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性并发症,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破裂、乳头肌断裂和假性室壁瘤,其中心室游离壁破裂最为常见也最凶险。随着再灌注治疗和辅助药物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渐下降。然而,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破裂的死亡率仍然极高。目前,心脏破裂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仍极为匮乏,临床上针对心脏破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也十分有限。心脏破裂已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本文将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从流行病学、分型、危险因素及临床决策等方面对心脏破裂的诊疗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提供帮助。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根据术后是否再发心肌梗死分为再发组(32例)和非再发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stics回归分析研究影响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非再发组和再发组患者的年龄、伴发高血压和高血糖、饮酒史、吸烟史、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病变支数、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梗死后心绞痛、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再发组和再发组患者的性别、伴发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家族遗传史、心率、栓塞血管分类、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伴发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Ⅰ级、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好的服药依从性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伴发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Ⅰ级、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再发心肌梗死
  • 作者: 陈小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7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9期
  • 机构: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四川 射洪 629200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指的就是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这种疾病通常会表现出剧烈、持续性的胸部疼痛,病人在休息或服用一些药物时能够使病情稍微缓解。如果在发病时病人身体中的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的话,就容易让病人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这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这种疾病在欧洲较为常见,目前我国这种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急救;预防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虽然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是患者的心肌危险区域、再灌注过程中的微循环损伤等与预后紧密相关。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磁共振 危险区域 微循环障碍 心肌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方法使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东阳医院大数据平台,筛选出1 363例患AMI的病例,确定30个变量后,统计分析样本临床特点,将样本划分为75%的训练集建立随机森林模型,以及25%的测试集进行验证,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的筛选及模型的建立。最后根据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受试者特征工作特征曲线(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等来评估模型性能,同时与其他三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的模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AMI合并AKI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入院时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与未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存在差异性。模型评估后得出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特异度为0.791,灵敏度为0.866,其中入院首次肌酐、首次尿素、D-二聚体、年龄、机械通气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本研究中,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比较后,随机森林模型较有优势。结论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具有帮助预测AMI并发AKI的潜力。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肾损伤 随机森林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1例62岁男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2次/d治疗。首次用药后5 h出现轻微乏力、心前区不适和胸闷,休息后缓解;当日第2次用药后1 h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症状,休息后缓解;次日再次服用该药后1 h,前述症状复现且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2.67 μg/L,肌红蛋白195.1 μg/L,肌酸激酶MB 37.7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压低>0.1 mV,T波倒置,QT/QTc 350/402 ms。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虑与尼洛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扩张血管、抗凝等治疗3周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未检出,肌红蛋白21.7 μg/L,肌酸激酶MB 0.8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和T波恢复正常,QT/QTc 370/376 ms。

  • 标签: 抗肿瘤药 白血病,髓样,慢性期 心肌梗死 尼洛替尼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引起心肌坏死,其中90%的患者行冠脉造影时可见冠状动脉狭窄(>50%)或阻塞,但仍有10%的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即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MINOCA发病率为6%左右,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平均年龄约为55岁,其中女性占40%。其病因复杂,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很高,一年内死亡率高达3.5%,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诊治方案。本文就近几年MINOCA的病因及诊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病因 诊断与治疗 干细胞移植技术 肠道微生物
  • 简介:摘要外伤性心肌损伤是钝性胸部外伤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最常见的症状是非特异性胸痛,其次为室性早搏和束支传导阻滞,伴有心肌坏死标志物轻度升高,需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我院接收1例外伤性心肌损伤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经过相应检查除外了急性心肌梗死,此类患者应引起各专业医生的关注,特别是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更应重视。

  • 标签: 外伤性心肌损伤 T波倒置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流程路径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2~7月收治的患者70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流程;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患者70例纳入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采取优化后的护理流程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病死率、诊疗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LVE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且试验组ST段降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8.57% vs 68.57%;1.43% vs 11.43%)。