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患者使用皮质轨迹螺钉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2年9月接诊的100名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使用皮质轨迹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着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患者治疗情况(治疗效果、手术时长、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实验组长,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使用皮质轨迹螺钉固定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情况。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 腰椎疾病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
  • 简介:摘要皮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CBT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症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明确。为规范CBT技术的应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法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上规范开展和推广CBT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质轨迹(CBT)螺钉固定技术的后中线腰椎融合术(MIDLF)在腰椎翻修中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MIDLF术治疗的24例患者,均进行MIDLF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4.12±30.1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21.13±46.90)ml,平均随访时间为(18.43±4.37)个月。24例患者共植入CBT螺钉共96例。在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出现了下降(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肺炎、泌尿系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MIDLF术在部分腰椎翻修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可作为腰椎疾病外科治疗的补充固定技术了,临床运用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技术 再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皮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固定与PS固定进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节段(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节段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节段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近节段ISH、FH和FW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PS组(均P<0.05)。随访期间,CBT组共发现4例(12.1%)R-ASD,无S-ASD,而PS组出现12例(33.3%)R-ASD,显著高于CBT组(χ2=4.35,P=0.04)。MRI显示,PS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盘显著退变程度大于CBT组(Z=-2.14,P=0.03)。结论相比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单节段皮质螺钉固定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椎管狭窄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皮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7.9±8.2)岁,随访时间(2.6±0.4)年。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4例患者中近端ASD患者14例,远端腰骶部ASD患者8例,近端远端同时ASD 1例,上下融合中间节段ASD(“夹心”ASD)1例。邻近椎体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T值)为-1.98±0.91,其中10例T值<-2.5。手术时间为(125±36)min,术中出血量为(85±33)ml。术后下地时间为(3.1±1.9)d,住院日为(9.0±2.6)d。术前患者腰痛VAS为(5.2±1.0)分,腿疼(6.8±1.9)分,ODI评分56.6%±12.8%。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为(1.4±0.6)分,腿疼(0.9±0.4)分,ODI评分13.8%±6.3%。末次随访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在末次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固定相关并发症,尚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结论CBTS及SAS固定技术应用于腰椎ASD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对于量降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 标签: 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骶骨翼螺钉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皮质轨迹(CBT)螺钉技术具有生物力学稳定、切口小、对后方软组织剥离少、术后康复快等优势,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认可。CBT螺钉技术使用CBT螺钉进行固定,其头端螺纹螺距较尾端更近,增大了螺钉皮质的接触面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翻修、邻近椎体疾病等脊柱外科疾病。本文将从CBT螺钉技术的手术技术、拓展应用、生物力学特点、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脊柱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融合术都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在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中,该术式常不能使患者获得长期满意的结果。近年来,皮质轨迹螺钉的出现成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另一种选择。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皮质螺钉固定有助于提高固定强度、降低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本文基于目前的循证研究与临床应用体会,分析皮质螺钉的研究热点问题,介绍临床实践中的体会,为同道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8例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皮质轨迹螺钉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χ2=9.9823,P=0.0096),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低于对照组(χ2=6.2341,P=0.0024)。结论皮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皮质轨迹(CBT)螺钉技术在临床应用之初以应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下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占大部分。随着技术熟练和器械改进,疾病种类不断拓展,并且能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搭配使用,在邻椎病翻修微创治疗和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强化固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CBT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腰椎CBT螺钉技术的应用拓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拓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皮质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自2011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患有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78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固定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取皮质螺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痂生成时间以及各个时间点的Kofoed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痂生成时间以及各个时间点的Kofoed评分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 三踝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腰椎皮质轨迹螺钉置入中采取3D打印及导航技术辅助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行腰椎皮质轨迹螺钉置入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独组和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比较发现,单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治疗有效率为73.33%、住院时长为(13.15±2.54)d、手术时长为(296.54±24.54)min,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治疗有效率为96.67%、单独组住院时长为(8.89±1.81)d、手术时长为(183.47±16.6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行腰椎皮质轨迹螺钉置入时采取3D打印以及导航技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减少伤口暴露时间,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3D打印 导航技术 腰椎皮质骨轨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空心螺钉固定和钢板固定在根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90例跟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45例,A组患者行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治疗,B组患者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术后组间Gissane角、Bohler角比较差异不显著,A组术后AO-FAS优良率95.56%,B组AO-FAS优良率91.1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折的创伤小,恢复快,值得进步应用。

