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芳华》是大院子弟'致青春'的最后一朵烟花。虽然其试图将大院青春英雄化,但是却难掩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乖离,从而也就无法掩饰这种大院'青春'的虚拟性。

  • 标签: 《芳华》 虚拟 大院
  • 简介:进入90年代,中国大陆最引入注目的现象之一是各大中城市争先恐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每一地的禁放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标语口号,传媒与公安纷纷介入,形成都市令人悲喜交加的人文景观;而每一地的禁放无一例外地取得“辉煌”成功,充分说明了国家话语功能的有力。在如此肃静安详的气氛中,许多深具意义的问题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恰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执着于物质的“价格”而无视文化的“价值”。禁放之所以成立,各地的宣传无非以下理由;浪费,污染,易发生火灾和人身伤害。于是人们忘记了烟花爆竹本身的文化价值,草率地为烟花爆竹宣判死刑。烟花爆竹终于带着最后一丝袅袅余香告别了都市,告别了都市匆忙而琐碎的人群,让我们在没有声响的世界继续为衣食奔波。早年读书最难忘怀的是《祝福》中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可惜那声钝响在都市已是绝唱。在粗浅的功利与盲从中,最为传统的烟花爆竹已被放遂。

  • 标签: 烟花爆竹 汉民族 话语功能 中国大陆 人文景观 文化价值
  • 简介:烟花女儿翻身记》是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取缔妓院和改造妓女的纪录影片,影片与同一时期制作完成的故事片《姊姊妹妹站起来》形成颇具意味的对应关系。两部电影的现代性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均通过文本内外的妓女形象与表演行为得以展现。其中肢体、面容、声音等多个层次上的女性表演,以及创伤、规训、身份等多个文化议题,因应并配合新中国城市中开展的社会改造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在这两部影片的叙事脉络中,妓女是旧中国受压迫女性的缩影,她们因新政权的建立而转变为被解救和教育的对象,通过教育与改造活动被塑造为新中国意义上的"新女性"。而影片内与外的妓女/学员的表演,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政治生活和社会运动的集中体现,也呈现为教育、规训和身份重建的手段。两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延续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并使之对应于新的意识形态要求。

  • 标签: 文化特质 中国城市 改造运动 中国电影 改造活动 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