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为探究放电后电荷重置对雷暴云电过程的影响,在已有的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的电荷重置方案:一种是植入法即放电后闪电通道上的感应电荷与原空间电荷叠加(简称ZR方案);另一种是中和法即放电后直接按一定比例降低闪电通道处的空间电荷浓度(简称ZH方案)。利用长春一次探空个例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放电后重置方式的不同会导致闪电特征存在明显差异:1)ZR方案下的云闪发生率比ZH方案下的云闪发生率少。闪电放电后ZR方案在云中植入异极性电荷,对雷暴云中电荷的中和量比ZH方案多,摧毁云中电场的能力更强;2)ZR方案下的正、负地闪发生率均比ZH方案多。相对于ZH方案,ZR方案中主正电荷区的分布范围大于主负电荷区,导致其出现了更多的正地闪;ZR方案中的云顶屏蔽层与主正电荷区的混合程度高,混合时间长,导致ZR方案在主正电荷区与主负电荷区之间触发了更多的负地闪;3)ZR方案下的闪电通道长度比ZH方案下的闪电通道长度短。ZR方案在云中植入异极性电荷,导致云中难以形成大范围同极性电荷堆,闪电通道传播局限在一对较小的异极性电荷堆内,而ZH方案不改变云中电荷分布,存在大范围同极性电荷堆,闪电通道传播范围较大。

  • 标签: 放电 电荷重置 电荷结构 闪电发生率 通道长度
  • 简介:本文运用自洽的三流体方程组,考虑了尘埃的充电过程,得到均匀磁化尘埃等离子体中垂直于磁场传播的尘埃磁声波的色散关系,结合空间环境讨论了尘埃电荷的相关涨落对尘埃磁声波的影响。

  • 标签: 尘埃等离子体 电荷涨落 尘埃磁声波 彗星 行星环
  • 简介:转移矩阵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出发点,但是研究者们并未能从转移矩阵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过程或规律.本研究采用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系统转移分析方法,以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闽东南平和县为例,基于1996、2002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并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和县近10a来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为自然用地和农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有加快的趋势;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系统转移的过程;社会经济、政策因素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标签: LUCC 土地利用 系统转移 驱动力
  • 简介: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技术转移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提升经济效益与管理效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创新主体在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的过程中,需对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在技术转移背景下,在对技术成果实现货币化转化的过程中,从不同维度与视角进行。通过深度了解技术转移的相关知识,探寻更有利的切入点,对科研管理及平台建设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实际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需就合作模式、工作形态建立共识。同时,相关管理人员需对目前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反思。做到客观评价后,能够从问题本质出发,对科研管理效能产生深度思考。本文就技术转移背景下科研管理及平台建设展开探讨。

  • 标签: 技术转移 科研管理 平台建设
  • 简介:以福建省长汀县农区为研究区域,依据1978-2008年社会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的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采用社会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耕地撂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程度虽逐渐提高,而农户耕地开垦面积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农户从耕地净开垦转向耕地净撂荒,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着农户耕地撂荒面积的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与外出务工以及本地雇佣劳动相比,从事传统农业较高的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的主要中介.

  • 标签: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户 耕地撂荒 长汀
  • 简介:摘要: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近三十多年来的事情。1978年以前,城镇住宅建设基本上依靠国家财政预算投资,由于投资资金缺乏,房地产资源稀缺,几乎不存在房地产交易。此后,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投资格局逐渐形成。1986年,我国开始试行房地产综合开发,房地产业逐渐崛起,房地产买卖、抵押、赠与、继承等法律行为与日俱增。本文对不动产非公证继承转移登记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不动产 非公证继承 转移登记
  • 简介:摘要:煤矿巷道受煤层跨采影响产生的采动应力通常在其原岩应力的 3倍以上,这是造成巷道严重变形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围岩应力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控制巷道变形的应力转移新技术,即通过水力切顶技术通过在坚硬顶板内部预先施工钻孔,然后在钻孔处进行高压水力预压裂,促使岩体沿预制钻孔方向形成人工裂隙,形成一定范围的围岩弱化区的方法,将硐室围岩附近因开采形成的高采动应力转移到围岩较深部,同时降低采动应力向巷道底板传递的强度,以此使被保护硐室处于应力相对较低的区域中,达到有效控制巷道变形的目的。

  • 标签: 顶板压裂 应力转移 保护 大巷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