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脸皮太薄日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原院长张小庄涉嫌受贿在广州市中级法院受审.起诉书显示,对张小庄的指控共有三项合计人民币428万余元.检方查明,张小庄在任院长期间,在医院基础建设、设备采购等方面为他人谋利,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428万余元.张小庄对指控的三宗犯罪事实都提出了异议,不承认自己犯罪,称自己错在“脸皮太薄”,不应该“为了单位的事情”,要别人出钱.

  • 标签: 犯罪事实 他人财物 妇幼保健院 中级法院 基础建设 设备采购
  • 简介:1案例1.1简要案情死者,男,42岁,某年7月22日11时许,在某工地做工时突感烦躁、胸闷,自行回宿舍休息,随后被工友发现意识不清,胡言乱语,伴有频繁抽搐,送当地医院就诊.入院时间:7月22日13:40.查体:体温41℃,脉搏16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1/8.53kPa(98/64mmHg),血氧饱和度86%,神志不清,频繁全身抽搐,全身皮温高,皮肤干燥,口唇干燥.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热射病 死亡原因
  • 简介:传统的环境执法是一种威慑模式,该模式认为应该加大企业环境违法的责任,通过制裁减少环境违法,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这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向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发展。基于合作治理理念,政府可以利用环境守法导则的形式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环境守法,这样既减轻了环境保护成本,又提高了环境保护的绩效。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模式,守法导则体现了其合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当然,守法导则也需要重视其合法性问题,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保证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环境守法导则 威慑模式 合作模式 合作性 有效性
  • 简介:民事救济论者希望用民事法律保护环境,但对民事救济和环境损害两者的对接试验说明,民事救济可以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提供有效救济,但无法对非"他人"的利益提供救济。环境利益是人类的利益,环境损害是对人类环境利益的损害。创造"环境权"的努力无法为人类环境利益创造具有自然人、法人身份的利益主体。民事救济手段中的救治已然损害的赔偿性责任方式、阻遏性责任方式、预防性责任方式都不能对环境损害提供救济。我们无法为环境损害找到符合民事救济制度中的责任人条件的行为人。造成环境损害的"总行为"的主体是不应按民法原理对行为负责,也没有能力对环境损害负责的"众人"。能够对环境损害负责的适格主体是政府,这已经在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中得到验证。

  • 标签: 民事救济 环境侵害 环境损害 环境侵权
  • 简介:通说认为,污染物排放标准系公法上环境管制的手段,效力并不及于作为私法的侵权法。然而法院在不可量物侵权的实际案例中却又承认合规抗辩的效力。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是,既有学说仅仅注意到了与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侵权行为有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而没有注意到造成损害结果的真正原因并非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而是排放行为造成的环境质量的下降(以环境质量标准是否达标界定)。把关注点仅仅放在作为管制手段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上而忽视了环境质量标准的司法效力,是造成理论困境的主要原因。放弃污染物排放标准侵权法效力的讨论,构建环境质量标准的侵权法效力模型,才能从根本上阐明环境标准在侵权法上的法律效力问题。

  • 标签: 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侵权责任 合规抗辩
  • 简介:公众共用物是在环境法视域下提出来的概念,与公众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密切相关。在环境法视域下其具有多元环境法律价值,即环境正义、环境公平、环境秩序与环境安全、环境民主等价值。具体体现于环境正义是公众共用物之环境法律价值的基本和前提,环境公平是公众共用物之环境法律价值的利益追求,环境秩序与环境安全是公众共用物之环境法律价值的目标追求,环境民主是公众共用物之环境法律价值的自主性追求。公众共用物环境法律价值更凸显其在环境法中有建构与保护的必要性。

  • 标签: 公众共用物 环境正义 环境公平 环境秩序与安全 环境民主
  • 简介:我国近年来频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揭示了我国环境风险决策中公众参与渠道受阻的问题。反思我国环境风险决策存在的现实问题,公众参与权利体系必需要从理论和制度上予以完善。公众参与权包括信息权、程序权和救济权。信息权利是公众参与权的前提,程序权利是公众参与权的核心,救济权利则是实现公众参与权的保障。因此,要想解决我国环境风险决策中的现实问题,就要在落实协商民主决策模式的前提下,保障环境信息的充分公开、公众的全面参与、权利的有效救济,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元价值,走向真正的环境法治。

  • 标签: 环境风险决策 公众参与权 信息权利 程序权利 救济权利
  • 简介:环境法研究存在高外部引证率和低研究水准之间的“落差”,需要对社会科学知识在环境法研究中的运用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促进环境法领域的知识增长。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表明,基于法教义学的解释是非常不充分的,有对经验事实进行选择性的“裁剪”以符合价值预设(政府和企业“合谋”侵害公民环境权益)之嫌,不足以从根本上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践逻辑,也无助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理性应对。根据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能够对当前中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给出更具解释力的结论。环境法研究应当采取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研究路径,秉持“面向真实世界的环境法”的宗旨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将法教义学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 标签: 环境法 法教义学 社会科学知识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简介:【裁判要旨】污染环境犯罪的证明,仅需对与定罪量刑相关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即可无需进行全程性调查或审查。违反国家规定私设暗管排放大量有毒物质并严重污染环境的,构成后果特别严重,应以污染环境罪从重处罚。

