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细胞亚群在老年CAP急性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老年CAP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老年CAP患者和35名老年健康对照组、25例非老年CAP患者和25名非老年健康对照组,观察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结果1.老年CAP组CD3+T细胞比老年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比老年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CAP组和非老年CAP组CD3+、CD4+、CD8+、CD4+/CD8+的比较结果显示:老年CAP组的CD3+T细胞低于非老年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低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其中,这两组的CD3+T细胞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CD8+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4+/CD8+水平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CAP患者急性期既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又存在免疫调节网络失衡。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老年 CD3+T细胞 CD4+T细胞 CD8+T细胞 CD4+/CD8+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感染肺炎链球菌肺炎后血清铁及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感染程度与血清铁、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只远交群大鼠(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3组为试验组,经口气管插管注入低、中、高3个梯度的菌液(通过菌量梯度反映肺炎感染严重程度),同时设1组未经口气管插管注入菌液对照组,观察第3、5、7天4组大鼠平均血清铁及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各试验组菌量梯度与血红蛋白及血清铁均值之间的关系。结果中、高菌量组血清铁水平第3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即显著下降(P=0.009,P=0.005),低菌量组第5天时血清铁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中、高菌量组血红蛋白水平第5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46),低菌量组血红蛋白第3、5、7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菌量梯度与血清铁含量平均值呈负相关(r=-0.65、r=-0.53、r=-0.61),不同菌量梯度与血红蛋白平均值之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导致大鼠血清铁及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感染严重程度与血清铁水平存在相关性(感染越重,血清铁水平越低),与血红蛋白水平无明确相关性。

  • 标签: 肺炎链球菌肺炎 大鼠 血清铁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儿科临床分离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特点。方法选取2005—2008年5所不同地区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A族β溶血性链球菌371株,对上述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四环素耐药基因。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高达94.0%以上,MIC50与MIC90均大于512mg/L;克林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6.9%、90.6%和3.5%;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则为100%。在371株分离菌中观察到6种耐药谱,其中以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联合耐药为主,占85.7%(316/378),其次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占6.5%(24/371)。2007—2008年191株红霉素耐药株中,ermB阳性菌株占分离株总数的95.8%(183/191),ermTR4.2%(8/191),无mefA阳性株。tetM阳性株占91.1%(174/191),tetO阳性占0.5%(1/191)。结论我国儿科临床分离的A族β溶血性链球菌以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为主,ermB和tetM耐药基因常同时存在。

  • 标签: A族Β溶血性链球菌 耐药谱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痰菌阴性(菌阴)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3、骨桥蛋白(OPN)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43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和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IL-10、IL-23、OPN的水平。结果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开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血清IL-10和OPN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水平进行性降低,治疗6个月后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IL-6、IL-10、IL-23、OPN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转归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 标签: 痰菌阴性肺结核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3 骨桥蛋白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采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3CT-AZT)、依非韦仑(EFV)联合治疗方案对中国农村HIV-1感染者治疗52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如何在资源匮乏地区建立国际标准的研究现场以及抗反转录病毒药物(ARV)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6年2月共入选100例18岁以上、CD4+T淋巴细胞(CD4)〈350/μL、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接受每日2次3CT—AZT和1次睡前服用EFV600mg持续52周的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试验,分别于治疗1、2、3、4、8、12、24、36、48和52周末随访检查,详细记录病毒载量(VL)、T淋巴细胞亚群和耐药情况以及其他生化指标,记录和分析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在中国贫困地区建立国际标准的治疗研究现场,并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报告、转诊和会诊网络。②治疗前CD4计数和VL分别为(204.0±101.0)个/μL和(4.47±0.87)log拷贝/mL。治疗结束时,CD4计数升至(313±137.2)个/μL,87例患者VL〈400拷贝/mL。③三级及以上不良事件者13例。④至2007年2月4日,72例到达研究终点,28例提前退出研究。结论①3CT-AZT与EFV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IV-1复制,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多数不良事件轻微。②在农村地区开展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可采用地方CDC和医院共同参与的模式

  • 标签: 中国综合性国际艾滋病研究项目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疗效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