  • 标签: 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根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轨迹(CBT)螺钉固定结合后路中线腰椎融合术(MIDLF)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骨科应用CBT结合MIDLF技术治疗的16例MIDLF术后邻椎病翻修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68±6)岁。手术原因:神经根痛4例、间歇性跛行10例、顽固性腰痛2例;初次手术融合的节段数:1节段11例,2节段5例,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为(7.5±2.0)年。翻修手术节段:1例L2/3,6例L3/4,7例L4/5,2例L5/S1。患者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CT及MRI扫描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各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70±30)min(120~240 min);术中出血量(220±45)ml(100~280 ml)。1例峡部轻微劈裂,微调进钉点后顺利置入螺钉,1例术中脑脊液渗漏,术后予去枕平卧、加强抗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时间(19.5±1.3)个月。术前VAS腰痛评分(2.9±1.7)分,末次随访为(1.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腿痛评分(5.9±1.5)分,末次随访为(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34.5±3.2)分,末次随访(12.6±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BT固定技术结合MIDLF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手术效果良好,可作为邻椎病翻修手术方案一种选择。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皮质骨轨迹螺钉 邻椎病 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弓螺钉固定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无神经功能损害的腰胸段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每组40例。开放组患者采用传统后路开放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和矢状面指数恢复及随访矫正度丢失情况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缓解3个月内更明显,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后两组趋于一致,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出血少、疼痛缓解快、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的矫形效果和手术时间相当。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3种不同固定系统植入人体内的三维模型,互相之间进行力学参数对比,分析皮质钉道(CBT)螺钉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实验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20年6月30日招募的1名正常成年志愿者L2~L4腰椎的CT数据进行建模,在Ansys中对3种模型施加500 N压力,比较固定系统、钛笼底部、末节椎体椎体的受力、位移、应力分布以及不同工况下椎体定点角度变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CBT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优势。结果结果显示,CBT螺钉固定系统在侧弯时最大应力为194.84 N,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最大应力为196.48 N,结果基本相同。后伸时,CBT螺钉固定系统在对抗后伸扭矩时最大应力为104.17 N,观察位移可以或得相同结果,这表明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坚强的稳定性。相邻阶段的短椎弓根螺钉与CBT螺钉对比可以看出,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稳定性。结论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比较,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更有效重建腰椎结核术后的稳定性,同时保留了腰椎更多运动节段,在临床上应当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质骨钉道螺钉 腰椎结核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腰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模拟置入皮质轨迹螺钉并进行形态学测量,探讨经皮皮质轨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00例成人腰椎病变患者的CT数据,利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以腰椎椎弓根最小冠状断面的缘与下缘交界处在椎板上的投影点为进钉点,测量头倾角、外倾角、最大螺钉长度、最大螺钉直径、轨迹与棘突的距离、上终板比率等参数,同时利用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该轨迹与棘突的关系。结果L1~L5的外倾角分别为9.3°(8.9°,9.8°)、9.6°(8.9°,9.8°)、10.4°(9.5°,11.3°)、11.81°±1.24°和13.6°(12.5°,14.5°),头倾角分别为26.6°(26.0°,27.0°)、26.2°(25.7°,26.5°)、26.9°(26.5°,27.4°)、25.94°±0.92°和24.3°(22.7°,25.4°),头倾角、外倾角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1~L5的最大螺钉直径分别为(5.65±0.49) mm、(6.38±0.60) mm、(6.91±0.67) mm、(7.42±0.76) mm和8.33(7.59,9.01) mm,除L1和L5外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最大螺钉长度分别为36.4(35.4,37.0) mm、36.7(35.8,37.3) mm、37.6(37.1,38.1) mm、37.8 (37.3,38.1) mm和36.2(35.2,36.9) mm,各节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1~L5上终板比率分别为41.08%(34.36%,45.60%)、37.94%(32.97%,43.63%)、40.18%(34.56%,44.49%)、38.61%(34.80%,46.24%)和40.9%(35.32%,46.02%),L1与L2、L2与L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1~L5的轨迹与棘突间的距离分别为(7.27±1.23) mm、7.19(5.97,8.28) mm、7.32(6.01,8.28) mm、(7.31±1.36) mm和7.45(6.32,8.23) mm。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中轨迹尖端位于上终板的后2/5附近,轨迹延长线位于棘突下缘。CT三维重建图像中模拟螺钉与棘突不冲突。结论腰椎皮质轨迹螺钉可经皮置入且棘突不会妨碍其置入过程,棘突和上终板可作为指导经皮置入皮质轨迹螺钉的标志,数字化模拟置钉为经皮皮质轨迹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腰椎 骨螺丝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将70例四肢长管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取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对比治理效果。结果 骨折恢复效果对比,观察组为97.1%,对照组为82.9%,观察组更高(P

  • 标签: 骨创伤性骨折 钢板螺钉内固定 骨折愈合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分析有限切开皮质螺钉钢丝“8”字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8年7月应用有限切开皮质螺钉钢丝“8”字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2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4个月完全性愈合,术后疗效分级均为优。结论有限切开皮质螺钉钢丝“8”字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费用低廉、易于取出、疗效可靠优点,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 锁骨骨折 有限切开 螺钉钢丝&ldquo 8&rdquo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