  • 标签: 污染环境犯罪 证据证明 定罪量刑 有毒物质 国家规定 从重处罚
  • 简介: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监测是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在监测实践中存在着建设单位虚假履行环境义务、监测机构与监测需求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应注重从增强建设单位环境责任意识和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两方面予以完善。

  • 标签: 环境保护设施 环境责任意识 验收监测
  • 简介:【裁判摘要】造成环境污染危害者,有责任排除危害。行为人未经许可将工业废酸违法排放到河流中,造成环境污染,应当承担修复受污染环境的责任以排除已经造成的危害。为了达到使被污染环境得到最科学合理的恢复这一最终目标,法院可以采取专家证人当庭论证的方式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当行为人的经济赔偿能力不足时,可以参照目前全国职工日工资标准确定修复费用,按照“谁污染,

  • 标签: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 环境保护 连云港市 诉讼案 公益 协会
  • 简介:2008年8月的一天,距福建省南平市区40余公里外的葫芦山被来自福州城门和福清的谢知锦、倪明香、郑时姜从“头”开始剥去了绿色的“外衣”。当高大威猛的机器开上山顶的时候,静静的葫芦山毫无戒备。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环保法》 葫芦 诉讼案 纪实 民事
  • 简介:生态得天独厚12月,中国的北方已是冰天雪地、植被枯黄。再遇到无风的天气,很多地区还会出现严重的雾霾,外出的人们一个个帽子、围巾、口罩全副武装。

  • 标签: 诉讼案 终审 公益 民事 环境 首例
  • 简介:版权的地域性和互联网的无边际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环境下跨境版权侵权的法律冲突问题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各国版权实体法的统一难以实现,目前无法通过该路径得以解决.有必要对于跨境网络版权侵权建立一套特殊的冲突规范,减少多个准据法的适用,从而在保护版权的同时保障网络的互联互通.《ALI原则》与《CLIP原则》对于无所不在之侵权采取最密切联系地法作为单一准据法,并规定'回归地域性'例外,该无所不在之侵权规则值得借鉴和完善.缓解无所不在之侵权所引起的法律冲突问题还需要地域屏蔽技术的应用加以辅助.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不完善,缺少针对网络领域知识产权侵权的规定,我国司法实践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并不成熟.因此,我国亟须吸收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以便于今后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给版权制度带来的挑战.

  • 标签: 跨境版权侵权 法律冲突 无所不在之侵权 地域屏蔽技术
  • 简介:公私协力是当前环境治理转型的基础和主导范式。其中,环境私主体治理是与行政公权治理相对称的另一种环境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私主体治理实践包括自主治理模式、排污者自我规制模式和通过契约的治理模式三类,它们对我国环境私主体治理的法治化具有借镜意义。面对环境治理转型的实际需要,我国应当通过"以法律规则与公共政策为中心的形式合法性建构"、"以问题导向机制为指引的实体制度建构"和"以程序机制为重点的过程建构"为路径,构筑相应的制度体系。

  • 标签: 环境私主体治理 公私协力 自主治理 自我规制 契约
  • 简介:破窗理论(亦称"破窗效应")是从"环境→心理→行为"路径分析犯罪现象的发生机理,主张以"场域控制"为基本手段来防控犯罪的理论学说。从"两高"公布的13起环境犯罪典型案例的规范样本来看,"破窗效应"在环境监管中广泛存在,环境犯罪多源于环境监管失职渎职场域下"破窗"式的多米诺效应。"破窗效应"透过对潜在犯罪者的直觉思维、行为惯性以及风险认知发生作用,进而激发乃至强化其犯罪动机。故此,政府可通过"场域控制"来干预潜在犯罪者实施环境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一是引入"情境预防"策略来以提升环境犯罪的难度、风险和成本;二是构建"零容忍"治污与第三方治污相呼应的多元化"补窗"模式,藉此实现对环境犯罪的有效防控。

  • 标签: 破窗理论 破窗效应 环境犯罪 场域控制 防控策略
  • 简介:我国环境法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直接规制目标,即行为人不违反、不逾规定总量和实现质量目标.它们出自三种不同的立法设计思路,即不法行为惩罚主义、总行为控制主义和环境质量目标主义.我国环境法普遍遵循的是“设定行为规范-惩罚违反者”这种立法设计思路,一些环境法文件中的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取用总量控制制度、基本环境能力保持制度、保护区制度、保护名录制度、防治规划制度则是总行为控制主义的产物,而《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律中还存在贯彻环境质量目标主义的立法设计.

  • 标签: 不法行为惩罚主义 总行为控制主义 环境质量目标主义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新一轮高校教育变革逐渐深入。与此同时,如何培养以卓越警务人才为代表的政法队伍的中坚力量,更是摆在公安高校面前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切实做好卓越警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信息化 卓越警务人才 培养模式
  • 简介:船舶溢油事故往往会导致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中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仍存在许多不明确之处,在司法实践中也争议不断。随着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索赔主体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争议。根据《修正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对"污染损害"定义的发展过程,详细分析司法实践中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评估标准以及索赔方应承担的举证责任。

  • 标签: 船舶油污损害 海洋环境恢复措施 合理恢复措施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原有的产业结构已发生变化,但新兴产业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有诸多影响,导致近年来污染土地、水源的案件屡见不鲜,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均造成不利影响。修订后的环保法今年开始正式实施,文章结合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

  • 标签: 农村 环境保护 环保法 环境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