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2 个结果
  • 简介:系统评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方法、含量、周转、C/P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周转速度快,是植物有效磷的重要来源,但是易受外界影响,在土壤中含量变化范围比较大.熏蒸提取法是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具通用性.新鲜土样经氯仿蒸汽熏蒸24h,提取效果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的浸提剂不同,酸性土壤宜用Bray-1提取剂,而碱性土壤宜用Olsen提取剂;转换系数K,亦需根据土壤类型进行校正.未来研究应侧重在几个方面:完善测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供磷能力、土壤磷素转化的关系;形态组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质量的内在关系.

  • 标签: 土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熏蒸提取法 研究进展
  • 简介:作者研究调查了新的原位生物系统,利用一个独特的固定的单元技术处理地下水中的有机成分。这个技术称作生物渗透屏障(BPB)。BPB是两个原位修复技术成本效率的联合创新,即原位生物修复和可渗透屏障。在不同的的操作条件下,对这个独特的系统进行了300多天的评价,降解了地下水中的目标物质,2,4,6三氯酚(TCP)。

  • 标签: 生物修复 屏障 污染 地下水 氯酚 降解
  • 简介:摘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近些年来备受人们的重视,由于处理的效果好,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污染,因此备受人们的欢迎,本文重点对污水生物处理中生物膜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污水 生物处理 生物膜 传递
  • 简介:摘要:生物技术是基于生命科学分析、利用和重构生物特征和相关功能的新技术。 该技术与生物工程、加工生产等技术密切结合,同时也可用于与服务的提供相结合,是一种综合创新的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播和相关信息的处理,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三大学科的集大成,主要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通过通信和信息管理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和信息的开发与创新 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是相互促进的。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高精锐的计算机技术发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获取、处理、传输和储存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生物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供参考。

  • 标签: 大数据时代下 生物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领域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修复方法往往面临效果不显著、周期较长等问题。本论文旨在探讨一种新型方法,即利用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了固定化微生物生物炭中的稳定性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微生物存活率并有效降解了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为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可行、环保的新途径。

  • 标签:     污泥生物炭,微生物固定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 简介: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及时交流地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新辟地质微生物专栏,对近年来在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概要介绍。专栏涉及微生物-黏土矿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保存以及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含方解石铜矿石微生物的氧化作用、细菌在黏土矿物表面吸附量测定方法、微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水-岩系统中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细菌与真菌对黑云母风化作用的比较以及利用黑曲霉纯化石英砂的实验研究等。所收论文题材广泛、观点新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鲜明特色,对本领域研究者有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本期刊发该专栏的部分文章,其余部分文章将陆续刊出。

  • 标签: 地质微生物 黏土矿物 相互作用 研究成果 生物学领域 土壤碳循环
  • 简介:生物矿物学”一词是1973年马克·康尼尔提出的,它研究各种生物作用参与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组份的固结生成物,如骨骼、牙齿、软体动物中的耳石和外骨骼、珍珠、尿结石、胆结石、唾液结石等。它的研究对象很多方面与传统矿物学不同,首先是在其结构中总有有机物质存在,这些有机物与矿物部份是完全有规律的。它们的构造主要有放射状、同心环状、柱层状、枝叉状、交错层状等,

  • 标签: 矿物学 生物矿物学 人体结石 有机矿物
  • 简介:非常规浅层生物气可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含气系统,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特征。早期生成的含气系统的几何形状呈席状,并且在源岩和储集岩沉积后不久就开始生气。晚期生成的含气系统的几何形状呈环状,并且源岩和储集岩沉积后隔很长一段时间才生气。对于这两个含气系统类型来说,气主要是甲烷气,并且均与未达到热成熟的源岩有关。早期生成的生物气含气系统以艾伯塔(Alberta)、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和蒙大拿(Montana)的大平原(GreatPlains)北部白垩纪低渗透率岩层产出的气为代表。主要产区为艾伯塔盆地东南边缘和威利斯顿(Williston)盆地西北边缘地区。很大体积的白垩纪岩层的区域分布型式可以概括为西面为厚层、陆相、粗粒碎屑岩、而东面为海相薄层、细粒岩层。下部的储集岩往往要比上部储集岩颗粒更细,并且具有更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同样,下部的源岩层具有更高的总有机碳值。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的侵蚀、沉积、变形和生产模式均与以区域断裂线为界的基底断块的几何形状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气和共同产出的水处于平衡状态,并且该流体相对比较老,即达66Ma。早期生成含气系统的其它例子还有威利斯顿盆地西南边缘的白垩系碎屑储集层和丹佛(Denver)盆地东部边缘的白垩层。密歇根(Michigan)盆地北部边缘的泥盆系安特里姆(Antrim)页岩可作为晚期生成生物气含气系统的典型。储集岩是裂缝性,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它同时也作为源岩。尽管裂缝对开采很重要,但是裂缝与某些具体地质构造的关系并不清楚。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和气一起采出的大量水是相当淡的水,而且比较年轻。目前的见解认为,生物气是在冰川融水进入由裂缝造成的通道系统时生成的,可能现在还继续生成。晚期生成含气系统的其它例子还有�

  • 标签: 非常规浅层生物气系统 地质结构 成因 岩层 储集层 源岩性
  • 简介:由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北京市怀柔区崎峰茶金矿区环境治理》项目于今日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技术人员结合当地地质条件,缜密研究,大胆采用了生物植被袋新型护坡工艺,经实践,效果良好。专家组对生物植被袋护坡工艺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应在今后矿山环境治理中大力推广使用该工艺。

