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黄易是清代著名金石家、书画篆刻家,文章对黄易的相关史料进行综合考辨,以社会与网络论的视角,从金石鉴藏、搜访、保护、著述、交流五个方面对其金石贡献进行重估。力图将黄易的金石活动和贡献置于清代学术史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评价,并以新的证据对既往黄易研究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观点进行辨析。

  • 标签: 黄易 金石学 访碑 清代学术史
  • 简介:<正>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为北宋名臣良相,一代学术宗师。他经国治世颇有作为,于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力开风气之先。不仅如此,欧公对中国金石的形成亦有开山之

  • 标签: 摭谈 集古录 经学研究 史传 经国 博闻多识
  • 简介:自清乾隆嘉庆二朝起。青铜器及碑版石刻的相继出土,引起当时文人的极大兴趣,并因此形成了发轫于清中期,崛起于晚清,对民国乃至当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金石”与“金石派”。“金”即指以夏商周为主的三代青铜器;“石”即指古代石刻,以秦汉至隋唐以前所刻为重。在学理上,金石一改科举制度下以经学(四书五经及注疏)为核心的“官”,而以考据训诂、访碑辑残、收藏古董为业。在艺术上,金石推动了“碑学”的兴起,引起了清中后期书法风格由端庄秀雅、柔美娴熟向奇崛粗犷、雄强稚拙的“书学革命”,并促成了篆刻艺术的繁荣;绘画上“金石派”传统的形成,则在“四王”“四僧”“扬州画派”“京江派”等之外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画派,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传统内部发生的最重要变革之一。

  • 标签: 金石学 中期 黄易 乾嘉 家世 生平
  • 简介:晚清同、光之际,继乾嘉以来的金石考据之学益盛.与此同时,商周时期的鼎彝銅器不断出土。如此之多的古代青铜器铭文,已不仅仅被作为文字研究的对象,其书法艺术价值也开始被古文字学者们所关注,他们于考证书体源流的同时,也对上古文字金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故金石家往往也多善篆书。他们的书风古质典雅,在晚清“碑学”书坛上独树一帜。其中,吴大澂顷毕生精力于鼎彝铭文研究,不但有《说文古籀补》、《字说》等重要古文字著作,而且他的金文篆书,尤为当时所瞩目。

  • 标签: 金石学 吴大澂 篆书 青铜器铭文 书法艺术价值 古文字
  • 简介:本文将考古金石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从源头上探明金石与考古内在学理上的相似甚至一致之处;其次,阐明考古进入中国的前后,金石是怎样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对考古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金石,乃至其背后的史学、经学背景,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考古的许多方面,体现在报告编写的思路、论文题目的选定等……

  • 标签: 金石学 现代中国考古学 表达
  • 简介:吴大澂(1835年—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江苏吴县人,是清末金石家、文字学家。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认真刻苦,进步很快,得到一些画家的赞赏。他26岁那年曾经画过一幅《煮茶图》,在当时的画界评价很高。1868年,吴大澂33岁,考中了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他的学识也十分渊博了,不仅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而且对研究文字词义的训估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研究古代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和古代石刻更有

  • 标签: 吴大澂 翰林院编修 金石学家 江苏吴县 大微 吴大激
  • 简介:几十年的鲁迅接受史和研究史,就是对鲁迅认知的深化史,也是对鲁迅本体的丰富史和拓展史。时至今日,鲁迅研究的总体框架大体完备,尤其是对鲁迅生平、业绩、社会担当和社会角色方面的研究已趋于全面。但仔细考察,仍存盲点,例如在鲁迅担当的各种社会角色中,有一个角色依然比较模糊,这就是金石者。对此,本文力图加以确认。

  • 标签: 鲁迅研究 学者 金石 社会角色 研究史 接受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百年学术维新,不仅在于学术研究内容的巨大变化、制度上的变革——从科举考试到近代学堂;科目上的改造一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到现代学术与学科分类;学术语言文字的变迁——从文言文古汉语到白话文语体文;

  • 标签: 金石学 发刊词 书画 学术研究 科举考试 现代学术
  • 简介:方大开:字泽朴,别署寿山,号方山子。室名,承寿山传百印精舍、奉衡山雪渔三桥窗印阁。金石家、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现任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主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天津嘉翰画院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南开区书协副主席。

  • 标签: 金石学家 书画家 美术家协会 委员会 天津市 收藏家
  • 简介:在整个中国金石史上,宋代和清代是金石最兴盛的两个朝代。一般认为,清代中期碑派书法的勃兴与当时金石的大发展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但是,金石的兴盛与书法的发展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如果说完全是由于金石的兴盛导致了清代碑派书法的兴起,那么,同样兴盛的宋代金石为什么没有引起相同的结果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搜集考证、金石著作中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评价以及两代金石家的书法实践三方面比较,可以看出宋、清两代金石与两代书法的不同影响关系。那么,造成这种不同影响关系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本文从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和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两个方面作了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宋、清两个时代金石对书法的不同影响的比较以及造成这种不同影响的背景的分析,为认识书法史的嬗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更能看清楚书法发展的某些内在规律以及对书法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的诸多因素。

