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美术研究面对许多知识细节的空白,而敦煌壁画则可以弥补诸多此类不足.但对于壁画属像或母题的辨识,敦煌学专家或史学家往往束手无策;美术史家正可以在此大显身手。本文论及如何把图像学知识用于读解敦煌壁画。

  • 标签: 敦煌壁画 图像学 属像 佛经
  • 简介:敦煌莫高窟,这颗沙漠上的明珠,我们民族的瑰宝,她象永不陨落的明星,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她象永恒的磁石那样,紧紧地吸引着现代人,大家怀着探圣心理,前往朝拜瞻仰。千佛洞壁画的长度约为25000余米,即25公里,高度约5米,总面积则约125000平方米,真是一条稀世珍有的艺术画廊.在这艺术的瀚海上,历千余年,经十几个朝代,沧桑变迁。无论是经变或本生佛传故事,都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象,变化多样的构图、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切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世界的瞩目。

  • 标签: 经变 敦煌莫高窟 艺术画廊 生佛 艺术感染力 艺术风格
  • 简介:关山月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1943年夏,关山月夫妇等人到敦煌莫高窟考察并临摹壁画。在这次考察中,关山月表现出对没骨画法的重视与学习。本文尝试讨论关山月敦煌临画中的“没骨”因素,笔者认为,关山月在敦煌“意临”“写画”中,对敦煌绘画中没骨晕染有了深入的研究。关氏将敦煌绘画中本来用于塑形的凸凹晕染所形成的“粗线条”提炼为笔法表现的画面内容,予以重新解读。这种以没骨画法来理解结构的临摹方法,使得关山月在临摹过程中侧重于画面的结构性特征,并通过对象动态与“没骨”笔法的相呼应来解读出气韵生动的感受。

  • 标签: 关山月 敦煌临画 风格分析 没骨画 晕染
  • 简介:<正>由于时代的变迁,不仅艺术形式与风格不断地在发生变化,題材内容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題材的演变常常起着主导作用。在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新的題材总是在不断地出現,而某些旧的題材却一天天地为人所生疏。时代相去远了,生活、思想、习俗不同了,过去在美术上所反映的某些内容也就为后代所不熟悉。可是在从事美术研究的人来說,如果弄

  • 标签: 内容与形式 敦煌本 本生故事 养父母 艺术发展 早期作品
  • 简介:中国的绘画,自明清以来,充满文人意识的山水、花鸟及人物画成为普遍的形式,而在唐代以前盛行于寺院、道观以及宫殿建筑中的壁画渐渐失传了,以至很多人见到敦煌壁画这样的绘画,会认为这些艺术不是中国画。这里牵涉到“中国画”的定义问题。可以说很多人是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中国画的。如果要承认先秦、

  • 标签: 中国传统绘画 敦煌壁画 中国画 文人意识 唐代以前 宫殿建筑
  • 简介:作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总监,刘明强调美术文献展的特质在于,不仅更注重文献性与研究性,更强调如同历史文献一样去记录、整理、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平实的态度。基于此,文献展致力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其实验精神的见证。

  • 标签: 文献 历史 当代艺术
  • 简介:本文以敦煌漢簡中的部分隸書簡作爲樣本,通過對斜向筆形設置參數進行微觀分析,僅從斜向筆形數量與字形體勢、起筆收筆的用筆方式與方向以及波磔數量等方面,描述敦煌隸書簡書寫狀態,考察隸變在敦煌漢簡中發生、發展的情况,進而闡述隸變規律。認爲,斜向筆形的數量影響字形的横向取勢,進而反映隸變程度的高低;斜向筆形起筆的順逆方式及數量、收筆的出鋒與不出鋒方式與數量,出鋒時上、中、下方向變化及數量,波磔筆形的數量,都反映出漢字隸變程度。漢字隸變首先在日常應用性書寫中發生,并從用筆方法即筆法的改變開始。隸變在書寫的應用性與規範性之間不斷發展。