  • 标签: 生物植被 工艺 护坡 矿山环境治理 设计研究院 地质工程
  • 简介:摘要:目前林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就是要把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建立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以预防为主,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方案,使林业环境具备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 标签: 林业 病虫害 防治技术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在气候变暖的同时还会伴随干旱,但对于增温和隔离降雨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对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增温、隔离降雨和增温+隔离降雨4种处理,探讨增温和隔离降雨对杉木幼林表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均可使土壤养分有效性发生变化,增温使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有效磷浓度有所增加,而隔离降雨主要影响了N有效性,表现为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下降(P〈0.05)。增温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下降(P〈0.05),增温和隔离降雨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影响显著。在亚热带地区,氮磷养分有效性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未来还需结合野外原位实验做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增温 隔离降雨 杉木幼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生物构成的复杂性、发育环境和产物的多样性,对微生物席的属性还存在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意味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因为对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微生物席定义的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的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最为重要的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微生物席建造物的生长机理和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的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的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的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的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的属性和特征所蕴含的微生物席的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羟丙基壳聚糖(惠普壳聚糖)已被证明具有在广泛领域的应用前景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特别是在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然而,它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降解性能,这是至关重要的,其临床应用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我们在这里进行荧光强度分析和GPC测定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惠普壳聚糖的药代动力学模式(FITC惠普壳聚糖)及其生物降解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剂量为每只大鼠腹腔注射后,FITC标记的壳聚糖能迅速吸收,惠普分布于肝,肾和脾的血。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有效利用FITC惠普,和惠普的FITC标记的壳聚糖88.47%可经尿排泄在11天内与分子量小于10kDa。此外,我们的数据表明,有一个明显的降解过程发生在肝脏(<1024h)。综上所述,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降解性,惠普,表明羟丙基壳聚糖潜在的应用在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

  • 标签: 壳聚糖衍生物 生物降解性能 羟丙基壳聚糖 药代动力学 荧光素标记 临床应用
  • 简介: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28.8%、11.0%(P〈0.05)。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0~1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6mg·kg-1、209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91%;10~20cm分别为210mg·kg-1、158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88%;两林分0~1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508mg·kg-1、460mg·kg-1,10~2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373mg·kg-1、327mg·kg-1。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微生物生物量碳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米槠人工林 活性有机碳 季节动态
  • 简介:摘要: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推动各个行业蓬勃发展,生物质锅炉也得到广泛应用。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机制和管理措施的稳定性,也要对相关技术模型展开深度优化,确保技术发展效果的综合性优化。本文对生物质锅炉技术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问题和解决措施展开了集中讨论,旨在为技术研究人员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 标签: 生物质 锅炉 现状 对策
  • 简介:摘要: 生物质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也是国家重点推广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叙述了国内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现状,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主流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的优、缺点,总结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将来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生物质能 发电技术 现状解析
  • 简介:摘要: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现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旧沥青混合料的掺入量过高时,会导致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和疲劳性能过低,故需加入再生剂将沥青恢复到原有状态。生物再生油具有减低沥青胶结料黏性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的功效,且生物再生油具有环境友好型的特点。该文概括了生物油再生剂在沥青胶结料中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介绍了3种生物油再生剂的使用方式:传统拌和法、再生密封剂(RSM)法和胶囊封装法;列举了关于生物油再生机理的两个理论(组分调和法和相溶性理论)研究思路;归纳了生物油对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生物油再生剂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研究方向。

  • 标签: 生物油 生物再生沥青混合料 研究热点
  • 简介:摘要:在固体废弃物和被污染的土壤方面进行处理经常会用到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方面,对土壤当中的金属进行处理的时候多会使用到上文中介绍过的生物修复技术,通过这种形式使泥垢和微生物得到较为全面的处理。在对重金属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对PH值保持高度的重视,将PH值作为技术使用的重要参考参数。对于固体废弃物的转化而言,经常会使用到微生物的代谢特性以及其吸附等功能。在使用植物处理技术进行废弃物以及土壤处理的时候较之于传统技术有着鲜明的优势,不仅操作流程简单,更符合了环保的特征,不过在进行植物选择的时候要求植物需要能够对重金属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

  • 标签: 环保工程 生物技术 具体应用
  • 简介: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油田区盐碱化湿地中微生物生态学状况和生态功能研究,对松嫩平原西部6个油田区的湿草甸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和微生物群落BiologEcoplate代谢活性进行测定,揭示油田区湿草甸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石油污染下的湿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活性随石油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石油烃含量为5603mg/kg时,二者都达到了峰值;石油烃促进了油田区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增强,提高了微生物对底物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其他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强度的影响各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呈负相关。

  • 标签: 湿草甸土壤 石油烃 石油污染 微生物数量 Biolog测定 松嫩平原西部
  • 简介:通过在亚热带杉木林内设置不同隔离降雨强度试验:完全隔离降雨、隔离60%降雨、隔离20%降雨和对照(自然降雨),研究隔离降雨对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除完全隔离降雨处理土壤DOC峰值出现在春季外,其他处理均出现在秋季。0~10cm土层中完全隔离降雨和隔离60%降雨处理的土壤MBC峰值出现在春季,而隔离20%降雨和对照的则出现在夏季,10~20cm土层各处理对应的MBC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夏季、夏季和秋季。随着土层加深,4种处理土壤DOC、MBC含量均显著降低。0~10cm土层,完全隔离降雨处理的土壤DOC、隔离60%降雨土壤MBC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杉木林土壤DOC和MBC对降水变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标签: 隔离降雨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杉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