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醉恢复室护理中各项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法:研究中共选取138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展开实验,以时间为分隔线,将其分为实施前的对照组与实施后的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随机抽取69例患者,前者采取传统护理管理方式,后者分析风险因素,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实际护理效果。结果:相关数据表明,在加强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各维度护理质量评分整体提高(P<0.05)。结论:对于麻醉恢复室而言,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并且整体护理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护理风险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麻醉恢复护理中细节管理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00例麻醉患者进行研究。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患者的分组依据,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采用基础护理管理、细节管理来完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护理工作,记录和比较分析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护理认可度、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对护理工作持特别认可及比较认可态度的人数分别为39人及49人,占比分别为78.00%及98.00%,组间患者护理认可度方面的数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分别为7人及1人,并发症出现概率分别为14.00%及2.00%,组间对应数据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护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基础护理管理

  • 标签: 麻醉恢复护理 细节管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改良2017年提出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并归纳其复位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难复组)。男7例,女10例;年龄为(73.2 ± 16.1)岁。在2017分型基础上,重新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2型(难复2021分型):Ⅰ型交锁型,根据交锁位置又分为3个亚型:ⅠA型(矢状位交锁)7例,ⅠB型(大转子交锁)1例,ⅠC型(小转子交锁)1例;Ⅱ型分离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4个亚型:ⅡA型(矢状位分离)4例,ⅡB型(冠状位分离)1例,ⅡC型(旋转分离)1例,ⅡD型(完全分离)2例。所有患者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复位策略(如应用顶棒、钳夹及撬拨技术等)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将同期收治的132例非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ⅠA型所占比例最高,为41.3%(7/17),其次是ⅡA型[23.6%(4/17)]。难复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时间[(44.6 ± 6.7)min]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39.2 ± 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2017分型","难复2021分型"更简洁、易记,能直接提示相应的骨折复位技巧,应用这些复位技巧复位固定后的患者可获得与非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相似的功能。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难复 分型 复位技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麻醉恢复室对患者实施细节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纳入68例。随机数字表法按1:1的比例均分2组,对照组在其护理中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其护理中施以细节护理,重点观察患者麻醉苏醒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与离开恢复室时间均较短,P<0.05;两组进行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实施细节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苏醒时间 细节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实施细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手术麻醉患者70例,入院时间2021年3月至2022年3年,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细节组,各35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细节组患者细节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细节组明显较常规组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比,细节组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采用细节护理可降低医疗纠纷事件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获得患者一致认可,效果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节护理 满意度 麻醉恢复室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在麻醉室护理管理中探讨细节护理应用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与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建立两个研究小组,且两个小组使用不同方法,一组使用细节护理为研究组,另一组使用常规护理,设为参照组,收集80例麻醉恢复室患者的资料,以每组40例平均分组以上两组。统计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麻醉恢复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结论:使用细节护理进行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管理效果,并促进患者的恢复,同时也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护理管理 细节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麻醉恢复护理中细节管理应用价值。方法:全麻手术患者取样66例,纳入时间2021年04月至2022年04月,随机分组,每组33例,在麻醉恢复护理中,给予常规组常规管理,给予细节组细节管理,对比并发症率、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细节组并发症率3.03%,比常规组21.21%低,P<0.05。管理后,细节组安全防护(24.15±0.54)分,服务主动性(23.75±1.02)分,沟通流畅性(23.65±1.22)分,护理规范性(23.65±1.22)分,比常规组护理质量分值高,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护理中应用细节管理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减少麻醉恢复期并发症。

  • 标签: 应用效果 麻醉恢复护理 细节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组合式撑开器辅助钢板内固定在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采用组合式撑开器辅助复位治疗32例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按照1∶1匹配设立非撑开器组,共32例患者。撑开器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54.9±15.8)岁(范围18~77岁);根据AO分型,A3型3例、B3型3例、C2型16例、C3型10例。非撑开器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59.7±14.8)岁(范围21~79岁);A3型4例、B3型5例、C2型12例、C3型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改良Mayo腕部评分(modified Mayo wrist score,MMWS),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17.8个月。撑开器组手术时间为(91.2±14.6)min,低于非撑开器组的(137.6±2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8,P<0.001);撑开器组桡骨高度为(11.5±1.4)mm,大于非撑开器组的(10.6±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12)。末次随访时,撑开器组与非撑开器组掌倾角(7.9°±4.4° vs. 7.5°±3.5°)、尺偏角(23.3°±5.7° vs. 22.3°±4.5°)、腕关节掌屈(63.2°±15.3° vs. 62.6°±11.1°)、背伸(63.5°±10.7° vs. 62.4°±15.2°)、旋前(69.2°±11.8° vs. 67.0°±11.0°)、旋后(73.1°±10.4° vs. 72.0°±8.7°)、VAS评分[(0.8±0.5)分vs.(0.9±0.7)分]、DASH评分[(12.9±6.6)分vs.(13.4±7.0)分],MMWS评分[(84.1±5.8)分vs.(83.5±6.2)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器组1例出现伸肌健激惹症状,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消失;非撑开器组2例出现腕管综合征,经切开减压治疗后好转。