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湿方法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耳鼻喉科1999年3月—2011年3月住院的28例气管切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微量泵持续湿法组(观察组)和传统定时气灌注湿法组(对照组),给予两种不同的湿和相同的综合护理。结论微量泵持续湿法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求,而且患者痰液稀薄易咳出,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吸痰的次数从而减少了感染的机会,患者自述舒适感增加,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定时气灌注湿法,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湿与间断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湿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行气管切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双盲分组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间断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持续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湿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比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痰液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持续湿与间断雾化吸入相对比,前者更能够有效满足气管切开患者对于要求,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与推广。

  • 标签: 持续气道湿化 间断雾化吸入 气道湿化效果
  • 简介:作者简介匡莲花(196212-),女,汉族,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科护士长。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两种湿方法对患者的吸痰量及痰液黏稠度进行比较来研究其疗效。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注射器间断滴入法湿,实验组采用改良后方法即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法,第4d将吸痰量及痰液黏稠度两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项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湿较传统手工滴入法对预防和控制呼吸感染有明显疗效。

  • 标签: 改良方法 气道湿化 效果研究Improved airway humidification effect of the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人工湿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60例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患者列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观察组30例研究者实施人工湿护理,观察组30例患者行常规基本护理。利用统计学方法从痰液黏稠、 呼吸感染、 形成痰伽、 损伤 、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分析,并判定护理效果。结果 从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可看,观察组发生并发症情况少,且与参照组组间对比明显,P<0.05 显现本次检验结果有意义。结论 人工湿护理干预应用到临床中可以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的建立是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湿则是人工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各种人工湿护理方式,并进行优点和缺点的总结。方法《人工湿护理》通过自身在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得出每一种人工湿护理的优劣,以及如何选择湿液、如何保持温度、如何控制量及速度等。结果合理的呼吸湿,如何根据病人选择合适的湿化装置、温度及湿度,如何评估湿效果,这些都是人工湿中应解决的问题。结论建立人工,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人工的护理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是十分重要的,维护呼吸正常的功能,从而使病人早日恢复康复。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后3种常规湿液对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入住ICU的126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2例,A、B、C组分别用0.45%氯化钠、0.9%氯化钠、灭菌用水湿液对气管插管患者进行雾化,在气管插管24h、48h后,对患者的痰液粘滞度进行组间和组内对比。结果雾化24h后组内对比A、C组雾化效果明显优于B组;雾化48h后A组的雾化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且C组出现过度雾化的例数明显增多。结论0.45%氯化钠溶液能够较有效的降低痰液粘滞度,达到湿的最终目标即分泌物的吸引通畅和及时清除。

  • 标签: 气道湿化液 气管插管 气道湿化 痰液粘滞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恒温氧气雾化在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样90例,分别设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将0.45%氯化钠溶液100ml输液器按静脉输液排气法排气后,将静脉输液管针头插入距氧管12cm处,然后将氧管放入气管套管内5~8cm,进行及氧气雾化。对照组将0.9%氯化钠溶液100ml用输液器排气后,用无菌剪刀剪去静脉输液针头,然后将头皮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8cm,以0.2~0.3ml/min的速度持续滴注。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黏度、痰液活菌比例、肺部感染、刺激性呛咳、道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操作流程比较,研究证明实验组简便了操作流程,方法安全,保证有效的持续湿法及雾化,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从而证明实验组采用的方法具有优越性。

  • 标签:
  • 简介:上呼吸是呼吸系统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保护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清除吸入气体中的尘埃颗粒、微生物、有害物质及呼吸分泌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肺部感染的生理屏障作用。人工是将导管直接放入气管或经上呼吸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不仅用于机械通气,也用于分泌物的引流。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 支气管黏膜 支气管上皮细胞 呼吸道分泌物 上呼吸道 生理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工是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人工湿效果直接影响人工的护理质量。良好的湿是保证呼吸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国内在人工湿的方法、湿液的选择、湿温度与速度的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新的进展。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湿与间断雾化吸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湿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4~67(44.32±4.72)岁,采取间断雾化吸入方法。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0~65(43.96±5.25)岁,采取持续湿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痰液湿效果、患者舒适度、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痰液湿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7,P=0.010)。干预前,两组患者的Koi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GCQ评分为(78.19±5.48)分,高于对照组的(70.35±6.63)分,PSQI评分为(7.93±1.25)分,低于对照组的(11.27±2.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9、7.079,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4/36),低于对照组的33.33%(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5)。结论持续湿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间断雾化吸入,利于增强湿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持续气道湿化 间断雾化吸入 湿化效果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湿液加注方法的应用效果,旨在优化患者湿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治疗患者70例,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传统间断加注湿液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可调节输液器持续加注湿液治疗,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湿液加注应用效果.结果经过两组患者湿液加注干预,在患者湿灌液面水平以及患者痰液稀释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后期痰痂产生率和湿过度问题产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机械通气患者来说,应用可调节输液器持续湿液加注方法十分可行,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湿灌液面水平变化情况和患者痰液稀释情况,还能在降低患者后期不良问题产生率的基础上优化湿效果.关键词可调节输液器持续湿液加注;传统间断湿液加注;机械通气患者;湿效果;影响中图分类号R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75-01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按分钟通气量计算的湿液滴注速度对机械通气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湿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130例容量控制模式的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前30例患者按分钟通气量分成A(6~8L/min)、B(8~10L/min)两组进行湿液滴注速度的计算;然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按照计算的速度进行湿液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湿液滴注。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1h、2h、3h3个时间点湿液水平线与湿罐基线间的距离,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痰液黏稠度,用行×列卡方检验比较湿效果。结果A组湿液滴注速度为(27.4±1.54)mL/h,B组湿液滴注速度为(30.7±1.73)ml/h。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湿液滴注速度下1h、2h、3h时,湿罐内湿液水平线与湿罐基线间距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湿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设定为容量控制条件下,分钟通气量为6~8L/min时,湿液滴注速度设为27~28mL/h,分钟通气量为8~10L/min时,湿液滴注速度设为29~31mL/h。按分钟通气量计算出的湿液滴注速度可改善容量控制模式机械通气患者的湿效果

  • 标签: 湿化液滴注速度 机械通气 气道湿化效果
  • 简介:摘要人工是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人工湿效果直接影响人工的护理质量。良好的湿是保证呼吸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国内近年来有关湿护理方面不断有新理论新方法出现,取得了众多新的进展。

  • 标签: 人工气道 湿化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雾化吸入与滴注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湿效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湿方式。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2010年1月—2020年10月发表的文献,纳入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雾化吸入和气滴注作为湿方式的RCT。由2名研究者采用Cochrane Handbook(5.1.0.)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共1 0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雾化吸入组的痰液黏稠度低于滴注组(RR=0.29,95%CI 0.21~0.40,P<0.01),黏膜损伤发生率、刺激性干咳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亦降低(RR=0.34,95%CI 0.23~0.51,P<0.01;RR=0.24,95%CI 0.16~0.38,P<0.01;RR=0.48,95%CI 0.38~0.61,P<0.01),湿效果优于滴注组(RR=0.1.34,95%CI 1.23~1.45,P<0.01)。结论采用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行湿可显著降低痰液黏稠度、黏膜损伤、刺激性干咳、肺部感染,达到更好的湿效果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气道湿化 气道滴注 雾化吸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气管切开湿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抽查两种不同的湿方法管理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各3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间断气湿,试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湿。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工方法,突出表现为刺激小、不易形成痰痂和肺部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 气道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