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炳照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王炳照承继教育界老前辈的薪火,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在书院制度、科举考试、传统蒙学、私立学校等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教育专业的学术人才,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的重建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王炳照 教育史学思想 学科贡献
  • 简介:教育的未来,是与教育百年历史和学科现实状况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学科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出发,对教育进行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加强教育的基础建设,重视教育专史的研究,确立教育的基础地位,同时注意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研究的能力,以推动教育的发展.

  • 标签: 教育史学 学科 自主研究 教育史研究 历史 加强教育
  • 简介:历史的故事性内含了史学的受众维度。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层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史学受众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教育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可以从内外两方路向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 标签: 受众 史学认识论 教育史学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以来的英国教育进展情况。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英国教育会通过年会、出版物、资料库和学术奖项等一系列活动推进了学科发展。基于对《教育》杂志刊登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归纳出英国教育研究在关注时间段、地域和主题等方面的特点。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是英国教育研究的重镇,近年来在团队建设、课程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稳固进展。总的来说,近年来英国教育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研究范围和主题不断扩大;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创新理论和方法;注重学科反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标签: 教育史学科 英国教育史学会 《教育史》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
  • 简介:文章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对百余年来我国外国教育著作类出版物进行了分析梳理,展示了外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各主要阶段的研究成果,着重从通史、断代史、人物与思想史、专题史、译著、史料建设与学科反思六个方面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国教育的研究状况和基本格局,并对上述状况与格局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外国教育史 学科 著作 学科建设
  • 简介: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对百余年来我国外国教育著作类出版物进行了梳理分析,展示了外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各主要阶段的研究成果,着重从通史、断代史、人物与思想史、专题史、译著、史料建设与学科反思6个方面揭示了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外国教育研究状况和基本格局,并对上述状况与格局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外国教育史 出版物 著作类 回顾与反思 学科建设 未来发展趋势
  • 简介:教育评论是以教育自身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为对象的史学理论分支学科.教育评论的标准包括社会的和学术的两个方面,社会标准包括选题的现实性、成果的社会效用、研究著述在文化积累和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学术标准包括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和表现形式的完美性等.

  • 标签: 教育史学 评论 标准
  • 简介:张宏在《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英美教育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历程:兴起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只研究学校教育,而且只重点研究正规教育管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温和修正派的教育家们主张通过扩大教育的研究范围,来修正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研究传统;

  • 标签: 教育史学 比较教育研究 学校教育 2009年 教育史研究 十九世纪
  • 简介:教育的字义本身就有故事含义,教育作品也可读出故事来。故事现象是教育的寻常现象,但故事的常识观念遮蔽了故事在其他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叙事学与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故事理论带来一种新视角,从而对教育的故事现象与问题获得新的关切与认识,有助于在叙事自觉的重审中推进教育知识的哲理反思。

  • 标签: 故事 叙事 科学 教育史学
  • 简介: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微观史学、口述史、史料采集四个方面来分析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教育研究的影响;并对此影响下的教育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以及教育文学的专业化问题作了思考;只有不断寻求教育文学理论与方法的突破才能丰富教育的想象力。

  • 标签: 教育史学 想象力 后现代史学观 史料采集 微观史学 叙事理论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后,微观史学思想作为新史学转向期的一种探索趋势,对同样处在转型期挣扎的美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性。美国新教育转向过程中,在研究视野上转而用社会群体置换了传统关键性单一个体,研究史料上试图涵盖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实践活动印记,研究方法上演变为以叙述为基础的问题史趋向,这些研究范式的转变让美国教育得以摆脱自身的学科危机的同时还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 标签: 微观史学 美国新教育史学 转向
  • 简介:张宏在《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英美两国教育同属一个学术传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修正派教育的兴起,两国的教育研究趋于成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美国教育界热衷于争论教育研究的范围,批评、颠覆之风十分盛行;英国教育家则侧重扩大教育的研究范围,英国教育的变化是渐进的,

  • 标签: 教育史学 教育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英国教育 六十年代 美国教育
  • 简介:20世纪初期,外国教育在我国基本上处于萌芽阶段.外国教育课程逐渐从教育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开始在师范学校开设,从事外国教育著迷翻译和教学的人员开始出现,外国教育教科书开始被大量编译出版.

  • 标签: 20世纪初期 外国教育史 学科发展 师范学堂 编年方式
  • 简介:刘钦腾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高潮,但与此同时教育却面临着生存空间缩小、自身学科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的局面。导致危机的原因以下几点:一是市场经济时代中的意识偏见;二是课程压缩导致的学科边缘化;三是科研体系偏颇和报考人数减少造成师资流失和后继乏人;

  • 标签: 教育史学科 反思性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 述评 市场经济时代 2009年
  • 简介:贝林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起源问题的研究,将教育转变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命题。他在1960年发表了堪称新教育奠基之作《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将教育定义为“文化逐代相承的全过程”^①。按照他的理解,教育归根结底是对某种文化的适应。教育与社会其它部分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不应将教育作狭隘的理解。教育研究重心必须有所调整,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历史学家要以一种更精确的态度研究过去的教育现象,加强历史研究的批判性,不应隐恶扬善,回避矛盾与冲突。

  • 标签: 贝林 美国 新教育史学观 研究重心 研究方法
  • 简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美国传统的教育,被克雷明称为“克伯莱的完美世界”。1960年成立的美国教育会,标志着新纪元的到来,其首任会长为劳伦斯·克雷明。美国教育经历了由传统教育叙事史向新教育,以及新教育向多元理论为基础的大教育的三次转向。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种族批判、酷儿理论、社会建构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一”方法在历史解释中的运用,昭显着教育研究的理论远景的大有可为。

  • 标签: 克伯莱 克雷明 美国教育史学会 《教育史季刊》 教育史理论
  • 简介:亨利·巴纳德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曾担任美国联邦教育部第一任教育行政长官,深刻影响了美国19世纪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巴纳德重视史料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创办了早期教育杂志、撰写教育工作报告、复苏历史学会、翻译各种教育文献以及坚持发行《美国教育杂志》。巴纳德提倡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促进美国教育改革,以国际视角、整体视角以及外在视角来发展比较教育思想理念。巴纳德的教育思想和比较教育思想对美国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影响。

  • 标签: 亨利·巴纳德教育思想 教育史学 比较教育 影响
  • 简介:周采在《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撰文指出,建国后美国人主要关注和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成果,后来才逐渐发展起美国本土的教育。从美国传统教育家卡伯莱将公立学校放在优先地位的传统做法,到美国当代温和修正派克雷明把“教育结构”视为教育研究的新重点,反映了一个从讲简单的国史故事到解答人类经历的诸多繁复疑问的历程。综观当代美国教育,有两条基本的路径:

  • 标签: 美国教育史学 发展趋势 战后 传统教育 2009年 西方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