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西藏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受两大板块运动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受史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西藏地震灾害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对宋代西藏地震灾害及其应对的研究,则几乎为空白。该文利用现存的藏文史料,以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宋代西藏地震的时间、位置、强度、次数、构造体系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西藏地方政府和寺院对震灾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西藏 地震 震灾 应对
  • 简介: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旱、水、蝗、雹、震等灾害频频发生,这些灾害肆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殷商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内的气候因素所造成的.面对众多自然灾害,殷人首先寄希望于神祖的保佑,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防灾救灾措施.

  • 标签: 殷商时期 自然灾害 地理环境 神祖 气候因素
  • 简介: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志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延续的独有载体,对历史上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有较为详实和全面地记载,应当充分重视和全面挖掘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真正发挥志书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志书 自然灾害 价值 传承
  • 简介: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唐朝时曾设雷州,故得名。雷州半岛开发较晚,近人称其为“荒蛮之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及日益恶化的人地关系使该地致灾因子多,灾害风险大,长期以来风、潮、旱、涝等交替为患,灾害损失触目惊心。探讨自然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制约机制,协调人地关系,建立综合性防、抗、救减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 标签: 交替 人称 唐朝 雷州半岛 类型特征 综合性
  • 简介:客家人文精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客家人文精神特质的形成,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客家优良传统,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客家人文精神特质形成的问题,学者向来关注。但他们大多是从客家流迁的历史方面进行阐述,而从客人流居的自然环境这一角度进行集中阐述的,则相对较少。

  • 标签: 客家文化 精神特质 自然灾害 人文精神 组成部分 客家民系
  • 简介:<正>人们常说,现在的日子天天像过年。我认为这话一点不假。君不见,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不是肉、就是鱼,鸡汤、排骨汤三天两头煨一次。过去即使过年也没有现在吃得好啊!现在的人不是愁没有好东西吃,而是怕美味佳肴吃多了会得高血压、肥胖症。面对如此美好的生活,我总爱回首往事,回忆

  • 标签: 排骨汤 美味佳肴 我的女儿 小孙女 物资匮乏 湖南籍
  • 简介:本文考察了1959~1961年中央与地方的"报告—批转个案—指导全局"的互动关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分析当时严重灾情为什么迟迟没有得到上报和应对。分为三个阶段:1959年庐山会议前中央比较重视灾害和饥荒问题,要求"一点也不要隐瞒";1959年庐山会议前后,广东、贵州、甘肃及农业部报送的几个灾情"并不严重"材料,迎合了毛泽东反右倾、进一步"大跃进"的需要,使全国大部分地方不敢将灾情和饥荒如实汇报;1960年6月起,中央认识到灾情和粮食危机十分严重,开始把抗灾保粮作为主要任务,但是全面救灾工作已经延误了一年。这种撇开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由地方党委个人直接向中央最高领导人报告,中央最高领导人又带强烈倾向直接批转个案的反馈系统,造成了报喜不报忧的弊病,是三年饥荒加剧的原因之一。

  • 标签: 三年自然灾害 报灾机制 严重饥荒
  • 简介: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叠溪地震(里氏7.5级)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富饶的成都平原构成了很大威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灾难发生后,川西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灾自救,以四川军阀为主要力量的四川地方政府也为抗灾重建进行了努力,川西各县的工商界、知识界、宗教界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中央政府的态度和中央机构的反映,则有些冷漠。

  • 标签: 民国自然灾害史 四川叠溪地震 灾后社会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