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感染角膜溃疡行羊膜移植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2月本院32例角膜溃疡行羊膜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32例患者术程顺利,手术时间32~54min,中位时间42.0min。术后5~14d角膜炎症得到有效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感染角膜溃疡均治愈。结论羊膜移植能有效治疗药物难治型角膜溃疡,对羊膜移植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羊膜置片情况,预防感染,其是手术取得成功的保证。

  • 标签: 角膜溃疡 羊膜移植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角膜溃疡患者应用羊膜移植术治疗围术期加强全面、整体护理价值。方法:选择感染角膜溃疡患者 75例,均为我院眼科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0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围术期加强规范、整体护理干预(观察组, n=38)与常规护理(对照组, n=37)护理有效率、疼痛程度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重视感染角膜溃疡患者在行羊膜移植术围术期加强规范、整体护理,可增强护理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

  • 标签: 羊膜移植术 感染性角膜溃疡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具备穿透角膜移植材料的应急情况下,应用改良的部分穿透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重度感染角膜溃疡角膜感染全层受累)和穿孔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角膜供体的效果。方法回顾队列研究。收集2020年1至12月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眼科就诊的23例(23只眼)严重感染角膜溃疡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58.4±15.0)岁,按使用角膜植片类型分为生物角膜组(11例)及甘油角膜组(12例)。采用了改良的、应急性板层角膜移植术,即部分穿透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手术治疗和回顾分析。对两组感染治愈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植片上皮愈合时间、植片中央厚度、植片透明度、植片新生血管化和并发症进行观察。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原发感染治愈率为91.3%(21/23)。生物角膜组和甘油角膜组分别为10/11和1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9)。末次随访时,生物角膜组和甘油角膜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61,P=0.061);甘油角膜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改善。术后3个月时,生物角膜组和甘油角膜组的术后植片中央厚度分别为(1 029±64)和(1 026±53)μm(Z=-0.741,P=0.468);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973±62)和(921±49)μm(Z=-1.799,P=0.0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甘油角膜组的植片透明度评分优于生物角膜组,术后3个月两组植片的新生血管评分相近,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无新鲜供体角膜的情况下,应用生物工程角膜和甘油冷冻保存角膜材料,并采用部分穿透深板层角膜移植的手术方法,对感染已经累及角膜全层或已穿孔的重症感染角膜溃疡,能有效控制原发感染,并延长临时植片的生存时间。仅在角膜透明度改善和新生血管程度上,甘油冷冻保存人角膜略优于生物角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眼内炎标准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治疗前,患眼BCVA为无光感~数指;治疗后,BCVA> 0.3者2只眼。结论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角膜均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其与缝线长期存留于眼部有关;大部分患眼就诊时存在缝线松脱;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 标签: 眼内炎 角膜溃疡 缝线 抗感染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观察2009年7月到2019年6月因配戴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角膜炎而住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高危护理行为、症状体征、角膜感染灶的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共20例患者(23眼)纳入本研究,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21.4岁。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占高危护理行为的72%(8/1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异物感、疼痛、眼红及视力下降。溃疡位于视轴区及视轴旁区15眼(65%),位于周边区8眼(3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35%(8/23),4眼为棘阿米巴感染,其中2眼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眼为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1眼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6眼(70%)药物治愈,7眼(30%)手术联合药物治愈。治疗效果佳为8眼(35%),效果良好为9眼(39%),效果差为6眼(26%)。结论: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是引发接触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溃疡好发于视轴及视轴旁区;棘阿米巴原虫及铜绿假单胞杆菌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经过及时合理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感染性角膜炎 高危因素 临床特征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感染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角膜炎64例(64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31例(31只眼)作为观察组;穿透角膜移植术(PKP)33例(33只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手术后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logMPR)及角膜植片透明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2.568,3.124;P=0.013,0.003);角膜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排斥率(6.5%,2/31)低于对照组(12.1%,4/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DALK术后中远期视力及角膜透明度均优于PKP术后。

  • 标签: 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术,穿透性 角膜炎,感染性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7岁,无诱因左眼眼红、眼磨伴视力下降病史1年。2个月前初诊为病毒性角膜炎,按病毒性角膜炎治疗2个月后病情加重,角膜出现溃疡。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角膜刮片行荧光染色可见较多蓝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行齐-内染色可见较多红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确诊为左眼微孢子虫角膜炎。局部给予氧氟沙星眼膏、伏立康唑滴眼液等抗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病情平稳。

