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视觉系统的临床生理检查包括一系列非侵入性无创检测,为临床提供视觉系统不同位置和细胞类型相关功能的客观指标。本指南由国际临床视觉生理学会制定,介绍了视觉生理诊断标准流程,包括全视野视网膜图(ERG)、图形ERG、多焦ERG、眼图和脑皮层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概述了视觉生理检查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实例说明常见疾病的视觉生理检查方法及其相应表现。(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92-508)

  • 标签:
  • 简介:摘要昏迷通常是指多种病因导致的1个月以内的严重意识障碍。因脑损伤程度不同,昏迷患者预后各异。昏迷早期准确的预后评估有利于临床决策的制定及医患沟通。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手段包括各种临床量表、CT、颅内压监测以及血或脑脊液样本等。但受外伤、气管插管、药物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对患者的预后做出准确的判断。神经生理监测是临床上用于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又一种手段。本文综合以往研究,分析常规脑电图描记(EEG)、诱发电位(EPs)及事件相关电位(ERPs)3种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在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常用的视觉生理检测方法包括闪光ERG、图形ERG、VEP和多焦ERG等,这些检查方法对疾病鉴别、视功能判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不了解视觉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很多临床医生在检查方法选择上或检查结果的解读方面出现了较多的误区。深入了解视觉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从而为正确地应用视觉生理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视网膜电描记术 诱发电位,视觉 述评
  • 作者: 张军艳 王碧 王晓丽 晋琅 王明明 陈丽 郝锋利 刘永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监测中心,西安 710032(现在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453003)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监测中心,西安 710032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453003 ,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西安 710068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 712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固有肌阵挛(propriospinal myoclonus, PSM)的临床及生理特点。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监测中心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例脊髓固有肌阵挛患者的临床及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随访。4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4年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制定的PSM诊断标准。结果4例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43~55岁,病程8个月至3年,随访时间3个月至1年。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颈部、躯干或肢体的抽搐或抖动,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繁。患者均接受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发作期均无痫样放电,发作期同步肌电图可见三角肌、股四头肌或腹直肌肌爆发。对4例患者均给予氯硝西泮治疗,3例患者效果显著,1例患者效果不佳。结论PSM临床表现与痫性发作类似,发作期无痫样发电,仅可见肌爆发。多数患者对氯硝西泮效果显著。

  • 标签: 脊髓 肌阵挛 脑电描记术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当上肺静脉未能被隔离,在冷冻消融并隔离同侧下肺静脉的同时,上肺静脉也出现了隔离效应)的生理和肺静脉-左心房解剖特性,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阜外医院首次行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504例。选取首次180 s冷冻结束时未达到左上或右上肺静脉隔离的患者89例,其中35例发生了交互效应,纳入交互效应组,余5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交互效应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术中肺静脉电位变化情况、肺静脉冷冻消融时间和次数以及肺静脉-左心房的解剖特征。结果交互效应组中,33例(33/35,94.3%)患者左上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交互效应组中所有患者在上肺静脉冷冻消融过程中均出现肺静脉电位延迟,而对照组有39例(39/54,72.2%)电位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发生交互效应的33例,其左上肺冷冻消融时间短于对照组[(281.1±103.1) s对(335.2±85.6) s,P<0.05],冷冻消融次数少于对照组[(1.85±0.86)次对(2.12±0.65)次,P<0.05]。交互效应组左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短于对照组[(6.12±1.19) mm对(7.63±1.39) mm,P<0.05],右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亦短于对照组[(6.25±0.21) mm对(8.44±1.58) mm,P<0.05];左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短于右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6.68±1.45) mm对(8.32±1.61) mm,P<0.05]。结论左侧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右侧肺静脉,肺静脉电位延迟是发生交互效应的前提,上、下肺静脉较短的间距对于发生交互效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 肺静脉隔离 交互效应 解剖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85例SCD住院确诊患者的神经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27.4%(93/339)]低于感觉神经传导[45.9%(107/233)](P<0.001);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传导速度更易受累[22.7%(53/233)比4.7%(11/233),P=0.001]。针极肌电图下肢较上肢异常率更高[31.9%(59/185)比5.7%(5/87),P<0.001],自发电位有无与病程、神经功能评分无关。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率[80.8%(118/146)]高于上肢[61.1%(77/126)](P<0.001),SEP异常率[71.7%(195/272)]高于周围神经[35.0%(200/572)](P<0.001)。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率为15/16。神经功能评分与腓总神经波幅、N9、N20潜伏期有相关性。结论生理检查提示SCD患者后索损伤较周围神经损伤更常见,感觉重于运动,下肢重于上肢,感觉神经轴索较髓鞘损害更常见。生理检查对SCD的早期诊断、神经系统定位、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亚急性联合变性 肌电图 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临床视觉生理检查是可客观反映视功能的方法,已成为眼科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检查流程有严格的规范。本文通过介绍国际临床视觉生理检查标准的来源、制定目的及核心内容,帮助广大眼科临床工作者理解加强检查流程规范化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规范推广我国的眼科临床视觉生理检查工作。(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89-491)

