成,Subandean冲断带开始变形。在该苑东边,断层时代变得年轻,Pintascayo地区的抬升始于7.6Ma,而BajaOran地区的抬升大约始于6.9Ma。这两个地区同时持续抬升,至少直至4.7Ma。SanAntonio地区的断裂活动大约开始于4.4Ma,Aguarague地区大约在2.7Ma开始抬升。受层序外运动影响的主要时间段大约从4.5Ma至今。文中提出了两种冲断层收缩模式,第四纪冲断层的收缩率为8~11mm/a,与该区全球定位系统的测定结果极为一致。该区油气的形成和运移与构遣变形、抬升以及油气聚集同时发生。

  • 标签: 抬升 造山带 断层 构造演化 几何形态 断裂活动
  • 简介:一项三维地震、井下和岩心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挪威陆缘莫吕(Malφy)斜坡的上白垩统层段有一系列斜坡水道和扇沉积层系发育。由于它们的含砂量很高且发育在以泥岩为主的层序内,这些斜坡沉积层系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表现为一组强振幅反射。这些上白垩统沉积层系的侧翼及其上部发育有两类振幅异常,在横剖面和平面图上都呈现特殊的形态。第一类振幅异常与层面呈不整合接触,倾角10~20°,高度可达100ms,一般发育在斜坡沉积层系的边缘。第二类振幅异常是与层面整合的,在横剖面上长度可达400m,可以发育在不整合振幅异常的中段或其上端。在三维空间中,发育于斜坡沉积层系边缘的陡倾振幅异常形成了翼状构造,它们是沿着斜坡沉积层系的长轴方向延伸的。根据它们同上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的紧密空间联系和推测的含砂量,可以将与层面不整合和与层面整合的振幅异常分别解释为源自上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的碎屑岩墙和岩床。虽然这些砂体的最初超压机理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盆地流体运移进入这些封闭的沉积砂体以及砂体在低渗透率泥岩中的快速埋藏可能都发挥了作用。在沉积层系边缘发育有最大规模的碎屑岩墙,这表明是埋藏的沉积层系附近的差异压实作用和强制褶皱作用诱发了碎屑的重新活动和贯入作用,并决定了碎屑贯入体后来的几何形态和分布。本项研究论证的斜坡碎屑层系沉积后的再活动和贯入作用,对斜坡沉积层系的油气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种作用明显改变了储层的初始形态,并最终形成了规模足够大、可以作为独立勘探目标的碎屑贯入岩体。

  • 标签: 斜坡沉积 边缘发育 上白垩统 几何形态 三维地震 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