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骨组织由于其血供丰富及特殊生长微环境,在所有的器官系统中,骨骼是转移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恶性肿瘤血行转移时骨骼发生转移的几率仅次于肺和肝。骨转移被认为是临床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骨转移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20%和45%。在泌尿系肿瘤中,前列腺癌、肾癌和膀胱癌经常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可发生在原发肿瘤诊断治疗前、治疗中或治疗后。

  • 标签: 骨转移瘤 泌尿系肿瘤 骨骼发生 破骨细胞 骨组织 血供
  • 简介:目的分析肾癌根治术后围手术区域(同侧肾上腺、肾窝、局部淋巴结和腹壁)肿瘤复发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处理原则。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8例肾癌根治术后围手术区域肿瘤复发转移患者。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24-82岁,中位年龄49岁。透明细胞癌19例,乳头状细胞癌6例(其中II型乳头状癌4例),嫌色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病理分级FurmanⅠ级8例,FurmanⅡ-Ⅲ级20例。开放手术18例,腹腔镜手术10例。原发肾脏肿瘤中T1a期1例,T1b期10例,T2期10例,T3期4例,T4期3例。原发肿瘤直径3-16cm。结果本组围手术区域复发转移部位分别为,肾窝19例,局部淋巴结7例,同侧肾上腺6例,腹壁7例。所有患者均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5例行挽救性手术或减瘤手术,1例放疗,1例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时间为6-53个月,无进展生存期2-1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死亡8例,12例疾病稳定,1年生存率为88.9%,2年生存率为77.8%。结论围手术区域肿瘤复发转移的肾癌患者原发肿瘤普遍体积偏大、分期偏晚,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为主,其次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病理级别普遍较高。处理上,通常再次手术难度大、风险较高,且肿瘤不易切除干净,推荐结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肾癌 围手术区域 复发 转移 靶向药物
  • 简介:目的评估外科治疗散发性、无转移双侧肾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散发性、无转移、双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评估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及肾功能结果。结果共入组22例散发性、无转移双肾癌患者,占我院同期收治原发肾细胞癌(1696例)的1.3%。同时性发病16例(72.7%),异时性发病6例(27.3%)。同时性双肾癌发病年龄为(54.2±15.6)岁。异时性双肾癌第1与第2肿瘤发病年龄分别为(50.8±10.4)岁和(57.5±12.1)岁。22例患者共发现47枚肾肿瘤,左肾22枚、右肾25(有2例患者右肾发生多灶肿瘤,分别为2、3枚肿瘤)枚。肿瘤直径为(4.3±3.9)cm。47枚肿瘤中,46枚(97.9%)为透明细胞癌,1枚(2.1%)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所有患者均接受分期手术治疗:先行一侧根治性肾切除再行对侧保留肾单位手术(RN+NSS)10例,先行一侧保留肾单位手术再行对侧根治性肾切除(NSS+RN)8例,双侧保留肾单位手术(NSS+NSS)4例。第2次手术后RN+NSS组、NSS+RN组及NSS+NSS组中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分别为60%、25%和0。患者术后平均随访(72±63)个月。同时性双肾癌与异时性双肾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8%和50%(P=0.025)。结论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是散发性、无转移性双肾癌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良好的肾功能及肿瘤学结果。虽然多数双肾癌表现为同时性发病,但部分患者可在一侧肾脏手术多年后发生对侧肾脏的异时性肿瘤。并且,异时性双肾癌的无瘤生存率低于同时性双肾癌,这些患者应给予更严密随诊。

  • 标签: 肾细胞癌 双侧 诊断 治疗 预后 无瘤生存率
  • 简介:黑色素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脊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预后差、转移率高、侵袭性强等特点,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发病率约为0.49/10万,其发病率虽低,但近年来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该病好发于皮肤、眼、外阴部,也可发生于肛门、直肠、鼻窦、肺,偶见于脉络膜及软脑膜等处。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瘤栓 左肾静脉 黑色素细胞 侵袭性 软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