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体周血游离DNA(cell-free DNA, cfDNA)检测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其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cfDNA检测的5 195例孕妇,按照cfDNA首次检测是否得到有效结果分为cfDNA检测成功组(5 107例)及cfDNA检测失败组(88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对比cfDNA检测成功与失败孕妇的临床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fDNA检测失败的危险因素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检测成功率的影响,评估重采血检测的可行性及重采血检测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检测失败率为1.7%(88/5 195),失败者中85例选择重采血检测,74例(87.1%,74/85)获得了有效的cfDNA检测结果,11例(12.9%,11/85)仍无有效结果,cfDNA检测最终失败率为0.2%(11/5 19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增加(OR=1.086,95%CI:1.023~1.152,P=0.006)、BMI增加(OR=1.083,95%CI:1.021~1.149,P=0.008)及双胎妊娠(OR=3.093,95%CI:1.715~5.577,P<0.001)是cfDNA检测失败的危险因素,而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浓度高(OR=0.758,95%CI:0.720~0.761,P<0.001)是检测失败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按孕妇采血检测cfDNA时的BMI分组,发现超重组(BMI 25~29.9 kg/m2)和肥胖组(BMI ≥30 kg/m2)孕妇发生cfDNA检测失败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 kg/m2)的3.626倍(OR=3.626,95%CI:2.298~5.724,P<0.001)和4.064倍(OR=4.064,95%CI:1.779~9.284,P=0.001)。重采血检测的成功率随母体BMI的增加而降低,但与2次采血的时间间隔无关(OR=0.840,95%CI:0.699~1.245,P=0.065)。74例重采血检测获得有效结果的孕妇中,检测结果高风险7例,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证实1例45,X和1例47,XXY。11例重采血检测失败的孕妇中有8例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均正常;其余3例未行产前诊断,但均分娩了表型正常的新生儿。cfDNA检测失败组与成功组间妊娠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88)与2.5%(128/5 107),P=0.090]。结论孕妇年龄增加、BMI增加、cffDNA浓度低、双胎妊娠更容易发生cfDNA检测失败。肥胖孕妇可以适当推迟采血孕周以降低cfDNA检测的失败率。对于初次检测失败的孕妇,推荐重采血进行cfDNA检测,重采血检测失败或高风险者进行产前诊断。

  • 标签: 游离核酸 母体血清学筛查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磁珠筛选法富集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cffDNA)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常规NIPT的11 000例孕妇中,回顾性纳入cffDNA浓度偏低(<6.00%),或首次检测Z值灰区(3.00~4.00),或产前介入性产前诊断确定假阳性或生后确定假阴性病例共31例。取首次常规NIPT留存的血浆标本,使用改良磁珠筛选法富集cffDNA进行NIPT(改良富集法NIPT)。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改良富集法NIPT与常规NIPT测得的男胎cffDNA浓度变化。结果31例孕妇中13例常规NIPT cffDNA浓度偏低,11例常规NIPT 13/18/21-三体假阳性(3例13-三体,4例18-三体,4例21-三体,均经介入性产前诊断证实),6例首次常规NIPT Z值灰区(复测为低风险),1例常规NIPT 21-三体假阴性(生后染色体检查证实)。使用改良富集法后,<150 bp的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片段得到有效富集,21例男胎的cffDNA浓度由常规NIPT的4.43%(2.45%~17.61%)提升至改良富集法NIPT的13.46%(7.75%~3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22,P<0.01)。13例常规NIPT cffDNA浓度偏低者经改良富集法NIPT,均成功检出为低风险;6例Z值灰区病例及11例假阳性病例中的6例经改良富集法NIPT确定为低风险,与常规NIPT复测结果一致;1例假阴性病例确定为高风险。结论与常规NIPT相比,改良富集法NIPT降低了因cffDNA浓度偏低导致的检测失败率,降低了假阳性率,并成功检测出假阴性病例,显示出更高的检测成功率和更低的假阳性率。

