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社会过程与文化变迁一直是西方人类、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梳理了从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到当代美国人类的解释流派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流变过程。这些理论的脉络经历了一个从法国到美国、从欧洲到美洲的思想流变而其经验研究则更是涉猎宽泛,其特征是重视对社会、文化、结构、观念、行为的研究,影响力既广且深,成为当下中国人类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都不得不借鉴和思考的学术资源。

  • 标签: 社会过程 文化变迁 文化理论 并接结构
  • 简介:疾病与健康问题是人类一直关注的话题。人类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健康、疾病观念与宗教信仰、民族医疗体系密切相关。同样,对传染病的防治亦是如此。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得出传染病流行及其影响后果不仅是一个流行病或公共卫生问题,亦是一个综合经济、权力、文化等因素的社会综合问题。当地民族文化中的宇宙观、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了传染病防治政策实施和疾病治疗的效果。

  • 标签: 麻风病 公共卫生 身体观 宗教信仰
  • 简介:本文立足于相关的一手西方文献材料,对二战后ethnohistory在美国学界的兴起与表现做了翔实细致的历史考察,从国别的角度揭示了西方历史人类兴起的实然状态,为研究西方历史人类及其兴起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窗口。本文的要点和主要结论在于:ethnohistory不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领域,它与民族学学科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长期孕育之后,ethnohistory逐渐兴起于美国学界,于20世纪50~70年代成为显学。在该阶段,组建了ethnohistory的专业学会(AmericanSocietyforEthnohistory)、定期召开年会,还出版了其专业期刊ethnohistory,并一直延续至今。不少民族学家投身其中,一些历史学家也陆续加盟,并展开了初步合作。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战后ethnohistory凸显于美国学界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自身拥有的良好的跨学科学术传统,尤其是沃格林(ErminieWheeler-Voegelin)等为代表的教职人员的诸多努力以及政府部门的鼓励与合作密不可分。相对二战前而言,既有概念诠释的新拓展,ethnohistory意味着'依靠档案、口述和考古资源,以及社会人类的洞察力和概念框架,对一些非欧土著族群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研究试图重构土著族群与欧洲发生碰撞前与后的历史';同时,也有经验研究的新尝试。这些新拓展与新尝试,突出表现了以民族为主但不局限于民族、兼有民族与历史学双重含义与互补的特点,强调了由非土著提供的档案证据的重要性,强调了档案、田野等各种证据互参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学文化过程理论的重要性。兴起与凸显阶段的ethnohistory,虽然组织机构、学科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具体做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但还是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ethnohistory的日渐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ethnohistory得以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 标签: ETHNOHISTORY 美国学界 西方历史人类学
  • 简介:列维-斯特劳斯是结构主义理论大师,也是人类法国传统的代表。要理解其理论不能只是从文本出发,而也应该回到其生成的过程,乃至'理论家'的生成过程。个体是历史的、情境的,而理论的生成本身也不能脱离大的社会脉络以及理论家个人的生活。因此'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将理论从'符号'还原到历史和情境下的'实体'的过程。在构建人类理论史的过程中,如何理解过去的理论家以及其理论体系,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理论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身处其中的理论范式或者思维模式下,为反思人类研究,乃至于新的理论尝试提供了可能性。

  • 标签: 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主义 人类学理论
  • 简介:5月11日上午,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主论坛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太极剧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4位嘉宾围绕论坛主题“道通天地,德贯古今”做大会发言。他们发言的内容涉及道教的济世情怀、道教的包容性、道教有容乃大精神对解决文化冲突的启示、对道和德的根本理解、武当道教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以及对当代道教发展的思考等多个方面。

  • 标签: 中华 武当道教 人类 核心价值观 文化冲突 武当山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固有文化传统。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如何适应东土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形成挑战;第三,佛教的人生思考如何深化中国人关于生存意义的玄想。第四,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接纳印度佛教制度与习俗,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民间生活风俗及精神习惯。由此中国文化宗教模式形成的同时,原产于印度的佛教也部分改变她的模式与风格。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文化转型,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实质、气派与风格,保留了她之作为宗教而扣问生死,充实人生意义的使命。中国佛教的形成,最终完成了印度佛教圆融地化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 哲学思维 精神生活 文化调适
  • 简介:“先天一气”是道教内丹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本体概念在内丹修炼的直观意义上的呈现,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本体意义上的“道”或“虚”,也不是后天意义上的“精、气、神”之一的“气”,而是内丹返本还原修炼体系中从后天回归先天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状态,是内丹修炼成仙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综览内丹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内丹关于“先天一气”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诠释。

  • 标签: 内丹学 先天一气 本体 真阴真阳
  • 简介:黄檗文化发源于唐代福建福清黄檗山,以佛教文化为内核,涵盖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等丰富内容,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着新鲜的当代活力。以唐代断际希运禅师、明代隐元隆琦禅师为杰出代表,黄檗文化是一种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尤其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深刻影响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至今日。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的讲话中,特别提到隐元禅师东渡弘法传播文化的功绩,体现了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视。可以认为,在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中,佛教文化于推动与近邻诸国的友好交流,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

