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恶性肿瘤确诊前后总胆固醇差值对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健康体检期间发现恶性肿瘤,且确诊恶性肿瘤前后总胆固醇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和退休职工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医疗保险系统、开滦总医院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检索受试者恶性肿瘤首次确诊时间,采用SAS 9.4软件提取受试者肿瘤确诊前后2年内体检资料。根据恶性肿瘤确诊前后总胆固醇差值四分位数分组:第1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93 mmol/L(823例);第2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93 mmol/L且<-0.21 mmol/L(811例);第3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21 mmol/L且<0.49 mmol/L(832例);第4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49 mmol/L(833例)。采用发病密度计算第1、2、3、4分位组的死亡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组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46年,共发生1 564例全因死亡事件。第1、2、3、4分位组死亡例数分别为481、440、333、310例,死亡率分别为230.10/千人年、163.90/千人年、115.34/千人年和83.44/千人年(χ2=604.62,P<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与第1分位组相比,第2、3、4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 CI)分别为0.86(0.76~0.98)、0.62(0.54~0.72)、0.58(0.50~0.67)(均P趋势<0.001)。不同部位肿瘤患者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与第1分位组比较,第4分位组肿瘤部位除甲状腺、乳腺、前列腺和睾丸、泌尿系统外,均P趋势<0.05。结论开滦研究人群中,恶性肿瘤确诊后总胆固醇水平较确诊前下降幅度小及升高是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肿瘤 总胆固醇 全因死亡 开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CVD)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且年龄≥65岁的老年人作为观察对象。根据HDL-C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低水平组(HDL-C<1.30 mmol/L),中水平组(1.30 mmol/L≤HDL-C≤1.54 mmol/L),中高水平组(1.55 mmol/L≤HDL-C≤1.80 mmol/L),高水平组(HDL-C≥1.81 mmol/L)。收集并比较各组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基线资料,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记录终点事件CVD、全因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以中高水平组为对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HDL-C对CVD及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HDL-C水平与CVD及全因死亡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进行死亡竞争风险分析,分别去除随访1年内发生CVD或全因死亡事件的观察对象、去除女性观察对象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观察对象14 355例,年龄(71.5±5.5)岁,男性12 607例(87.8%),随访时间(10.9±3.3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中高水平组相比,低水平组发生CVD事件HR值(95%CI)为1.21(1.06~1.38)(P<0.05),全因死亡HR值(95%CI)为1.02(0.95~1.11)(P>0.05);高水平组发生CVD事件HR值(95%CI)为1.17(1.03~1.33)(P<0.05),全因死亡HR值(95%CI)为1.07(1.00~1.16),全因死亡风险有增高的趋势(0.05<P<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显示HDL-C与CVD为非线性相关(非线性关联P<0.1),呈U形曲线趋势,与全因死亡为线性相关(非线性关联P>0.1)。结论在老年人群中,HDL-C水平为1.55~1.80 mmol/L时CVD的风险最低,HDL-C过高或过低均是CVD的危险因素,HDL-C过高时全因死亡风险有增高的趋势,未见HDL-C过低致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

  • 标签: 老年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加快对人群新发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了2006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体检时完成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率数据完整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心律失常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以及有心衰病史者。根据静息心率将入选者进行五分位分组,即Q1、Q2、Q3、Q4、Q5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新发心衰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静息心率组人群发生新发心衰的风险。结果研究最终入选88 879人,年龄18~98(51.0±12.3)岁,其中男性68 411人,静息心率(74±10)次/min。静息心率40~66次/min的人群归入Q1组(n=18 168),静息心率67~70次/min的人群归入Q2组(n=18 970),静息心率71~74次/min的人群归入Q3组(n=13 583),静息心率75~80次/min的人群归入Q4组(n=22 739),静息心率>80次/min的人群归入Q5组(n=15 419)。5组人群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并且随着心率加快,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者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FBG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平均随访9.5年,Q1、Q2、Q3、Q4、Q5组人群新发心衰发病率分别为1.60%(290/18 168)、1.36%(258/18 970)、1.80%(245/13 583)、1.76%(400/22 739)、2.35%(362/15 4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年发病率依次为1.7/千人年、1.5/千人年、1.9/千人年、1.9/千人年、2.6/千人年。校正了主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3、Q4组、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分别为1.23(95%CI 1.03~1.48,P<0.05)、1.19(95%CI 1.01~1.41,P<0.05)、1.39(95%CI 1.18~1.65,P<0.01)。除外了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以及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后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为1.58(95%CI 1.02~2.45,P<0.05)。结论静息心率加快增加人群新发心衰风险。

  • 标签: 心力衰竭 静息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是否为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至2007年度于开滦集团所属11家医院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队列中发生全因死亡的情况,末次随访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并比较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结果共388例社区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在平均6.93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36例。高尿酸血症组及正常尿酸组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每年分别为9.24%(36/390)、5.16%(100/1 937)。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高尿酸血症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比(95%CI)是正常尿酸组的1.84(1.26~2.69)倍(P<0.01)。在校正潜在混杂变量的基础上,高尿酸血症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校正风险比(95%CI)仍是正常尿酸组的1.94(1.32~2.85)倍(P<0.01)。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变量情况下,尿酸每升高0.01 g/L(1 g/L=5 950 μmol/L),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15(1.05~1.26)倍(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社区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尿酸血症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社区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缩压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17年12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时心电图诊断为房颤或此前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等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其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组、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收缩压≥140 mmHg组。以首次确诊房颤时间为起点,对房颤患者进行死亡信息随访,通过社保系统获取死亡信息,由专业医务人员调取住院病历,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确定死因,至2018年12月随访结束。统计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全因、心脑血管、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累积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发生死亡的风险比。采用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判断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死亡的函数曲线类型。结果共纳入1 721例房颤患者,年龄为(67.0±9.0)岁,随访(6.3±3.8)人年,随访期间有544例房颤患者死亡,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为31.61%。收缩压<120 mmHg、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6.13%、25.59%、36.96%,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14.86%、11.87%、19.76%。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高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47(1.20~1.79)、1.69(1.27~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压<12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0.99(0.73~1.35)、1.24(0.82~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呈“U”型,收缩压水平大于或小于123 mmHg均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与收缩压<120 mmHg和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水平的房颤人群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最低。

  • 标签: 心房颤动 全因死亡 心血管疾病死亡 收缩压
  • 简介:摘要2018—2019年,河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共筛查高危人群3 453例,年龄为(53.94±8.00)岁;共发现乳腺癌阳性患者和可疑阳性患者147和686例,阳性率和可疑阳性率分别为4.26%和19.87%;45~49岁年龄组可疑阳性率最高(28.32%),7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为最高(7.32%)。乳腺钼靶X线联合乳腺超声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16%,高于单独行乳腺超声(2.46%)(χ²=30.28,P<0.001)和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阳性率(3.06%)(χ²=14.56,P<0.001)。

  • 标签: 乳腺肿瘤 早期诊断 癌症早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