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正>临水夫人又称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南台助国夫人、大奶夫人、陈夫人、陈太后等,民间也称她为“奶娘”、“娘奶”、“陈十四娘娘”,她的俗名为陈靖姑、陈进姑或陈静姑。相传她是福州下渡人,在古田县临水洞成神,是在福建北部形成的乡土神灵之一,据庄孔韵先生的调查,现前来临水宫接陈靖姑香炉和祭拜的主要有如下一些县份:古田、屏南,宁德、福安、周宁、寿宁、建阳、建瓯、政和、福鼎、南平、沙县、闽清、闽候、永泰、长乐、连江、罗源、晋江等。因此,对临水夫人崇拜的信仰范围大致在福建北部,并辐射到浙江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在这一范围中不仅汉人信仰她,而且这一地区的畲族也信奉她,如笔者曾在霞浦县的崇儒、水门乡做过调查,发现许多畲村的宫庙中,也供奉着临水夫人,如霞浦县的崇儒乡新村的郑先锋宫中就供有临水夫人的神像,霞浦水门乡的玉山村的“渔阳宫”也有“陈李林三位太后元君”的神位,水门乡茶岗村的王师蓝××也供奉着“陈林李三位夫人”,由此看来,临水夫人的信仰不仅波及整个福建北部,而且连畲族也信奉她。

  • 标签: 临水夫人 民俗活动 陈靖姑 福建北部 信仰 林耀华
  • 简介:<正>社会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民俗上的反映。社会民俗的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民俗、都市民俗、民间社团组织民俗和社会交际礼仪民俗四个方面。一、乡村民俗乡村民俗主要是指乡村社会民俗。乡村社会,也称作村落社会,或扩大为村镇社会、乡镇社会,它是用地缘关系把若干

  • 标签: 社会民俗 民俗事象 都市民俗 乡村民俗 社团组织 交际礼仪
  • 简介:联合国将山西长子县评为中国“千年古县”,汉字在韩国再度复兴,何祚庥炮轰中医害死陈晓旭中医存废讨论再升级,中国在闽南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冯骥才义卖画作拯救民间遗产筹资200多万元。

  • 标签: 民俗 生态保护区 长子县 联合国 何祚庥 国家级
  • 简介:2004年端午节前夕,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在北京东岳庙举行端午民俗座谈会。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韩秀珍主持座谈会,刘魁立、乌丙安、陶立璠、高丙中、萧放、麻国庆、赵书、李龙吟等出席座谈会。端午习俗渐渐远离城市民众的

  • 标签: 端午节 中国 民俗文化 学术会议
  • 简介:中国的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似乎处于某种尴尬的状态。

  • 标签: 民俗学 历史 传统
  • 简介: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 标签: 民俗研究 评价数据规范 专题栏目 新闻出版署 学术前沿 民间文学
  • 简介: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 标签: 民俗研究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评价数据规范 专题栏目 作者简介 学术前沿
  • 简介: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文后,包括姓名、

  • 标签: 民俗研究 评价数据规范 专题栏目 作者简介 新闻出版署 学术前沿
  • 简介:短信作为当代社会通讯传媒日益发展的一种产品存在形式,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而且对民俗的传播起到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短信作为与地方性世界紧密相连的一种迅捷的沟通方式,在承担对于传统民俗的召唤与弘扬、民俗内涵的拓展、民俗外延的转化等功能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 标签: 短信 民俗价值 实体型民俗 语词-图像民俗
  • 简介: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 标签: 民俗研究 评价数据规范 专题栏目 新闻出版署 学术前沿 民间文学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调查、搜索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出版刊物和丛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民俗学的摇篮”。现在,中山大学校友、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先生,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亲自率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对广东民俗进行考察、对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整理,编写了《广东民俗大血》,并于2005年9月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对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传统的极好继承,也是奉献给文化大省建设的力作。

  • 标签: 广东 中国 民俗学 中山大学 文化大省建设 出版刊物
  • 简介: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出某一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极富独特精神价值。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不计其数的民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它的保护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广大民众既是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是它们的享有者,唤起民众的广泛参与成为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俗文化遗产只有植根在民众土壤里才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保护的最高境界。

  • 标签: 民俗文化遗产 民俗博物馆 公众参与 整体性保护
  • 简介:民俗文物作为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学术标本到"文物"的发展历程。只要反映特定群体具有模式性的文化现象的遗存,都可以称之为民俗文物。对它的价值判定,也应超越二元对立的关系,走向更多样性的诠释。它提示我们要关注文物的文化情境和生态内涵,开拓了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利用等方面的视角;同时强调了博物馆应加强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传递和凝聚社会价值,建构"人本主义"精神。

  • 标签: 民俗文物 情境性 文化差异
  • 简介: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既有温暖明亮的一面,也有幽暗深沉的一面。绍兴地方戏中"无常"和"女吊"的形象在鲁迅的精神发展历程中不断生长、升华,成为最能概括其思想内核的象征物。虽然经过西方新学洗礼后成长为启蒙者,但是鲁迅仍将自己置于旧时代过来人的位置上,在文学创作中着力描绘他所熟稔的故乡风俗与底层人物,展示了启蒙理想难以实现的时代困境。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民俗革新的问题上,鲁迅采取开放的"拿来主义"态度。

  • 标签: 鲁迅 民俗 童年经验 《破恶声论》
  • 简介:刘勰论民间文学,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间文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兴起,便开始有人探讨《文心雕龙》中的民间文学思想问题。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复兴和繁荣,刘勰的民间文学论也得到了新一轮热烈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刘勰不仅肯定了神话、歌谣、谐辞、隐语、谚语等民间文体,而且进一步揭示了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斗争性.

  • 标签: 民间文学 刘勰 民俗 《文心雕龙》 六十年代 思想问题
  • 简介:<正>《祝福》小说开篇,有一段浙江绍兴送灶的旧俗的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段精美的文字,展示出了一幅凝重、灰暗的民俗生活相的画卷。所谓“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传的程式化的不成文的

  • 标签: 祥林嫂 民俗美 民俗文学 小说 民俗文化 鲁迅创作
  • 简介:<正>任何社会事物和现象一经产生,便会不同程度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影响。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表现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好的民俗,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社会的,起消极作用的陋俗。了解民俗的社会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倡和弘扬优良民俗,使其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摒弃在社会中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的恶习陋俗。

  • 标签: 民俗事象 积极作用 社会作用 社会生活 生产习俗 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