  • 标签: 金石学 兴盛 书法实践 朝代 清代 宋代
  • 简介: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清代杰出的收藏家和金石家。

  • 标签: 金石学家 陈介祺 收藏家 清代
  • 简介:河北永年娄山群臣上寿刻石”自清道光年间发现后,成为晚清金石重要议题之一。沈涛、刘位坦、张德容、俞樾、赵之谦等先后就其年代论辩数十年,最后同治末年陆增祥折衷诸说考订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厘清金石者在刻石年代问题上的贡献,故宫博物院藏沈树镛旧藏拓本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拓本记录收藏家、金石者之间的交游和学术思想异同,为了解晚清学术传播提供了实例。

  • 标签: 群臣上寿刻石 晚清金石学 刘位坦 张德容 俞樾赵之谦沈树镛 陆增祥
  • 简介:缪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年自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早年随侍其父缪焕章游宦四川,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四川乡试举人.光绪二年(1876)成进士,入翰林院.历宫顺天乡试分校、国史馆纂修、总纂.后因遭人排挤,愤而辞官.自此以教读为业,先后主讲梁溪南菁书院、济南泺源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常州龙城书院.晚年曾东渡日本考察务,归国后主持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馆务.辛亥革命后,长期寓居上海.民国3年(1914)开清史馆,担任总纂,条举大纲,创设新例,并亲手撰定了六类传稿,为《清史稿》的编成,做出了很大贡献.缪氏一生刻苦自励,笃志向学,且勤于撰述,著作甚丰,已刻未刻者共计200多卷.另外,他还网罗遗佚,编辑校勘并出资刊刻了《藕香零拾》等四部丛书,对于保存文献,其功至巨.民国8年(1919)在上海去世,享年76岁.

  • 标签: 史馆 纂修 金石学 翰林院 国史 钟山
  • 简介:梁启超云:“清儒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后辈之谒先辈,率以问学者为释其疑滞而奖进之。平辈亦然,每得一义,辄驰书其共学之友相商榷,答者未尝不尽其词;……。此种风气,他时代亦间有之,而清为独盛。”。足见函札在清代治学著述中举足轻重之作用,此处我们借梁公“函札”一词广义之友人的书札以观有清一代友人间的来往、问,书札此时成为蕴含众多信息的重要来源之处,或可补正史巨著所阙。《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中存有一封友人钱坫致黄易信札:

  • 标签: 金石 梁启超 书札 黄易 讲学 得一
  • 简介:<正>一、蒙古金石碑刻研究特点及基本概况金石碑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其不仅以独特的载体形式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而且也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蒙古是研究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宗教、哲学及语言文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金石碑刻无疑对蒙古研究及史学考证弥足珍贵。近年来,蒙古金石碑刻及其研究成果,正在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

  • 标签: 蒙古学 圣旨碑 石刻文 资料综述 传统文化遗产 勒铭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时期的相对沉寂之后,进入了晚清繁盛时期。促成这一时期的繁盛现象,除了学术发展内在的规律及客观环境外,县域人文因素或曰县学的积淀,是重要的元素。新化邓显鹤于湖湘文献特别是船山遗书的收集整理、湘乡曾国藩经世理学士人群体的崛起、浏阳谭嗣同对中西学术的融通,促成了晚清的发展与转型。

  • 标签: 晚清 湘学 县学因素
  • 简介:清末新政时期,全国各地不新出现毁现象,1910年毁活动更是发展到顶峰阶段。乡民毁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是新政的横征暴敛使乡民视学堂“如横暴之关卡”;二是学堂的现代性得不到乡民的普遍认同;三是社会转型期乡民惊慌的心理惯性;四是乡民缺少文化归属感。虽然清未乡民的毁并非是普遍性事件,只是“民变”一部分,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可低估。清未乡民毁既有乡民对苛捐重税的反抗,具有维护基本生存权的正义性;同时也有乡民对新政举措的不满,具有反现代化的守旧与落后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支持并侧应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运动。

  • 标签: 晚清 新政时期 乡民毁学现象 毁学活动 正义性 反现代化
  • 简介: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热潮是甲午战争后清末留学救亡实践的产物。中国公作为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是在清末留日学生的倡导与推动下,在中国近代史上建成的第一所先有学生而后有学校的大学。考察晚清留日学生与中国公,可以充分认识清末留学救亡思潮及留日学生和中国公创建的关系。中国公的成立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 标签: 留日学生 取缔规则 中国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