  • 标签: 非侵入性产前检测 游离核酸 假阳性反应 假阴性反应
  • 简介:通过检测母血循环中的胎儿细胞产前诊断胎儿基因和染色体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胎儿细胞的富集技术和高灵敏度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胎儿细胞的富集主要利用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和抗血红蛋白抗体进行荧光激活的细胞分选或磁珠细胞分选。另外,还有基于植物血凝素的方法和自显影分析分选富集胎儿细胞。富集到的胎儿细胞可用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引物原位标记等分析。本文重点讨论胎儿细胞富集方法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非侵入性产前诊断 胎儿细胞 有核红细胞 母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体周血胎儿DNA量、肌酸激酶(CK)、甲胎蛋白(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剖宫产术中证实为前置胎盘患者72例,其中合并胎盘粘连患者23例为胎盘粘连组,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9例为胎盘植入组,单纯前置胎盘患者30例为单纯前置胎盘组。均于孕20~27周检测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比较三组一般资料、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分析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之间关联性及对前置胎盘情况的预测价值,同时,统计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患者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比较两者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分析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胎盘植入组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明显高于胎盘粘连组、单纯前置胎盘组[(1 018.96 ± 442.15) copies/ml比(659.27 ± 320.26)和(390.64 ± 102.53)copies/ml、(103.54 ± 26.39) U/L比(88.30 ± 20.65)和(62.78 ± 15.84) U/L、(319.65 ± 62.14) μg/L比(284.62 ± 55.96)和(232.64 ± 48.6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体周血胎儿DNA量与CK、AFP呈正相关(r = 0.899和0.769,P<0.01),CK与AFP呈正相关(r = 0.782,P<0.01)。母体周血胎儿DNA量预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的AUC最大,为0.84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6%、83.33%。不良妊娠结局患者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高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928.64 ± 257.73) copies/ml比(460.02 ± 188.95) copies/ml、(105.83 ± 26.88) U/L比(66.33 ± 20.39)U/L、(292.52 ± 58.39) μg/L比(259.29 ± 42.6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粘连、胎盘植入、产后出血量、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均为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OR = 3.544、4.183、3.413、3.222、3.109和3.313,95% CI 1.905~6.593、2.401~7.286、1.832~6.359、1.729~6.005、1.659~5.827和1.831~5.994,P<0.01)。结论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与前置胎盘患者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早期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干预措施,促进妊娠结局改善。

  • 标签: 前置胎盘 肌酸激酶 甲胎蛋白类 母体外周血 胎盘粘连 胎盘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体周血胎儿DNA量、肌酸激酶(CK)、甲胎蛋白(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剖宫产术中证实为前置胎盘患者72例,其中合并胎盘粘连患者23例为胎盘粘连组,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9例为胎盘植入组,单纯前置胎盘患者30例为单纯前置胎盘组。均于孕20~27周检测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比较三组一般资料、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分析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之间关联性及对前置胎盘情况的预测价值,同时,统计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患者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比较两者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分析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胎盘植入组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明显高于胎盘粘连组、单纯前置胎盘组[(1 018.96 ± 442.15) copies/ml比(659.27 ± 320.26)和(390.64 ± 102.53)copies/ml、(103.54 ± 26.39) U/L比(88.30 ± 20.65)和(62.78 ± 15.84) U/L、(319.65 ± 62.14) μg/L比(284.62 ± 55.96)和(232.64 ± 48.6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体周血胎儿DNA量与CK、AFP呈正相关(r = 0.899和0.769,P<0.01),CK与AFP呈正相关(r = 0.782,P<0.01)。母体周血胎儿DNA量预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的AUC最大,为0.84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6%、83.33%。不良妊娠结局患者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高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928.64 ± 257.73) copies/ml比(460.02 ± 188.95) copies/ml、(105.83 ± 26.88) U/L比(66.33 ± 20.39)U/L、(292.52 ± 58.39) μg/L比(259.29 ± 42.6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粘连、胎盘植入、产后出血量、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水平均为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OR = 3.544、4.183、3.413、3.222、3.109和3.313,95% CI 1.905~6.593、2.401~7.286、1.832~6.359、1.729~6.005、1.659~5.827和1.831~5.994,P<0.01)。结论母体周血胎儿DNA量、CK、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与前置胎盘患者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早期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干预措施,促进妊娠结局改善。

