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再审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司法救济程序,其基本目的是弥补现行审级制度的不足,因此,与普通司法程序相比,再审程序具有独立程序价值.本文立足富勒区分法律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分析视角,通过对现代司法程序局限性的反向分析,从发生学上探寻再审程序的外在独立价值和内在独立价值,进而提出重铸我国再审程序独立价值的法律构想.

  • 标签: 再审程序 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
  • 简介:我国自从2010年确立了一种“相对独立的量刑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定罪与量刑一体化的模式.经过近八年的运行,相关诉讼程序和司法实践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庭审程序改革的迟滞使得这种模式呈现出它的不适应性.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不仅存在证据法基础上的不同,亦具有若干现实必要性.构建独立的量刑程序关键在于确保量刑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路径包括量刑信息调查主体和责任的明确、审判组织的专职化以及证明标准的重建等.

  • 标签: 无罪推定 证据规则 定罪程序 量刑信息 证明标准
  • 简介: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的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的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 标签: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量刑建议 量刑意见 量刑情节 量刑调查 量刑辩论
  • 简介:量刑独立是实现量刑程序诉讼化乃至刑事司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理念匡正,即破除定罪抑或量刑之“中心主义”,构设定罪与量刑之“流水作业式”。量刑听证制度是将量刑环节从“暗箱”中拉出的“拉杆”,通过具体案件的筛选牵引量刑活动的走向,发挥量刑过程中纠正机制的运行功能,以完成量刑活动的程序规范.

  • 标签: 量刑独立 理念匡正 量刑听证 案件筛选 量刑救济
  • 简介:我国刑事审判程序采用的是定罪与量刑合二为一的庭审程序,这种审判程序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答辩量刑"、"量刑辩论"等审判程序改革尝试的出现为构建我国新型的量刑程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文章从程序的启动、参与的主体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我国独立式量刑程序的具体构建。

  • 标签: 独立式 量刑程序 程序构建
  • 简介: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陈瑞华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法学理论对于法律程序的价值问题基本上坚持了程序工具主义的观点,即将法律程序仅仅视为实施实体法的手段或工具,强调程序在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方面的有效性或有用性,而不承认它具有独立于实体法目标...

  • 标签: 程序正义价值 法律程序 裁判者 被告人 正当性 法律价值
  • 简介:国家强调法治的时候,程序问题就提到了重要位置。因为程序的合法比实体的合法更不易实现。但离开任何一方面,都不存在法治。程序问题在我国一直疏于关注。人们习惯性地称程序法为辅助法,程序为手段,似乎他们从来就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价值。程序的目的确实在于实现实体,程序法也确实有服务于实体法的功能。但这并不否定程序独立价值。本文试图以实证的方法,探讨一下刑事诉讼程序独立价值。

  • 标签: 刑事诉讼程序 独立价值 刑讯逼供 被告人 正当程序 法治
  • 简介:相对独立量刑程序中的证明对象是"独立型"的量刑情节,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种量刑情节的证明出现了证据收集不够全面、酌定量刑证据缺失、量刑建议适用少、片面强调法官的证明职责以及个别重要量刑情节的证明适用法律存在错误等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在坚持控方在相对独立量刑程序中仍要承担证明责任的前提下,应以量刑建议为证明责任的承担方式,并要保障辩方在该程序中的证明权,厘清法官证明职责与"不告不理"原则的界限,完善个别重要量刑情节证明的适用法律问题。

  • 标签: 量刑程序 证明对象 证明责任
  • 简介:航测内业加密目前国内大多采用航带法或独立模型法平、高区域网程序加密。加密精度除受底片质量,仪器观测精度等影响外,应用加密计算程序对提高精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独立模型法程序计算成果的精度较航带法好。而我局综合队应用总局研究所毛可标同志编的独立模型法程序,因此本文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此程序的应用。

  • 标签: 程序加密 模型法 布点 观测精度 航测内业 底片质量
  • 简介:《监察法》创建了独立监察程序,并设计了阶段式结构框架。监察程序开启了程序种类的事实划分模式,有利于监察权能融合并推动腐败治理目标的实现。但当下《监察法》就监察程序的泛化规定,使其难以发挥指引和规范权力的功能。监察程序规则应进一步细化,构建涵盖监督、调查和审理的程序细则。其中监督程序应区分威慑性监督和制度监督;审理程序应区分程序性结果和实体性结果;调查程序应逐步走向诉讼化。

  • 标签: 监察体制改革 独立监察程序 调查程序 腐败治理 思考与建设
  • 简介:虽然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害人具有当事人的地位,但被害人的权利常常在"以被告人为中心的"、定罪量刑"一体化"的审判中被忽视。之前的"量刑制度改革"为被害人之当事人地位的"实质化"提供了契机,本次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应该将被害人的保护由司法解释的层面提升到立法的层面。对此,在分析被害人在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中具有诉讼主体地位的正当性后,提出保障其能够有效参与的权利,以期达到保护被害人和量刑公开、公正的目标。

  • 标签: 被害人 相对独立量刑程序 地位和权利
  • 简介: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法治社会,刑事法治在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佘祥林冤案的发生,反映出司法机关在刑事司法程序和理念上对依法治国和和谐社会构建还存在一定偏差.刑事法治的完善需要着力于程序公正和司法独立.

  • 标签: 刑事法治 程序公正 司法独立 佘祥林案
  • 简介:为了发挥法院诉前证据保全所具有的保全证据、确定事实关系、促成裁判外纷争解决以及促进将来诉讼和集中化审理的功能,我国将来《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应改变传统自提起诉讼始为纷争解决的思想,借鉴德国独立证据调查程序制度,通过完善相应的证据保全类型、适用要件、实施程序以及认可诉前保全过程中与解纷相关事项协议的效力等制度,对我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进行功能性改造,凸显其独立程序价值。

  • 标签: 诉前证据保全 独立证据调查程序 裁判外纷争解决 诉前情报请求权
  • 简介:摘要自独立董事出现以来,其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发挥了不容置喙的作用。然而,“安然”、“世界通信”等一系列独立董事失职事件引发了对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质疑。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导致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独立董事制度正是为弥补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监督职能不足而引入的。在所有者缺位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如何保持独立性、发挥关键作用保护股东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制约独立董事行权的因素出发,探讨独立董事如何超越困境、保持独立,同时也为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提出建议。

  • 标签: 独立董事 独立性 激励与约束
  • 简介:司法独立是司法权的本质要求,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法院和法官的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基础和核心。法院独立审判是我国司法独立的基本内容,法官独立审判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宪法条文明文规定的内容。司法独立应是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二者的统一。

  • 标签: 司法独立 法院独立 法官独立
  • 简介:独立董事拥有一定的股权或期权,不仅能使他们与公司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关系,从而能调动他们贡献知识和智慧、参与企业决策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将独立董事的利益与整个公司的利益而不是与采一部分股东的制益连为一体。

  • 标签: 独立代价 独立董事 董事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