  • 标签: 微孢子虫病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着色剂
  • 简介:摘要现我国感染角膜炎的致盲率很高,环境空气的污染、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很大的提高了感染角膜炎的发病率。又因大多数人都不重视感染角膜炎所带来的后果,不懂得正确合理的预防、治疗以及护理,导致病情恶化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内感染,最终眼球萎缩,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所以感染角膜炎的预防以及临床实践中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分析感染角膜炎的病原菌谱特征,提供感染角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感染角膜炎患者的角膜溃疡刮片或术中切除的角膜溃疡组织标本资料,对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感染病原菌谱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046例(只眼)的角膜溃疡标本培养阳性率为35.3%。分离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53.1%),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31.2%)、革兰阴性杆菌(11.1%)及革兰阳性杆菌(4.6%);而真菌中以镰刀霉属构成比最高,为69.4%,其次是曲霉属(21.9%);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50.4%)。结论该院感染角膜炎以真菌角膜炎多见,主要病原菌是丝状真菌,以镰刀霉属的感染为主。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病原菌 丝状真菌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52例住院感染角膜炎患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分析等方法明确角膜感染的种类,采用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52例患者均单眼发病,发病年龄为1-83岁,平均42岁;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82例;细菌角膜溃疡30例,病毒性角膜炎47例,真菌角膜溃疡42例,棘阿米巴角膜炎3例,病因不确定30例。结论临床上在对感染角膜炎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给予规范化诊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角膜炎 感染性 角膜移植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感染角膜炎常为单眼发病,除感染眼出现病理变化外,其健眼常会因预防免疫防御反应而出现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角膜神经系统、泪液功能及角膜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出现角膜神经密度的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角膜树突状细胞增多、泪液分泌减少以及泪液因子变化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泪液分泌功能测试、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测手段可对这些改变进行监测。动物模型研究与临床研究分析单眼感染角膜炎健眼出现相应改变的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神经源调节作用、角膜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泪液反射通路、泪液渗透压改变以及神经体液免疫反应等相关。本文就单眼感染角膜炎对侧健眼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述,以进一步理解角膜内环境稳态和角膜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标签: 角膜炎 健眼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泪液分泌实验 泪液细胞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感染腹泻(不包括痢疾、霍乱)是一组发病率很高的胃肠道传染病,患该病成人预后良好,婴幼儿死亡率高,多死于脱水、酸中毒、营养不良。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各年龄人群,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

  • 标签: 感染性腹泻 预防 饮食卫生 传染源 病原体
  • 简介:摘要感染角膜炎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仍存在争议。在不同类型病原体感染角膜炎中,选择合适的使用时机,才能使糖皮质激素获得较好的抗炎效果,同时减少其副作用的发生。在细菌角膜炎的治疗中,建议在抗生素有效治疗48小时后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角膜瘢痕的形成。对于病毒性角膜炎,糖皮质激素使用范围仍是基质炎型和内皮炎型;糖皮质激素极易导致真菌角膜炎加重,仅在确认真菌感染完全控制之后方可使用;有关棘阿米巴感染角膜炎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虽然获得了基础研究上的进展,但是使用的时机上尚未达成共识。(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5-50)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病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感染角膜炎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研究。纳入2007至201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细菌、真菌、棘阿米巴角膜炎的14岁及以下639例(649只眼)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1例,女性278例,年龄(5.6±4.4)岁。按年龄≤3岁、4~7岁、>7岁分别进行分析。收集患眼角膜病灶组织标本649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在649份标本中140份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21.6%。细菌培养标本共368份,其中培养阳性11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81.4%),阳性率31.0 %;细菌菌群分布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34.2%)居首位,其次是葡萄球菌属(27.2%)和假单胞菌属(7.9%),≤7岁患儿的标本中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大多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头孢类和氨基甙类抗菌药敏感性较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8%(17/25)。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敏感率为59.0%~84.4%,其中加替沙星最高,但与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36,0.358,1.490;P=0.361,0.550,0.222)。真菌培养标本共254份,其中培养阳性22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15.7%),阳性率8.7%。2007至2011年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2%(11/119),2012至2016年为8.1%(11/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96,P=0.757)。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主要为镰刀菌属(34.8%,8/22)、曲霉菌属(26.1%,6/22)和念珠菌属(13.0%,3/22)。镰刀菌属对特比萘芬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不敏感;曲霉属对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两霉素次之;念珠菌属对两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棘阿米巴送检标本27份,培养阳性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2.9%),阳性率14.8%,危险因素包括佩戴角膜塑形镜和外伤。结论细菌是儿童感染角膜炎主要致病病原,其中7岁及以下的患儿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真菌感染明显低于细菌,以镰刀菌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为主。

  • 标签: 角膜炎 眼感染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氟康唑治疗真菌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将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即氟康唑为治疗组,酮康唑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疗程。结果两组疗效差别无显著,但氟康唑组疗程明显缩短。结论氟康唑治疗真菌角膜溃疡起效快、疗程短、效果好。

  • 标签: 氟康唑 真菌性角膜溃疡 眼科 副作用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感染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规范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对91例感染角膜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质量,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此次研究有10例患者是真菌角膜炎,占总数的10.99%,有30例细菌角膜炎,占总数的32.97%,有病毒性角膜炎患者41例,占45.05%。经过治疗,有显效80例,占87.91%,有效7例,占7.69%,无效4例,占4.4%,有效率是95.6%。结论对感染角膜炎患者进行诊断分析,临床中进行规范诊断和针对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比较高,可以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规范化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感染角膜炎的规范化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感染角膜炎患者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该组的91例感染角膜炎患者中,10例为真菌角膜炎,占10.99%,30例为细菌角膜炎,占32.97%,41例为病毒性角膜炎,占45.05%。经对症治疗后,80例显效,占87.91%,7例有效,占7.69%,4例无效,占4.4%,治疗总有效率为95.6%。结论临床上在对感染角膜炎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给予规范化诊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规范化诊断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