  • 标签: 前置胎盘 肌酸激酶 甲胎蛋白类 母体外周血 胎盘粘连 胎盘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晚期母体周血与胎儿脐血淋巴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25例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和25例正常孕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对两组孕妇的外周血以及脐血间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正常组新鲜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为(182±052)%,新鲜脐血凋亡率为(193±047)%,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48h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为(2719±603)%,新鲜脐血凋亡率为(3436±791)%,两组比较则具有显著差异,P<005;肝内胆汁淤积症组新鲜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与脐血比较同样无差异,P>005;培养后48h则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母体周血与脐血间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基因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妊娠晚期 淋巴细胞凋亡 胎儿脐血 母体外周血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99-02
  • 简介:摘要母体周血胎儿游离RNA(cell-free fetal RNA, cffRNA)具有不受胎儿性别限制、易于检测、稳定性好等优势,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在产科临床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胎盘是母体周血cffRNA的主要来源,而子痫前期和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外周血中cffRNA水平异常。因此母体周血cffRNA有望成为预测或者诊断这些疾病的工具。现对母体周血cffRNA的分子特征及在子痫前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cffRNA预测子痫前期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子痫前期 游离核酸 预测
  • 简介:目前,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单基因疾病的产前诊断,主要通过羊膜腔穿刺或绒毛膜取样的侵入性方法获取胎儿遗传物质,运用各种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检测。这些侵入性临床操作,对孕妊娠妇女和胎儿具有一定的风险^[1]。因此,有必要探索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单基因疾病等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 标签: 胎儿有核红细胞 产前诊断 母体外周血 染色体非整倍体 单基因疾病 胎儿遗传物质
  • 简介:知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知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结果知母对以上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

  • 标签: 体外抑菌作用 抑菌作用研究 知母体外
  • 简介: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0万缺陷儿出生,不但影响了人口素质,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是减少和避免出生缺陷的有效干预手段。传统的产前诊断取材主要包括绒毛、脐血和羊水等,这些胎儿样本均要通过有创性技术获得,增加了感染、流产、早产甚至胎儿宫内死亡的风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妊娠母体的血浆中存在游离胎儿DNA(cell—freefetalDNA)且含量相对丰富,这一发现为开展无创性的产前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针对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在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中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胎儿游离DNA 母体血浆 产前诊断 胎儿宫内死亡 生物学特性 遗传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肝细胞的跨膜转运作用和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细胞模型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VDNA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含HBIG的培养基培养QSG7701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培养上清的抗HBs,计算HBIG的透过率;用含HBIG的培养基培养HepG2.2.15细胞数天,或先以,定浓度的HBIG共培养,第3天后更换为不含HBIG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于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培养上清的HBsAg、HBVDNA;用MTT比色试验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浓度为0.1~0.4IU/mL的HBIG与QSG7701细胞共孵育48h时,细胞内约有38%~46%的HBIG。浓度为0.1~10.0IU/mL的HBIG作用第3、6.9天时能抑制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VDNA的分泌(P〈0.01)。住尤药物继续培养的第5、7天,培养卜清中HBsAg浓度较有药物培养的第3天低且继续下降(P〈0.01),第9~11天逐步增高;培养上清HBVDNA水平在第5天时也较有药物培养的第3天低并继续下降(P〈0.01),第7~11大时逐步增高。结论在体外细胞实验中,HBIG能跨膜转运入肝细胞内,细胞内外的HBIG能抑制HBsAg、HBVDNA的分泌。

  • 标签: 肝炎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EPG2.2.15细胞 HBV DNA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孕妇外周血游离DNA(cf-DNA)检测结果的随访资料及相关的妊娠结局,评估cf-DNA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进行cf-DNA检测的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孕妇的一般情况、cf-DNA检测结果及随访结果。并分析cf-DNA检测结果为常见染色体三体(包括21三体、18三体、13三体)高风险和低风险孕妇的妊娠结局,评价cf-DNA检测的价值,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43 615例行cf-DNA检测的孕妇,其中44例(0.10%,44/43 615)检测失败;检出结果为常见染色体三体高风险314例(0.72%,314/43 571),低风险43 257例(99.28%,43 257/43 571)。(2)cf-DNA检测结果为常见染色体三体高风险的314例孕妇中,277例(88.21%,277/314)完成随访,其中228例(82.31%,228/277)孕妇接受了侵入性产前诊断为低风险的43 257例孕妇中,36 826例(85.13%,36 826/43 257)完成随访,其中572例(1.55%,572/36 826)妊娠结局不良,包括4例为cf-DNA检测结果假阴性。(3)在完成随访的37 103例孕妇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的敏感度分别为97.96%、96.67%、100.00%,特异度分别为99.96%、99.95%、99.9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57%、63.04%、17.3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99%、99.98%和100.00%。结论cf-DNA检测在胎儿常见染色体三体的产前筛查中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仍有一定数量的cf-DNA检测结果为常见染色体三体高风险的孕妇拒绝行侵入性产前诊断以验证cf-DNA检测结果。常见染色体三体低风险的孕妇,因未行侵入性产前诊断,导致部分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时,无法获得胎儿的染色体核型信息。