结论对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使用组合式撑开器辅助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可达到更好的桡骨高度恢复,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牵引复位法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活髓切断术在成人不可复性牙髓炎中的疗效。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牙髓炎患者病例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局部麻醉下,加强牙科手机的应用,以此来对患牙龋损进行去除,并借助生理盐水,冲洗和暴露牙髓,确保牙髓止血,再借助三氧化物聚合体(MTA),对患者术后牙髓状况及X线片表现进行密切观察。结果:经过活髓切断术后,成功的例数为36例,成功率为90.00(36/40)。对于治疗成功的患牙,尚未出现任何临床不适症状。通过对40例40颗成人恒磨牙牙髓炎的术后观察随访,未出现疼痛、X线片未见根尖周及根分叉阴影为38例(95.00%),失败为2例,其中,当天出现明显剧烈疼痛者、1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根尖周阴影分别为1例、1例。结论:相比于乳牙和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的应用价值显著,这在牙根发育完全的成人不可复性牙髓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标签: 活髓切断术 不可复性牙髓炎 恒磨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RI研究再定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同类型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复位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轻度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26例,男性5例,女性21例,年龄(20.8±5.8)岁。使用再定位垫治疗3~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关节弹响、开口型和关节疼痛程度的变化,通过MRI比较治疗前后关节盘位置、盘-髁角度及髁突骨量的变化。治疗前后的盘-髁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关节盘位置的变化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其他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果经再定位垫治疗后关节弹响、开口型异常、关节疼痛症状和关节盘移位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35/36)、14/18、7/9和95%(36/38)。MRI图像分析显示治疗前后的关节盘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关节盘位置依次是关节盘前移位[48%(25/52)]、关节盘位置正常[27%(14/52)]和前外侧移位[17%(9/52)];治疗后关节盘位置是关节盘位置正常[75%(39/52)]和关节盘前移位[17%(9/52)],关节盘前内侧移位者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变。再定位垫治疗后盘-髁角度(3.94°±10.12°)显著小于治疗前(36.09°±19.02°)(t=9.23,P<0.001)。治疗后46%(12/26)的患者出现髁突新骨生成,髁突高度有所恢复。结论再定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和前外侧移位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使符合适应证的大部分患者盘-髁关系恢复正常。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成像 再定位垫 可复性关节盘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由5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FMA评分(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比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治疗后14d的NIHSS评分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治疗后14d的FMA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功能,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急性脑卒中偏瘫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达图在麻醉恢复室(PACU)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该院行全身麻醉的患者115例,随机分为雷达图组(60例)与常规组(55例)。常规组患者进入PACU后采取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方式,雷达图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的监测及护理基础上采用雷达图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患者进入PACU前及离开PACU时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患者离开PACU时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与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评分与PACU期间躁动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雷达图组离开PACU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常规组离开PACU时GCQ评分高于常规组,STAI评分低于常规组在PACU期间躁动率明显小于常规组,在PACU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U中运用雷达图可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焦虑感,减少躁动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雷达图 麻醉恢复室 护理风险管理 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 焦虑状态-特质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用于手术后麻醉恢复室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于2022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86例麻醉恢复室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比较常规护理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7.00%)低于对照组(23.26%),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手术 麻醉恢复室 护理风险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为(39.1±13.5)岁(范围9~72岁)。临床评价指标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及C0~C2角和C2~C7角评估颈椎序列的改善情况。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测量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和Wackenheim线的距离评估垂直方向的复位情况。记录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82.7±26.4)个月(范围61~170个月)。NDI自术前43.41%±11.60%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2.19%±6.97%,末次随访时为9.45%±7.51%(F=89.56,P<0.001)。JOA评分自术前(9.48±2.4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71±1.42)分,末次随访时为(14.97±1.47)分(F=52.89,P<0.001)。ADI由术前(9.16±2.32)m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1.39±1.04)mm,末次随访时为(1.29±1.08)mm(F=189.61,P<0.001)。CCA术前为113.68°±12.67°,术后6个月恢复至143.39°±7.38°,末次随访时为142.39°±7.13°(F=67.13,P<0.001)。CMA术前为115.71°±13.69°,术后6个月增加至146.23°±10.36°,末次随访时为145.58°±10.78°(F=41.44,P<0. 001)。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术前为(11.15±4.35)mm,术后6个月为(2.03±2.83)mm,末次随访时为(2.15±3.02)mm(F=37.58,P<0.001)。齿突尖至Wackenheim线的距离术前为(6.81±2.57)mm,术后6个月为(-2.23±1.58)mm,末次随访时为(-2.27±1.58)mm(F=122.16,P<0. 001)。C0~C2角自术前1.94°±15.82°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4.90°±6.55°,末次随访时为14.84°±6.45°(F=11.97,P<0.001)。C2~C7角自术前27.26°±8.49°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9.10°±5.28°,末次随访时为19.26°±5.44°(F=11.13,P<0. 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5~15个月)。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1例,吞咽困难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及再脱位。结论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远期随访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