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东莞自2013年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持续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如何架起高雅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使艺术活动更容易被接受,是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考量的问题,本文以引进瑞士“真实虚构电影”项目的具体实践为切入点,从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互动式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实施模式以及当代艺术本土化等问题,借此为引进和运作新型的艺术项目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 标签: 互动 公共艺术 实践 机制
  • 简介:“放电影咯!”大院里只要有人喊这么一嗓子,就听叮叮咣咣,孩子们纷纷拿着小板凳从家里冲出来,跑向放电影的广场。大男孩们跑得快些,总能占上最好的位置。虽然电影来来回回总是那么几部,可人们依然看的津津有味。不过从中获得的乐趣早已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比比看谁记得台词最多,谁学电影角色学得最像之类。

  • 标签: 电影 海报 中国 发展历史
  • 简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最受欢迎的"时尚"娱乐方式,与转瞬即逝的电影艺术共生共荣的电影期刊随之承载起记录早期电影面貌的重任,民国影刊中的佼佼者《明星半月刊》作为30年代上海中国电影刊物拥有最多读者之一的电影杂志,以明星公司的多位女性明星担当其封面女郎。研究她们的发型妆容、服饰神态、拍摄环境等多种角度,可以展示早期影刊封面女星对时尚生活的引领,探寻上海都市如何在西方好莱坞电影强势文化中突围,展现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电影刊物的特色栏目"读者信箱"展示了影迷与明星、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解构文字背后的女星形象和电影生活。

  • 标签: 明星半月刊 电影 封面女星 时尚生活
  • 简介:黄飞鸿电影系列中的民俗元素,作为文化记忆载体,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变动而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的文化认同。1950与6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围绕着市井武师黄飞鸿有大量具体而精确的民俗描写,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文化默契;1970年代,随着香港文化的形成,建立在广东文化基础上的民俗从黄飞鸿电影中消失;1990年代后制作的黄飞鸿电影则将民俗抽象化,消解了黄飞鸿与乡土的文化联系,使其实现了从市井武师到民族英雄的转化,完成了记忆的重新建构,又在电影的影响下反过来建构新的"传统"。

  • 标签: 黄飞鸿电影 民俗元素 民俗主义 记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