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父与子"母题历来成为各国文学家们重点关注和展现的对象,缘于它厚重与独特的人文内涵。在俄国文学中"父与子"母题一以贯之,成为众多作家笔下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本文从探究和开掘出发,对俄国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加以解读和剖析。

  • 标签: “父与子” 母题 俄罗斯文学
  • 简介:一、革命情爱的伦理建构“革命加恋爱”小说叙事的流行是1928-1930年重要的文学现象,作为一种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的过渡形态,它将“恋爱”和“革命”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主流话语整合到一起,但由于对革命的想象和抒写中流露出意识上的罗曼蒂克情调,这一创作模式在1932年遭到左翼文坛的集体清算,

  • 标签: 经典小说 “革命” 母题 爱情 伦理建构 文学现象
  • 简介:唐代志怪小说中,变形母题异常丰富,它的形成有其远源的历史文化原因。它既继承了以往的变形母题,与神话和六朝志怪中的变形母题一脉相承。又是唐代“始有意为小说”,作家有意加工、创作的结果。另外,在唐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道、佛宗教对唐志怪影响很大。本文将从道教的视角讨论其对唐志怪变形母题的影响。

  • 标签: 唐志怪 变形母题 佛教
  • 简介:《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收集了《吴刚进月宫》、《大骗子坐在月亮上》和《月亮上的人》三篇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但此书编者没把原文编进范碧河搜集翻译的《月中的吴刚》中,只简单地介绍了这一文本的梗概。从梗概看,与《吴刚进月亮》大同小异。以这几个文本与中国的相关文本做比较,发现这些文本的变异轨迹经历了"月亮本身的起死回生(复活)———月亮上的树的起死回生(即愈合)———神树(药树)与奔月———月华"这么个演变历程。

  • 标签: 中越 月亮神话 变异轨迹 复活母题
  • 简介:一仲济昆油画在当代艺术纷繁的景象中能够吸引人,并且进而给人对熟知事物的一种真切而深度的感觉以提示,以我的观察,主要在于他对艺术母题热烈的态度和艺术表现有力量感的风格。他的画册有一个主题词,日"黄土山水",在这里"黄土"是画家的艺术母题,这是画家灵感的源泉,而"山水",系指艺术样式,画家为什么不以油画概念所对应的"风景"为所指,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反映了画家精神上的某种价值观倾向。在这里,画家的"黄土"和"山水"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互为补充。

  • 标签: 母题 表现主义 艺术表现 油画 当代艺术 黄土
  • 简介:摘要诗歌表达内心激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受到政治、意识形态、伦理思想、道德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文学性形象思维抽象思想逻辑推理
  • 简介: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如何生存发展,世界文学能否实现,比较文学如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这几种文学之间在学术视域、学理范式和实践探索中进行分析,阐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本文的中心问题。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正是由于比较文学的介入而突显出学理意义。它使具有强烈民族或地域特点的民族或国别文学在跨越了异质文化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以后,表现出“越族”、“去国”的本质特征。但是民族性却会长期存在于世界文学之中,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 标签: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 简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集刊),已于2012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创刊号。本集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承办,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二级学科专业双语集刊,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创刊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科专业 学会
  • 简介:塞林格在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对霍尔顿的分离——转变——回归的成长母题的书写过程中把道家的反观自身,天道员员和虚静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其中,使之达到完美的契合。

  • 标签: 天人合一 成长母题 麦田守望者 道家思想
  • 简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人类深层欲望最本真的流露。我们在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原型与其母题进行研究与把握,寻找一种情感历程与艺术表现,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并透视一种神奇的向往。在他们诗作中那些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意味和寓意色彩的原型构建中,探寻他们以灵魂与生命的自由舒展着的个性生命,从整体上透视民族诗人对生命、自然、神灵、情欲、宇宙等基本母题的再现。

  • 标签: 民族诗歌 基本母题 言说方式
  • 简介:“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 标签: 民族 国家 国民 民族文学 国民文学
  • 简介:在媒体制造下,"80后"文学是"反传统"、"叛逆"的符号表征,实则"80后"文学对自由的追求与庄子以自由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教育制度、家庭权威的批判是对中国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承袭。否认延承的背后是媒体等利益群体的商业炒作,任何文学样式都无法离开传统的滋养。

  • 标签: “80后”文学 文学传统 道家文化 现实主义批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黄河文学》2011年第6期刊发的王明明短篇《摇曳的烟火》入选方达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2盛开年选·小说卷·正青春》一书。

  • 标签: 文学 黄河 小说 刊发 入选 出版公司
  • 简介:不同时期的台湾文坛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各世代马华作家,其自我定位和国家意识也不尽相同。若从他们与台湾文坛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划分为“留台”、“旅台”、“在台”等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马华“旅台”文学到“在台”马华文学的发展,扩大了版图,增强了阵容,马华作家群遂成为台湾文学版图内唯一的外来兵团。台湾文学作品及其体制对马华文学未来的发展势必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马华文学 旅台 在台 断代 文学奖
  • 简介:英美文学一直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文学教学和研究被边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这种现象背后的症结进行分析,提出要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成为实现大学人文理想与精神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紧扣文学本体性,即文学话语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发生机制。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兼顾文本内外,既强调文本内部的内容、形式和审美,又不忽视外部的作家、历史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两者互动互补,糅合作品、作家与现实等多元因素进行创新,传播人文思想与知识,加强理论思辩,提高审美情趣,进行与文学形态本身一样充满生机和智性的文学教学和研究。

  • 标签: 文学的回归 文学本体性 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 人文教育
  • 简介: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方向的重要分界点之一,就在于研究方面对语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两种语言思维观念形成的各自惯性系统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在双项汇通中寻找共生的平衡与生存的第三种立场,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种文学批评。在国际文学批评的面向上,第三种文学批评就是基于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研究所形成的比较文学批评。从历史的历时性来看,在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存在着范式革命的冲突与对话,这种冲突与对话是相当紧张的,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多年来,比较文学为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所产生的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做出了最大张力的解释与努力。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也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文化推动力,实际上,比较文学就是全球史观的文学研究。

  • 标签: 比较文学 第三种文学批评 不可通约性 第三种诗学 全球史观
  • 简介:曹文轩是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成长母题方面的造诣非凡独到。在其代表作《草房子》中,作者对少年成长中朦胧情感的描写尤为典型,以此为例,能分析归纳出曾文轩成长小说对成长母题的独特表现形式:对成长独特的关注视角——在儿童视角下关注细微、纯美又饱含成人理性回视目光的成长世界;对成长独特的表现模式——攫取重要事件,设置成长引路人,淡化生理欲望的表达方式。

  • 标签: 曹文轩 成长小说 朦胧情感 关注视角 表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