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抗战时期,加强八路军的军事力量建设是对敌斗争的重要法宝。军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941年邓小平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讲话中思考了八路军的文化工作和建设经验:重视文化建军,加强八路军对敌“思想战”;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障八路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抵制糟粕落后文化,加强八路军文化先进性建设;文化工作融入政治工作,发挥八路军的文化战斗力;构筑“文化统一战线”,加强八路军文化“协同”作战;坚持文化的群众路线,实现八路军文化的大众化。这些战略思想无疑对当时八路军的抗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文化工作思想对当前军队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仍具有重要现代价值。

  • 标签: 邓小平 抗战时期文化建军 文化战斗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8年艰苦抗战中,中华民族以巨大牺牲赢得了战争胜利,而为了鼓舞士气,为抗战出钱出力,坚持抗战到底,在毗邻贵阳的开阳,当地民众、各界人士和驻军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在中共地下党员及进步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抗日文化一度繁荣,抗日救亡活动家喻户晓,抗战热情达到空前高涨,在近代开阳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 标签: 文化活动 抗战时期 抗日救亡活动 中华民族 国共合作 地下党员
  • 简介:郭沫若的文化选择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他在抗战中的英雄壮举背后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与鲁迅、郭沫若相背的是周作人。他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及心路历程.却是汉奸文人的一个典型。他的堕落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对晚期文化消极颓废选择的内因。在抗战中郭沫若的文化选择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可用抗战、民主、进步六个字来概括。有人用“进化论”来阐释郭沫若为什么抗战等问题,并将郭沫若说成是“进化论”者,完全没有依据。当前值得注意和警觉的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他们以“重评历史”为名,歪曲革命历史,解构红色经典。

  • 标签: 郭沫若 文化选择 进化论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1938年夏夜,福州闽剧界艺人在榕城举行了抗日救亡火炬游行。游行队伍数百人,个个手举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脚扎绑带。队伍从省府路出发,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站在第一排的有闽剧武生宗师陈春轩,著名剧作家林飞,著名武生关传庚,还有闽剧名家林芝芳、黄荫雾、肖梦尘、陈杏芬、林赶山、陈开明等。他们沿途用闽剧曲牌(孝顺歌尾)高唱:“为国家,为民族,去、去、去!去当兵!”其势雄雄,其气昂昂。“七·七”事变后,闽剧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作者群拿起笔杆当刀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

  • 标签: 闽剧 抗战时期 赶山 剧作家 武生 名旦
  • 简介:1943年3月,我与重庆《扫荡报》战地特派员张建心(浦江)同行,由重庆来到鄂西的重镇恩施,担任《武汉日报》采访部记者。当时,恩施既是湖北省的战时省会,又是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的驻地,肩负拱卫陪都重庆门户的重任,是鄂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要地区。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同当地党政军机关、学校、团体都有所接触,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情况。现就回忆所及,将我亲身的经历和见闻叙述如下。设在恩施的党政军机构1938年秋武汉保卫战失败,战线西移,湖北省政府及所属机关逐次迁往恩施。1940年夏宜昌沦陷,国民党统帅部为适应战局发展的需要,进行战略调整,把洞庭湖地区及湘西

  • 标签: 抗战时期 湖北省 余程万 第六战区 常德会战 公教人员
  • 简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出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以民族革命战争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早在1937年3月28日.坚持在闽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中共闽赣省委,就通过“快邮代电”,同时向同民党江西、福建两省政府分别发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呼吁,闽赣两省的国民党当局对此置之不理,仍然执行国民党中央的“北和南剿”政策,妄图在七、八、九三个月消灭闽北红军游击队。

  • 标签: 抗战时期 1937年 全面侵华战争 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 民族革命战争
  • 简介:人物简介:孙忠民,山东省青岛疗养院原党委书记。山东沂南人,1925年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担任卫生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济南战役。建国以后,先后在益都卫生队、青岛疗养院工作,1985年离休。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委书记 疗养院 山东省 八路军 卫生员
  • 简介:抗战时期,湖南人民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慷慨解囊。募捐的主要形式有献机运动、征募寒衣、义卖、献金、出钱劳军等,并表现出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组织有方、数额巨大等特点。湖南的募捐,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

  • 标签: 抗战时期 湖南 募捐
  • 简介:抗战爆发后,原在北平的北大、清华和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往湖南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临时大学在长沙驻有半年,又奉命迁往云南昆明。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直到1946年北方三所大学分别回到原来的校址办学,虽只有短短八九年的时间,但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段光辉历程。

  • 标签: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南开大学 散记 中国教育史
  • 简介:<正>第七章学生势大校长生戒心蒋介石对戴笠的不放心,其实从军统组织成立10周年的大庆活动时就有了。1942年4月1日,是军统组织成立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充分展示军统的十年发展史,从这年的年初开始戴笠就指示抽

  • 标签: 蒋介石政府 胡宗南 周佛海 陈诚 史迪威 军统局
  • 简介:贵州的新文学是起步较晚的。五四时期只有省外的黔籍作家蹇先艾和谢六逸比较活跃,他们积极从事新文学活动,写了不少作品和文学论著。五四时期在贵州境内还没有公开出版的新文学报刊,就连公开出版的报纸也极少,较有影响的是军阀势力控制的《贵州公报》

  • 标签: 抗战时期 贵州 谢六逸 五四时期 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
  • 简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应对战时财政危机,达成“节约救国”和“节约建国”的诉求,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节约运动。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经国民参政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节约运动计划大纲》,提出以节约运动增强抗战力量,并为现代国家构建积蓄资本。战时节约运动以节约建国储蓄运动为中心,依托“四行二局”和各级储蓄机构以及党政军系统,国民政府在运动中建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都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的节约储蓄网,向民间社会和海外广泛吸纳资金。作为一场全民动员运动,节约运动得到社会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并取得不小的经济成效。但由于国民政府难以控制国统区的物价膨胀,加之推行方式的不当,使节约运动未能发挥出应有的能量。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节约运动
  • 简介:抗战期间,在战火频仍、社会动荡、极其艰苦的形势下,文艺得到新的发展,成为中外文艺史上的奇迹。文艺评论在抗战文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抗战初期(一般划分是从“七·七”事变抗战开始到1938年底),评论界特别重视把握抗战文艺的大方向、大目标:文艺...

  • 标签: 抗战时期 抗战文艺 文艺批评 抗战初期 文艺评论 现实主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金明由山东转战皖东北、苏皖、淮海、苏北、苏浙等根据地,长期担任根据地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抗战时期 金明 抗日战争 领导职务 民族解放
  • 简介:仅500瓦功率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创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英文呼号为XKM。“X”为国际无线电公会当时指定给中国无线电台专用的第一字母,“KM”为国民党的英文缩写。“中央广播电台”开播时,因国民政府财政拮据,发射功率仅为500瓦,还不及现在的县级电台。

  • 标签: 抗战时期 中央广播电台 中国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 重庆 无线电台
  • 简介:情境剧以当时当地的情况做戏,使观众将戏剧信以为生活,并进入表演圈;由此演剧活动转为社会活动,演剧的宣传教育鼓动目的完成。情境剧这种对观演关系的追求与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具有相通之处,从演剧本身看,情境剧演员的即兴发挥是在掌控全局的前提下的(表演剧团却只能纯粹地随机应变);从形式上看,观众能更自由地参与(环境戏剧常常从物理空间上逼迫观众,使他们不得不参与),但这种参与又是受倾向性的思想意识指引的(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却呼吁人们自己来独立思考政治/社会的不合理状况)。

  • 标签: 情境剧 环境戏剧 观演融合 空间 演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