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从血浆中提取高纯度浓缩的抗凝血Ⅲ(ATⅢ)的工艺:通过低温乙醇处理血浆,得到的沉淀经肝素-琼脂糖两次亲和吸附,并透析,浓缩,用此方法提纯的ATⅢ经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显示所提取的ATⅢ为单一成分,等电点为5.2,从血浆开始计算的ATⅢ回收率为8.5%。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肝素-琼脂糖 乙醇分级 分离 提纯 血浆
  • 简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脑出血后凝血的毒性作用及抗凝血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凝血酶 凝血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抗凝血Ⅲ对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调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人抗凝血Ⅲ,使抗凝血Ⅲ的检测具快速、准确,且成本大为下降。方法抗凝血Ⅲ抗体与人体中抗凝血Ⅲ结合产生免疫浊度,根据浊度的不同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抗凝血Ⅲ浓度。肝硬化患者100例、急性心梗患者40例、外科术后患者50例、凝血原时间延长患者5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分别检测抗凝血Ⅲ浓度。结果经t检验统计处理,正常对照组与上述各患者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凝血Ⅲ测定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监测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肝硬化 急性心梗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正常人体内凝血抗凝血两大系统保持着血液的动态平衡,抗凝血物质能够抑制凝血物质的活性。在临床上对脑检塞、心肌梗塞等疾病,多用肝素钠、蝮蛇抗栓、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治疗。为了确切了解其作用机制,指导临床用药,我们用凝血抑制法对三种药物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分析。

  • 标签: 药物作用 酶抑制法 蝮蛇抗栓酶 抗凝血系统 尿激酶 肝素钠
  • 简介:凝血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又称血栓调节蛋白,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thrombin)受体之一.通过与凝血结合形成凝血-TM复合物,激活蛋白C(proteinCPC),发挥抗凝、促纤溶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被水解、脱落,游离于血浆中,使血浆TM浓度升高.文章就TM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脑缺血后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凝血酶调节蛋白 脑缺血 凝血酶 蛋白C
  • 简介:目的:如何科学地衡量抗凝血剂对凝血原的破坏程度,比较第一代抗凝血剂与第二代抗凝血剂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的毒杀能力。很有实际应用意义。抗凝血剂(溴敌隆,敌鼠钠盐,杀鼠醚等)在各地以及文献报道中灭鼠的效果说法不一。如何客观地评价这类灭鼠药物的灭鼠效果,则应以其对凝血原的破坏强度和作用时间作具体的综合分析。为此设计并进行本实验。方法:以急性口服LD50和半LD50为剂量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灌胃各10只,每24h取尾部静脉血,用改良奎克氏全血法测定凝血原时间。结果:褐家鼠24h左右凝血原时间明显延长,48h大部分试鼠凝血原时间超过200s并出现死亡。120h内绝大部分试鼠死亡。小白鼠在24h左右凝血原时间稍有延长,48h又基本恢复正常,72h急聚延长到200s以上。大部分试鼠在168h内死亡。凝血原时间呈双峰型。结论:褐家鼠对三种抗凝血剂都敏感。小白鼠敏感性略低。尤其褐家鼠对敌鼠钠盐敏感性甚强,在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的地区,敌鼠钠盐不失为一种上佳灭鼠剂。

  • 标签: 抗凝血剂 凝血酶原时间 LD50 1/2LD50
  • 简介: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局部注入凝血对中等量以下咯血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将70例中等量以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凝血组)及对照组(肾上腺素组),通过纤支镜器械孔分别注入凝血及肾上腺素到出血创面。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率55.9%,治疗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凝血为局部止血药,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而止血,并能刺激纤维母细胞的生长,有利于创面的修复,病灶的纤维化,从而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局部注入 凝血酶 药物治疗 咯血 肾上腺素
  • 简介:目的观察溴鼠灵灭鼠剂实验室及现场灭鼠效果.方法实验室采用强迫连续喂养的方法观察溴鼠灵灭鼠剂对试验鼠的致死情况,采用选择喂养的方法观察试验鼠的适口性,以及采用饱和投药方法进行现场灭鼠.结果溴鼠灵灭鼠剂对大白鼠的致死率8d为100%,对小白鼠的致死率9d为100%;对大白鼠的摄食系数为0.85,对小白鼠的摄食系数为0.79;现场灭鼠的杀灭率为91.91%.结论溴鼠灵灭鼠剂对鼠的适口性较好,是现场杀灭自然鼠种的一种较好灭鼠药物.

  • 标签: 抗凝血灭鼠剂 灭鼠效果 溴鼠灵 试验
  • 简介:凝血阳性率与GOS评分Spearman相关系数(rs 4)=-0.800(P<0.05),凝血阳性率与ICP(1天)Spearman相关系数(rs 1)=0.640 (P<0.05),结果 凝血在35例脑出血病人脑组织标本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 标签: 凝血酶含量 含量颅内压 脑出血脑组织
  • 简介:直接凝血抑制剂(directthrombininhibitor,DTI)是一组不需要辅助因子参与而直接抑制凝血活性的多肽,它不仅有抗凝血功能,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其他抗凝药相比,其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特点更优越,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的用途。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 药理作用 生物学活性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葛根素对T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凝血(T)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以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的方法观察T及葛根素对VSMC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结果T对VSMC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促增殖效应在24小时末达峰,且T浓度在0.1U/L~1.0U/L之间有剂量依赖关系;葛根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诱导的细胞增殖与DNA合成.结论葛根素能抑制T诱导的VSMC增殖.

  • 标签: 葛根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大鼠
  • 简介:目的:癌症患者浆和组织浸液凝血调节蛋白(TM)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EMISA法检测188例癌症患者血浆TM和2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TM浓度。结果: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33.47±14.2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0±7.22μg/L,P<0.01),癌症转移组(41.68±16.9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患者TM(18.45±9.96μg/L)比术前组TM(28.29±11.74μg/L)明显回落(P<0.01),术后复发转移组TM水平(34.50±12.57μg/L)明显增加。癌的类型中,肺癌、胃癌和胰腺癌三种的转移性癌均明显高于各自的非转移性癌(P<0.05-0.01),而非转移的胃、胰腺癌、食道癌和喉癌比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癌组织浸液TM(647.71±317.51μg/L)显著低于基领近正常组织(1455.63±772.22μg/L,P<0.01),而其血浆TM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癌症患者血浆TM升高与癌组织的TM表达无关,与癌的扩散转移有关,因此可作为病情进展和转移的一个参考指标。

  • 标签: 临床意义 血浆 组织浸液 凝血酶调节蛋白 癌症 检测
  • 简介:<正>用ELISA法检测188例癌症患者血浆TM和2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TM浓度。结果: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33.47±14.2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0±7.22)μg/L,P<0.01,癌症转移组(41.68±16.9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组患者TM(18.45±9.96)μg/L]比术前组TM[(28.29±11.74)μg/L]明显回落(P<0.01),

  • 标签: 浸液 转移性癌 术后复发转移 扩散转移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