  • 标签: 视知觉 电生理学 参考标准
  • 简介:摘要Lambert-Eaton综合征(LEMS)是一种少见的免疫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其生理改变非常具有特异性,表现为所检测运动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均明显降低,低频重复神经刺激(RNS)呈现L型的递减模式,高频RNS明显递增或者易化后波幅明显增加,单纤维肌电图可见jitter明显增宽和阻滞。但LEMS疾病早期,CMAP波幅正常或者轻度降低,高频刺激递增不明显,仅出现低频递减,很容易漏诊LEMS而误诊为重症肌无力,这种情况下要定期复查各生理指标,临床上尽早确诊,减少误诊和漏诊。

  • 标签: Lambert-Eaton综合征 电生理 诊断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可使患者致残,降低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并因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脊髓功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损伤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有效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的脊髓功能监测手段,包括神经生理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和漫射光学。神经生理监测是目前最常用手段,漫射光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脊髓监测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未来漫射光学在脊髓监测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

  • 标签: 脊髓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 漫射光学
  • 简介:摘要视觉生理检查是重要的视功能评估方法,具有客观、无创、定量等优点。然而在眼科临床和医疗鉴定实际应用中,如何规范的使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焦点,主要包括其检查流程和解读方法。视觉生理检查项目较多,各项目的临床意义不同,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多,因此规范的生理检查操作流程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检查结果产生后,如何结合临床解读生理结果也需要规范,既需要遵循生理临床指南的逻辑思维,又需要具体病例中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注意以上问题后,希望能更规范、合理地使用视觉生理检查,更加准确地进行客观视功能评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医疗鉴定,避免误判和漏判。(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11-814)

  • 标签: 视知觉 电生理学 参考标准 视敏度
  • 简介:摘要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智能研究对于精准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效率十分重要。作者将以心脏生理和起搏领域为切入点,对智能算法在协助临床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桡神经(radial nerve, RN)/骨间后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PIN)沙漏样狭窄患者的生理特点并探讨其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8例RN/PIN沙漏样狭窄患者的术前生理结果,统计病变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结果18例患者生理检测前的病程为3周至13个月,完全损伤者14例(77.8%),不全损伤者4例(22.1%)。生理结果与术中所见符合率94.4%。除与沙漏狭窄直接相关的异常之外,88.9%的RN沙漏患者和11.1%的PIN沙漏患者合并其他神经异常。其中,8例RN沙漏患者合并患侧正中神经(50%)、尺神经(50%)、肌皮神经(37.5%)、腋神经(25%)、肩胛上神经(25%)、肱三头肌肌支(75%)以及对侧上肢(25%)、对侧膈神经(12.5%)和四肢神经(12.5%)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异常插入电位、静息自发纤颤电位、轻收缩时限延长、用力收缩单纯相以及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减低,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异常。结论RN/PIN沙漏样狭窄常合并其他神经异常;沙漏病变位置越高,累及范围越广。其与周围神经卡压的生理特征不同,可能存在神经痛性肌萎缩。