  • 标签: 隐元大师 黄檗文化 断际希运 黄檗山 黄檗宗
  • 简介:卿希泰先生对于我在师友之间,年高德劭,是我的榜样。我们都长期从事道教学研究,曾一起参加多次学术交流,结成深厚友谊,我又不断研读他的论著,从中受益非浅。他去世后,许多往事从心中升腾,不表达不能安心,所以要写篇回忆小文,纪念他的功绩,

  • 标签: 卿希泰 学统 道教史 中国道教 学术交流 教学研究
  • 简介:今天,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在道教圣地武当山隆重开幕了,这是国际道教界的一大盛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盛举。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莅临此次盛会的各位领导、高道大德、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 标签: 道教文化 现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 道教圣地 专家学者
  • 简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 标签: 中国传统哲学 佛教传入 儒、释、道 玄学家 儒家道统 中国文化精神
  • 简介:雕塑家吴显林是中国佛教雕塑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1994年,他人选独立创作设计了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大佛高88米,铸铜材质,为世界巨型铜铸雕塑之一;2000年,他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主持海南三亚“三面观音”像的定稿设计,三面观音高108米,不锈钢锻造,位居世界巨型雕塑前列;2001年他投标入选原创设计了河南鲁山县的“中原大佛”,佛高128米,亚金铜板锻造,为目前世界最高雕塑……其一人参与多尊巨型佛像创作的经历在古今雕塑界实属罕见。

  • 标签: 佛教雕塑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 创作设计 书写 2001年
  • 简介:本文利用人类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以漠北回鹘人为主研究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变迁过程,讨论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变迁,尤其是维吾尔人文化历史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宗教文化的变迁、当时居民对新皈依的伊斯兰教的态度、伊斯兰文化对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增加的新因素,居民作为新文化伊斯兰教的接受方式,如何对待传统与新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对维吾尔人而言,喀喇汗王朝时期接受伊斯兰教是成为维吾尔历史上的规模最大的第一次文化变迁时期。维吾尔人文化变迁模式可分为几个阶段,即信仰摩尼教时期,信仰佛教时期,信仰伊斯兰教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本文利用文化文化变迁理论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

  • 标签: 宗教文化 文化变迁 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 简介:本文以游牧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我国牧区城镇化为议题,论述了牧区城镇化的目的、意义和成就,对牧区城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剖析,针对问题提出了理性思考和建议。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游牧文化,是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唯一选择。本文对牧区城镇化与游牧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 标签: 牧区城镇化 现状问题 对策建议 游牧文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对于西方学界而言,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的出版在宗教研究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方学界而言,本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

  • 标签: 中国学界 佛教研究 物质文化 宗教研究 西方 借鉴
  • 简介: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整体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在很长时间内,实际上是一部宗教文化史。众所周知,假如不谈基督教(天主教)美术和音乐的话,19世纪之前的欧洲美术史和音乐史,将是一片空白。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却不做如是观。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音乐 禅宗 意识形态 整体文化 19世纪
  • 简介: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内蕴是文殊信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殊信仰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如何了解并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和财富,是一件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五台山佛教文化可以担当“一带一路”的战略重任,借助五台山佛教文化与“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讲述山西的好故事,传播山西的好声音。五台山不仅仅是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品牌,更应该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面旗帜。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信仰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 简介: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宏观性概念,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首先是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其次是对异族文化有所了解,最后是在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文化的新发展。这也就是费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原则和未来理想。

  • 标签: 文化自觉 “他者”的建构 九寨沟藏族歌舞 嬗变
  • 简介: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吃咒",它是藏族传统司法制度中"神判"方式的当代遗存。当前,作为一种宗教色彩鲜明的传统习惯,"吃咒"既反映了当地藏族群众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又是一种具有"神灵祭献"特点的"过渡礼仪"。不仅如此,从藏族"吃咒"的当代实践来看,它除了继续保持争议事实认定、特定纠纷解决等传统功能以外,还在紧张结构的舒缓、社会风气净化及纠纷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神判 吃咒 文化解读
  • 简介:本文以历史人类角度关注信仰何以引导认知与过程的问题。提出,宗教的认知可以影响社会认知乃至国家意识,从而宗教信仰或认知的历史可以影响国家的历史。笔者认为,俄罗斯人与白俄罗斯的东正教享有兼容民间信仰、教化国民、整合社会、协佐军队、建构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政治支撑,故此东正教具有建构国民、社会、民族-国家的功能,并与希腊东正教的信仰认同对其国家认同构成张力。结论以利奇'文化与制度并非合一'和特纳仪式'阈限'之反结构重构权威之动态平衡的理论,质疑涂尔干等宗教仪式表征结构之研究。

  • 标签: 罗斯人 圣灵信仰 家族树 家族村社 东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