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日本女性文学始自《万叶集》,那里收录了为数不多的女性歌人的作品。到了平安时代,女性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形成了日本国文学的基调。而到了室町时代,就很难发现著名的女性歌人、作者。但是,如果把"艺能"也纳入到"文学"的概念中来思考,就可以发现日本的女性在"艺能"中自始至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比较了包括"艺能"在内的日本和欧洲的古代女性文学史,指出了欧洲中世纪女性书写和日本古典女性文学与宗教、预言能力以及"艺能"的关系。

  • 标签: 女性文学 艺能 宗教 欧洲中世纪文学 日本古典文学
  • 简介:2014年12月27-28日,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40余位研究者在暨南大学会聚,如期举办了第十届语体风格学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涉及的论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语体的阐释。语体阐释主要指对语体本质的阐发、语体形成机制及描写框架的建构。袁晖梳理了语体学的发展脉络,强调通过与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的结合,建构系统的语体学理论。李军认为,语体是一种交际行为或者交际事件,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语体学 风格学 研讨会综述 阐释 语言风格
  • 简介:文学翻译怎样才能升华为翻译文学是一个译学问题,也是个诗学命题。鉴于翻译文学的实践性特征,我们在探究其美学、诗学层面的问题时,必然会从翻译实践维度做译学范畴的分析,质言之,这个问题关乎"道器"之争。本文从日本昭和初期的海明威作品翻译入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彼此联动于一个时空的,同时也可表述为社会的、历史的逻辑链条上。

  • 标签: 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 主体性 创造性翻译1
  • 简介:1882年驻日使馆东文学堂正式成立,标志着西方语言独霸中国近代外语教育资源的时代彻底终结。驻日使馆创设东文学堂的目的在于填补馆内东文翻译官与通商口岸日语译才的严重缺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办学成效甚微。首先它未能化解甲午战前日语译才紧缺的窘境,其次培养的译才总体质量不高,能够委以重任者屈指可数。不过就办学意义而言,驻日使馆东文学堂的设立不但拉开了中国近代系统培养日语译才的序幕,也为其后日语译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范式。

  • 标签: 驻日使馆 东文学堂 日语译才 办学意义1
  • 简介:海明威是美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力,我国青少年必读外国书目中,就有很多海明威的作品。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常常被当作教材。本文通过对海明威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加深对海明威作品的理解,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海明威 文学教育 教学设计
  • 简介:本文分析了唐诗与音韵之间的天然关系。音韵赋予唐诗灵气,唐诗展现音韵魅力。唐诗与音韵完美结合,相互渗透,形象地体现出诗人的,使诗词声到情亦到,音韵之美跃然纸上。

  • 标签: 唐诗 音韵 灵气 魅力
  • 简介:“红娘”指的是“媒人”,此乃源自中国传统爱情小说《西厢记》。红娘本为主角崔莺莺的婢女之名,因从中撮合张生与莺莺的姻缘,让张生由衷感激,所以才有了媒人的意思。

  • 标签: 英美文学 名词 英文 《西厢记》 《西游记》 猪八戒
  • 简介:主体的追寻和幻灭,在后现代语境中同样是德语现当代文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伯恩哈德、汉德克、施特劳斯、纳多尔尼和克拉赫特这里,主体通过多样的探寻方式和表现形式,成为凸显的表达对象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主体问题,在这里也还是体现为人存在的意义问题。

  • 标签: 主体问题 当代德语文学 意义
  • 简介:作为革命家的瞿秋白在翻译领域有过很大的建树,他曾和鲁迅一起被人并称为“译坛双壁"。但是政治家的身份塑造出瞿秋白与众不同的翻译理念与翻译风格,游走于文学与政治之问的红色翻译一直是一个躲不开的话题。本文以翻译的目的论为工具,考察历史,揭示翻译诗学要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发现翻译背后所隐含的客观历史性。

  • 标签: 瞿秋白 翻译 文学 目的论
  • 简介:近代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是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这类文学作品是资本主义文学的形式,对我国的小说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19世纪中叶,欧洲大部分国家纷纷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并逐渐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例如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圈地养羊运动等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格局在内的因素有着很大变化。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小说创作及影响做出简要的分析。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小说 影响
  • 简介:在网络科技高度发展的伊托邦时代,港台作家善于化用新奇的虚拟赛博网络空间元素,再现伊托邦、乌托邦、恶托邦交织的E时代想象,创造新时代文学新符码。新生代及中生代作家们的创作印着强烈的代际符号,他们发明了杂唛时代的新人学,为21世纪文学开创了一条新的想象之路。

  • 标签: 伊托邦 恶托邦 赛博空间 新符码 新人学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