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miR-181在白内障晶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Realtimeq-PCR方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前囊膜和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模型中miR-181的表达情况;利用Lipofectamine2000瞬时转染miR-181mimic和inhibitor调节人晶状上皮细胞中miR-181的表达,利用Realtimeq-PCR方法验证转染效率,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前囊膜组和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模型组,miR-181的表达显著升高;miR-181mimic转染组,miR-181的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miR-181inhibitor转染组,miR-181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R-18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组织中呈高表达,miR-181能够促进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miR-181可能成为白内障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新途径,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小RNA miR-181 细胞凋亡 白内障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颈前痛及吞咽困难2d于2013年7月16日来我院急诊。患者2d前曾进食猪蹄,之后出现颈前根部梗阻感,伴咽部不适,喜进流质,易流口水。因患者自幼确诊为“21三综合征”,平日言语表达不清,故家人未能带其及时就医。2d后上述症状加重,于我院行食管造影,结果显示:食管上段可见局部钡棉絮存留征象,双侧中下肺野支气管内钡剂存在(图1)。暂给予禁食、禁水、留院观察等处理。

  • 标签: 21三体综合征 食管造影 患者 钡剂 误吸 吞咽困难
  • 简介: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切除术(parsplanavitrectomy,PPV)与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limitingmembranepeeling,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伴或不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3例36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15眼行玻璃切除术(不剥离内界膜);Ⅱ组21眼行玻璃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术中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如行硅油填充、C3F8填充、光凝、冷凝等。术后随访3-12mo,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15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7);Ⅱ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3,P=0.000);两组间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3,P=0.006)。Ⅰ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46.67%;Ⅱ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85.71%;比较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5)。Ⅰ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1.67%。Ⅱ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4.73%,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6,P=0.418)。结论:玻璃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和术后视力,但对于视网膜的复位率较不剥膜者无明显区别。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晶状上皮细胞传代培养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褪黑素预处理12h后,加入100μmol/LH2O2继续孵育24h,MTT比色法检测褪黑素对H2O2诱导的晶状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结果:MTT结果显示褪黑素对晶状上皮细胞活性无影响,该药物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活性的下降,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褪黑素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此外,褪黑素还可以减少过氧化氢所致晶状上皮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并且,伴随褪黑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褪黑素可以明显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晶状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防治白内障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褪黑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67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植入术疗效。方法从2011年4月到2014年11月,选取我院的134例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7例患者进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67例患者给予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入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脱盲率(视力≥0.05)和脱残率(视力≥0.3)占比97.01%(65/67)、92.54%(62/67),均高于对照组的94.03%(63/67)、89.55%(6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眼压、悬韧带断裂、玻璃脱出、角膜内皮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植入治疗白内障高度近视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病理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中硅油与C3F8填充后视网膜复位率和高眼压发生率,为此类手术的填充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在不同时间段连续观察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分别采用玻璃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和气体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从手术后1wk;1,3,6,12mo,视网膜复位率和眼压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得出最佳的填充方式。结果:初次手术后,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气体组,但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眼压:硅油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气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玻璃手术后使用哪种填充物,应采取个体化方案。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 惰性气体C_3F_8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 标签: 23G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撕除 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行玻璃手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共32例(32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即玻璃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组,对照组即单纯玻璃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组,每组16例,均行玻璃切割术,其中观察组术中剥离适当范围视网膜前膜内界膜,对照组不剥离内界膜,两组均气液交换吸出视网膜下液,填充C3F8或硅油,随访2-24月,观察视网膜复位,裂孔解剖闭合,视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复位率:81.2%,对照组:9例视网膜复位,裂孔闭合,复位率56.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较好的改善术后视力。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 内界膜剥离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目的:探讨舌状截囊方法在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0眼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中采用舌状截囊方法,术后观察及随访其疗效。结果: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恢复情况:术后1d,0.1以下85眼(22.4%),0.1-0.3者162眼(42.6%),0.4-0.6者87眼(22.9%),0.6以上者46眼(12.1%)。术后1mo0.1以下33眼(8.7%),0.1-0.3者152眼(40.0%),0.4-0.6者117眼(30.8%),0.6以上者78眼(20.5%)。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悬韧带断离16眼(4.2%),后囊膜破裂25眼(6.6%),角膜水肿53眼(13.9%),人工晶状偏位12眼(3.2%)。结论:舌状截囊方法容易掌握,手术的安全性更好,更适合在援非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中的应用。

  • 标签: 过熟期白内障 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舌状截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