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甲申三百年祭》具有政论与史论的双重性质,作为政论,它的主题是批判传统史观;作为史论,它有一个比较隐含的主题——通过李岩的悲剧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这个主题被长期地掩盖和忽略了.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政论 传统史观 史论 李岩的悲剧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心中自有一份沉重。

  • 标签:
  • 简介:夏历甲申新春又近。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1644)年春三月,李白成率农民起义队伍杀人北京,结束了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自己坐了龙庭,改国号“大顺”。农民起义的“学生”夺了“老师”的帝祚,算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周期律”。

  • 标签: 封建社会 政治体制 农民起义 辛亥革命 民主政治
  • 简介:今年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甲申年。上一个甲申(1944年),因郭沫若先生的名篇《甲申三百年祭》被列为中共整风文献,使甲申年有了与党的作风相联的特别意义;今年又逢甲申360周年,对中国历史,对紫禁城来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360年前(1644年),古都北京出现了明崇祯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党的作风 郭沫若 干支纪年 古都北京 中国历史
  • 简介:生肖邮票我并没收集齐,要说从全世界发行的生肖邮票来评说,显然不行。不过以我个人实有的生肖邮票中的“猴票”而言,我最喜爱的只有两枚:一是第一轮‘庚申猴”;二就是今年出的“甲申猴”了。而这两枚中,我以为甲申猴最可

  • 标签: 邮票 艺术大师 四川泸州 庚申
  • 简介:宁读可爱之假诗,勿读无聊之真诗。宁读古人全集,勿读今人选本。宁读急就章,勿读击壤体。宁读诗品,勿读诗法。宁滥读,勿滥背。宁信,勿违。

  • 标签: 读诗 诗法 诗品 选本 札记 真诗
  • 简介:<正>“妙笔生花花荣大地三春志,真实隽笑笑映神州五月鹃”,这是著名作家茹志鹃去世时的一副挽联,表达了人们对她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她的作品尽管不多,但一篇《百合花》就足以奠定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人们一读起她那清新秀丽的文字.就仿佛看到她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而在苏中革命老区,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于茹志鹃出演《甲申记》的点滴往事。

  • 标签: 甲申记 茹志鹃 中国现代文学史 苏中军区 方圆百里 戏曲剧团
  • 简介:甲申祭》中的陈圆圆邓开善新编历史剧《甲申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江南名妓陈圆圆,不落案臼,别具异彩。在《甲申祭》的“散点”结构中,陈圆圆表现主要在两个“单元”的戏里:一个是贡院,一个是李府。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全仗在这两个“单元”里凸现。“春风...

  • 标签: 甲申祭 陈圆圆 新编历史剧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李府
  • 简介:<正>民国年间。著名的“翁门六子”之一,“后清流”健将张謇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闻盛昱严劾枢臣,并及两广总督张振轩(树声),朝局一变。时恭亲王秉国,高阳李相国(鸿藻)为辅,高阳又当时号为清流之魁杓。……自恭王去,醇王执政,孙毓汶擅权,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朝政益不可问,由是而有甲午朝局之变,由甲午而有戊戍政局之变,由戊戍而有庚子拳匪之变,而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变,因果相乘,昭然明白,谓始于甲申也”这当然是对甲申年间(1884年)爆发的清朝政局大

  • 标签: 中法战争 清流 总理衙门 军机处 张佩纶 慈禧
  • 简介:姚雪垠先生“严肃”而“郑重”地宣称:为了“追随学术界同仁之后,继续做一点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工作”,他抱着“对祖国历史负责,对全国读书界负责,对千百万中学生负责,而同时也是对郭沫若同志负责”的态度,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于北京撰写了洋洋乎数万言的《评〈甲申三百年祭〉》的大文,“说出了”“早就憋在心里的话”:《甲申三百年祭》“既宣传了错误的历史知识”,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学术界同仁 姚雪垠 农民运动 九四 陶希圣
  • 简介:"守住中国人的立场"既是民族国家立场的表达,也是沦陷区知识分子应守的道德底线,对周作人而言并非故作装潢的门面话。周作人的"中国"之声和"精神"追求表达了尊严的诉求和独立的姿态,无形中抵制了侵略主义者的文化殖民霸权。即便在他最自我不过的美文中也不难找出民族国家的剪影,不难寻觅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合影。与民族国家情结相比,闲适至多是一种调节,一种文化的平衡,彰显了现代性的喧哗与骚动。周作人的文章多被误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谐谑讽刺手法的运用,言近旨远的譬喻和"夹行中的意义"的审美诉求。对沦陷区的战时环境而言,周作人"人的建设"工程意义重大。翻译行为本身也成了周作人的有意批判和间接抗议。

  • 标签: 周作人 家国立场 甲申
  • 简介:夏晓梅:我爸爸生前三次希望把这个戏修改后演出,修改还是要贴近现实。后来我们商量着试试看,所以找了刘文国和杨绍林,杨绍林推荐了编剧姚远.导演就是陈薪伊老师.开始组织了这个工作。

  • 标签: 专家座谈会 话剧 贴近现实 杨绍林 修改 演出
  • 简介:甲申”的纪念与李岩的悲剧杨胜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一九四四年,其意义不仅在于总结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成败的教训,同时也的确有告诫中国共产党戒骄戒躁、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现实用意。所以,毛泽东在一九四四年...

  • 标签: 农民起义军 甲申 八年抗战 最后胜利 九四 明季北略
  • 简介:60年前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所著的一文发表,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并对该文的现实意义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一文以明末甲申年明朝灭亡的重大史实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明亡的原因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历史教训,迄今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农民起义 历史经验
  • 简介:<正>(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接第4期第13页)这儿是李自成势力上的一个转机,而在作风上也来了一个划时期的改变。十三年后的李自成与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与其他"流寇"首领们也大有悬异。上引马世奇的《廷对》,是绝好的证明。势力的转变固由于多数饥民二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引马 刘宗敏 红娘子 廷对 十三年
  • 简介:<正>今年的第4~6期《大江南北》杂志,重新刊出了重庆《新华日报》70年前刊载的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又反复地阅读了这篇著名的历史文献,咀嚼回味,意义深远啊!第一次阅读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我在北京空军某部工作,政治部宣传部给我们发来两本书,一本是党中央的《"三大文件"专辑》,另一本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单行本。《专辑》的第一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北京空军 《新华日报》 一本 历史文献 七届二中全会
  • 简介:应该重新阅读《甲申三百年祭》马识途今年3月19日是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出版五十周年纪念日,郭沫若研究会决定开会纪念,我把这本书又找出来认真读了一回。事隔五十年,我仍感到这本书有某种现实意义,值得大家再读一下。一本书发表以后,不特当时引起轰动,在...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研究 学术论文 十年 中国历史发展 历史眼光
  • 简介:再论艺术真实──兼评祁剧“甲申祭”章诒和艺术真实之于戏剧创作,尤其对历史题材的戏曲创作,真是一个既简单又棘手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关于艺术真实的概念,似乎在亚里斯多德的古老年代就有了最初的理论阐述:“诗比历史还真实”。仅此一句,就基本上划出了历史与...

  • 标签: 艺术真实 甲申祭 历史题材 戏剧创作 戏曲创作 真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