  • 标签: 产前诊断 游离核酸 非整倍性 随访研究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替代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潜能。方法实验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实验动物为来自暨南大学生理实验室5~8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单核细胞形态,细胞分选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将收集的单核迁移细胞置于新鲜角膜缘和角膜上皮组织块的微环境中共培养1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的阳性率,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角蛋白阳性表达率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64%,诱导后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1.30%。诱导前,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 d后,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298±0.996)%,与对照组(1.786±0.2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308±0.376)%,与诱导7 d后(10.298±0.9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诱导7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替代干细胞来源,被认为是角膜上皮重建的有效治疗策略。

  • 标签: 外周血单核细胞 诱导分化 角膜上皮细胞 共培养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GM—CSF、IL-4、TNF—α及肿瘤细胞裂解液体外诱导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选取10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和6例健康人,抽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贴壁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在体外先后加入GM—CSF、IL-4和肿瘤细胞裂解液、TNF—α诱导培养,获得成熟DC,进行形态学观察,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标志物表达率。实验中设置舌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肿瘤裂解液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9d诱导培养,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增大,相差显微镜、HE染色和扫描显微镜下均见细胞表面树突状突起,呈典型DC形态。舌癌组DC平均获得率9.9%,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1287)。舌癌组成熟DC标志物CD83表达率为37.19%,共刺激因子CD40、CD80和MHC分子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51.79%、48.43%和65.82%。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细胞裂解液诱导组较对照组可获得更高的DC获得率和成熟率,分别为P=0.0186和P=0.0473。结论:舌癌患者外周血来源DC前体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可以转变为形态和功能成熟的DC;肿瘤细胞裂解液刺激,有助于提高DC获得率和成熟率。

  • 标签: 舌鳞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裂解液 成熟调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胎盘滋养层细胞具有凋亡细胞和胚胎的双重特性,其释放的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存在于孕妇的外周血中,其过程也受到母体因素的影响。妊娠相关的疾病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早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等对产妇生命或妊娠结局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早期筛查和及时干预对降低这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通过产妇外周血cfDNA筛查妊娠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胎儿游离DNA 妊娠相关疾病 子痫前期 妊娠期糖尿病 先兆早产 巨大儿 胎儿生长受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以东风-同济队列2008年基线调查纳入的27 009名东风汽车公司退休职工为基础,剔除基线DNA缺失、现患恶性肿瘤、失访的人群后,以5%的比例按年龄、性别分层随机抽取子队列人群1 173名,同时选取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队列中发现的全部新发肝癌患者(共154例,其中4例已入选子队列)共同组成肝癌的病例队列。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病例队列人群基线外周血mtDNAcn水平。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加权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mtDNAcn与肝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 323例。研究对象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3年。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外周血mtDNAcn与肝癌发生风险之间呈“U”型关联(P非线性<0.001)。将研究对象按子队列人群mtDNAcn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锻炼、体重指数和慢性肝炎史发现,与Q2亚组人群相比,Q1亚组(HR=2.00,95%CI:1.08~3.70)和Q4亚组(HR=4.11,95%CI:2.32~7.26)人群肝癌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未发现Q3亚组人群肝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HR=1.05,95%CI:0.54~2.05)。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慢性肝炎史与mtDNAcn在影响肝癌的发病风险上无交互作用(P交互>0.05)。结论基线外周血mtDNAcn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可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其作用通路有待更多机制研究进一步阐明。

  • 标签: 线粒体 DNA拷贝数变异 肝癌 病例队列研究 生物标志物
  • 简介:-80℃长期保存pBSC也有报道,cD34+细胞仍保持第一次冷冻-解冻后的85.6%活力和72.3%的cFU-GM回收率,将cD34+细胞进行第二次冷冻-解冻过程

  • 标签: 体外保存 保存研究 外周血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