  • 标签: 敦煌隸書簡 斜向筆形 隸變
  • 简介:敦煌书法艺术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对敦煌书法艺术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为了弘扬敦煌书法艺术的恢宏博大,特向海内外专家及一切社会学人征稿,并依托研究成果于2020年上半年召开敦煌书法艺术国际研讨会。具体事项如下:一、举办单位敦煌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标签: 敦煌藏经洞 书法艺术 国际研讨会 征稿启事 纪念 职业技术学院
  • 简介:<正>沿着有名的河西走廊到新疆,通往苏联的兰新鉄路正在修建。在鉄路沿线,一些新的工业据点也不断出现。今天,这里是一条正修建着的幸祖的友誼之路。它是我国各族人民以及中苏等国人民进行物貭文化交流的道路。在古代这里也曾經是条光荣的友誼之路——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当今天我們通过这里,看到社会主义建設正給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带来幸福的时候,我們还可以看到那些古代遺留下来的,祖先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所作的貢献。特别是文化上的伟大貢献。河西走廊是黄河以西、祁連山以北、龙首山和合黎山以南的一条狹長的地带。在带形的原野上,只有稀疏的村落和田园,大部分是待开垦的处女地和荒漠。远处祁連山上的积雪是一片銀白,融雪通

  • 标签: 文化交流 壁画 净土变 本生故事 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
  • 简介: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贸易枢纽,也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早在汉代,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并渗透到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等艺术中。今天研究中国书法的发展流变,敦煌写经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据统计,敦煌遗书5万余件,而大部分为佛经,全部为手写体。这些手抄经书,静穆、神圣、安详、自然,是境界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每一经卷都流露出纯朴消散的自然美感,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生

  • 标签: 写经体 敦煌遗书 中西文化交流 书风 唐楷 戒本
  • 简介:通过对1948—1951年三次官方敦煌壁画,临摹展览中的董希文作品的检视,从敦煌壁画研究的逆向反证,揭示了董希文在敦煌的多重研究任务,并从事北朝早期壁画的专题研究,他的临摹研究直接关联他的创作。但在数年内历史条件的剧烈变化中,敦煌的艺术机构功能也由此发生转换,作为美术家创作的借重资源的位置也逐渐偏离。

  • 标签: 董希文 敦煌壁画 临摹 研究
  • 简介:隋至盛唐,敦煌壁画中出现大量山水图像,虽不是独立意义的“山水画”,却与张彦远所记述的唐代“山水之变”颇多契合。本文从母题画法与空间创造两个方面,对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法与画史文献进行综合考察,旨在深化对唐代绘画“形似再现”成就的理解。

  • 标签: 敦煌壁画 山水之变 远近法 形似再现
  • 简介:敦煌壁画的研究与保护中,川籍画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成就卓著。以张大千、段文杰、史苇湘、欧阳琳、李其琼、孙儒僩(山见)等学者为代表的川籍画家,在70余年的漫长历程中,披肝沥胆,潜心研究,大力宣传,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与保护逐渐建立起完整科学的体系。而抗战时期,成渝两地大后方"文化之都"的形成,尤其是在成渝两地相继举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毫无疑问成为推动20世纪的显学——"敦煌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并由此而及,成为川籍画家前赴后继学习研究敦煌的精神源头。川籍画家对敦煌壁画艺术研究与保护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成果,为致力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论文以集群考据和个案研究相结合,运用大量翔实文献史料和部分第一手资料,论述川籍画家在敦煌壁画研究与保护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标签: 敦煌壁画 川籍画家 研究 保护 地位 作用
  • 简介:1940年至194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以艺术文物研究为目的的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曾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重点考察与临摹,获得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其壁画临摹的理念、技法、艺术特色及个性风格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来探讨它们对以后敦煌壁画临摹研究的影响,以肯定考察团成员对敦煌艺术研究所做的贡献。

  • 标签: 考察团 敦煌壁画 临摹 研究
  • 简介:在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中,"青"作为"东方木"之色,代表了一种蓬勃向上富有生命力的颜色;而在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画中,"青"作为"点睛"之色,也发挥着统领画面色彩的重要作用。历来对青色的研究多关注其象征文化的内容,本文则试图回到青色的物质基础,选取最具色彩感的唐代敦煌艺术为例,探讨其中的青色调的物质构成、颜料制取以及来源等问题。

  • 标签: 唐代 敦煌 艺术 青色 颜料
  • 简介:《漆山》文献结构用作展览,是在实验“漆山”这件事在结构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生一些特殊的力量。因为结构作为理性的内容,虽然本自人性,一旦被符号化而成为互为建构的框架,本身具有了观念性和武断性。“结构的文献”与法同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意旨不同在于不把事实和事件(实体和符号)作为构成结构的因素,而看成“无有的存在(wai)”的变现过程。而这次动用作品(文献)则是在建构结构的同时,在每个节点上对“结构”进行必要的破拆和解脱。

  • 标签: 文献结构 构成结构 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 符号化 观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