  • 标签: 电生理学 桡神经 骨间后神经 沙漏样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右侧游离壁旁路伴心房多插入点是一种罕见的旁路类型,本研究旨在探讨右侧游离壁旁路伴心房多插入点的生理特点。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侧游离壁心房多插入点旁路患者8例(多插入点旁路组),同时连续纳入行射频消融术的典型右侧游离壁旁路患者24例(对照组)。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收集最早激动点的个数、位置及放电次数等数据,描述旁路的生理特点及消融过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14例多插入点旁路组患者均为既往常规消融后复发,右心房内径显著大于对照组[(40.4±5.3) mm对(34.8±6.2) mm,P=0.03]。激动标测结果显示,多插入点旁路组8例患者平均同时合并3(2,4)[M(P25,P75)]个相互独立的心房最早激动部位。所有的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均远离三尖瓣环。对单个"最早"激动部位消融并不改变心动过速的周长,平均需要2.5(2,3)次反复标测,在3.0(2.5,4.5)个消融位点通过21(14,33)次放电之后,旁路前传和逆传功能成功阻断,平均总消融时间(787.0±445.4) s。随访期间多插入点旁路组患者均未复发心动过速,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0.4±5.3) mm对(38.4±6.9) mm,P=0.02]。结论右侧游离壁旁路的心房侧可具有多个插入部位,通过对右心房进行完整地结构重建可准确识别各插入点位置并指导消融。

  • 标签: 心脏电生理学 右侧旁路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近2年来入院的80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将入院患者数字随机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测量患者肿瘤大小,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评估患者术前听力下降情况,是否存在面部麻木,听神经鞘瘤后组相关症状,面神经功能等级等表现。监测组在实施听神经鞘瘤切除术时进行面神经监测,非监测组在手术过程中不进行监测,两组患者均根据术中实际情况决定行全切或次全切术。术后3 d再次评估其听力情况,面部麻木,后组相关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等级,同时于术后1个月评估其预后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评估均未见显著差异,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组面部麻木发生率为42.9%(15/35),明显低于未检测组86.7%(39/45)(P<0.001);面神经功能分级监测组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较未检测组[Ⅰ级(1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9例)]显著降低(P<0.001);预后GOS(4.60±0.55)较未检测组(3.78±0.67)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手术中能够提供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避免面听神经损伤,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面神经 听神经鞘瘤 显微手术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电针组(EA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EA组于再灌注同时电针双侧前肢内关穴30 min。于结扎前(T0)、结扎30 min(T1)、再灌注30 min(T2)时记录HR和及左心室前壁外膜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APA)、最大去极化速度(Vmax)、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心律失常评分。结果与SH组比较,I/R组和EA组T1,2时HR减慢,MAPA和Vmax降低,MAPD90延长,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升高(P<0.05);与I/R组比较,EA组T2时HR增快,MAPA和Vmax升高,MAPD90缩短,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加快心肌除极和缩短复极,从而降低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心性 动作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地氟烷与七氟烷对妇科手术患者心脏生理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妇科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50岁,体重46~73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和地氟烷组,每组20例。入室后静脉输注胶体液扩容,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七氟烷组和地氟烷组分别吸入1.3 MAC七氟烷或地氟烷维持麻醉。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和达设定浓度20 min(T3)时采集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QT比值和心脏生理平衡指数(iCEB),记录MAP和HR。结果与T1时比较,2组T2,3时MAP降低,HR减慢,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七氟烷组iCEB增加(P<0.05);与T2时比较,T3时七氟烷组MAP降低,HR减慢,地氟烷组MAP降低(P<0.05);与七氟烷组比较,地氟烷组T3时Tp-e期间延长,iCEB减小,Tp-e/QT比值降低(P<0.05)。结论地氟烷对妇科手术患者心脏生理平衡无明显影响,七氟烷导致心脏稳定性降低。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心脏电生理学 妇科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 标签: 电生理监测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神经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区。术中应用神经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区,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区。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区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中,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术中神经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区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术中神经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区,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癫痫 运动皮质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诱发电位, 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护理对膀胱肿瘤切术患者术后生理应激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从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膀胱肿瘤切术患者中选出 80例,依据 入院先后编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