试验组患者的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初步抢救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D2B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及家属对救护过程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 vs 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路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诊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流程路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诊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00例发病12 h内的AMI患者,且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缺血后处理组采用球囊预扩张反复充盈、回吸的方法,实现梗死相关动脉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PCI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NGF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入院时,缺血后处理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96.55±4.68)U/L]、心肌肌钙蛋白I(cTnI)[(21.03±2.25)μg/L]和血清NGF水平[(0.13±0.06)ng/L]与对照组[(97.38±5.46)U/L、(21.24±2.36)μg/L、(0.12±0.04)ng/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64,1.39;均P>0.05)。入院后3 d,缺血后处理组cTnI水平[ (22.96±2.46)μg/L]低于对照组[(39.85±3.68)μg/L],CK-MB[(101.28±3.46)U/L]、血清NGF水平[(0.22±0.03)ng/L]高于对照组[(93.50±5.68)U/L、(0.14±0.06)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6,11,70, 11.93 ;均P<0.05)。入院后7 d和14 d,缺血后处理组CK-MB[(13.43±2.35)U/L、(4.23±1.38)U/L]、cTnI[(6.33±1.38)μg/L、(0.78±0.14)μg/L]和血清NGF水平[(0.14±0.04)ng/L、(0.12±0.04)ng/L]均低于对照组[CK-MB(15.48±4.96)U/L、(6.47±1.35)U/L;cTnI(7.75±2.47)μg/L、(1.15±0.39)μg/L;NGF(0.22±0.05)ng/L、(0.19±0.05)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11.60,5.02,8.93,12.49,10.93;均P<0.05)。AMI发病6个月后,两组间不同心肌梗死面积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P<0.05)。结论经缺血后处理的AMI患者血清NGF水平呈动态变化,峰值提前,可做为缺血后处理有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缺血后处理可有效减少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神经生长因子 心肌梗死面积 再灌注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患者的Ⅱ期运动康复是整个运动康复过程的核心阶段,对其疾病康复与预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较少突出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变化和重点。本文从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角度进行概况介绍,综述了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运动负荷评估方式、运动方式及作用效果几方面的现状及不足,旨在为完善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肌梗死 运动 康复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心理联络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AM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取常规护理,B组采取心理联络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A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舒适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心理联络护理可以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联络护理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近年来,心脏MR技术在各种缺血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评估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脏MR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模式、扫描序列及影像表现进行基本的介绍,旨在提高影像医师的诊断能力。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索其潜在的代谢标志物。方法横断面研究,入选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30例(心肌梗死组),于体检中心筛选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为对照组,利用UHPLC-QTOF/MS技术检测其血浆中代谢物,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KEGG)数据库中搜索整理所有代谢物的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比两组样本代谢物的总体趋势,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初步筛选差异代谢物。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互信息和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物的重要性,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重要差异代谢物在两组样本中的含量,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患者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2.16±0.36)μg/L含量高于对照组(0.26±0.03)μg/L(t=5.17,P<0.05)。两组样本的总体趋势在PCA得分图和OPLS-DA模型中得到明显区分,样本中有32个差异代谢物符合初步筛选标准。进一步分析得出重要差异代谢物包括儿茶酚和4种氨基酸组成的小肽段,其与分组关系密切,且预测分组准确性的能力强。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儿茶酚在心肌梗死组的浓度为(310.3±40.0)ng/L,对照组为(2 607.0±758.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1)。结论血浆儿茶酚具有成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代谢标志物的潜力,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心肌梗死 代谢组学 儿茶酚胺类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患者的Ⅱ期运动康复是整个运动康复过程的核心阶段,对其疾病康复与预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较少突出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变化和重点。本文从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角度进行概况介绍,综述了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运动负荷评估方式、运动方式及作用效果几方面的现状及不足,旨在为完善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肌梗死 运动 康复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左心室血栓(LVT)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血栓脱落可引发系统性栓塞。目前尚无评估抗凝预防或AMI治疗后LVT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随着直接口服抗凝剂的广泛应用,AMI后LVT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本文旨在对AMI后LVT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华法林 直接口服抗凝剂 左心室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医院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Depression,HADS-D)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入住该院CCU病房的120例初次AMI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筛查出抑郁阳性患者24例,占20.00%;年龄、居住方式、业余爱好、午睡在不同抑郁水平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独居、无业余爱好、无午睡习惯是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956、2.882、3.421、2.800)。结论初次患者中,抑郁阳性患者概率高;年龄≥60岁、独居、无业余爱好、无午睡习惯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医务人员抑郁认知率,在疾病早期进行抑郁筛查并有效干预,可减轻抑郁对疾病的影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某医院区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782例,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基本检查、发病季节、就医延迟、治疗方案(再灌注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溶栓治疗;非再灌注治疗)、住院时间及预后等信息,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灌注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782例AMI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66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2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3.5∶1,男性多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比例逐渐增加。发病人数第一季度最多(222例),第三季度最少(175例)。发病12~24 h内就诊的患者最多(228例)。各年龄组间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EMI和NSTEMI患者的治疗方案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非再灌注治疗与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地区AMI患者有年轻化趋势,且就诊时间长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与该地区生活环境、认识水平有关,因此普及疾病知识、完善AMI急救系统、扩大AMI专业队伍是该地区后续改善AMI再灌注治疗现状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