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有位工农出身的干部,在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过去是不学无术,今后应该元术不学,才能达到不无学术,甚至无不学术的境地。”真是妙语连珠,掷地有声。“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无术不学”则成了双重否定句式,“学”由名词变成动词,指学习,意即所有的知识和本领都应该学习。

  • 标签: 巧用 否定句式 “学” 学术 学习
  • 简介:利用同经译相互参校,是六朝就已开始运用的佛经研究方法。在今天的语言研究中,它对于考释词语、识别新的语法成分、管窥语言的发展和译经语言的复杂性、辨通假等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同经译的对比只是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必然性,一般来说还必须有其他方面的证据。

  • 标签: 汉译佛经 同经异译 比较 语言 价值
  • 简介:本文以“小品般若”汉文译为例,简要论述汉文佛典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重要价值。因为汉文佛典译数量丰富,且具有历时层次,所以不但可以借助佛典译意同文的特点来考订词语,更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译来研究汉语词汇的历时变化。

  • 标签: 汉文异译 汉文佛典 汉语词汇 词义
  • 简介:“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读“闻”先看“题”。在“读题时代”,新闻要在瞬间抓住读者,标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领异标新二月花”,新闻标题只有与众不同地“领”,才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只有不断创新地“标新”,才能永远“领”于读者的“阅读期待”中,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 标签: 新闻标题 “阅读期待” 生活节奏 阅读欲望 读者 “闻”
  • 简介:从取象的角度来看,早期汉字“同象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同象字”是在有限的取象对象中创造更多的汉字符号,体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文章分析了“受”“导”“爰”、“韦”“围”“违”“卫”等“同象字”现象,同时探讨了“同象字”与“同形字”“一字歧读”等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初文 同象异字 同形字
  • 简介:论段玉裁的“古平同入说”李文“古平同入说”是段玉裁古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就其本质而言,是对无入声韵部与有入声韵部(主要指阳声韵与阴声韵)语音关系的一种描述。该学说对段氏十七部次第安排及古韵系统的建立均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

  • 标签: 段玉裁 《六书音均表》 入声韵部 阴阳对转 数韵共一入 合韵
  • 简介:《水经注·淇水》“不毛典”一段话,今人多误解。事实上,无论是从郦道元的治学方法与《水经注》通例来考察,还是从历代学者的理解来看,其本意在于“据目验以申毛”。原文“典”字不误。

  • 标签: 《水经注》 治学方法 学者 郦道元 事实 原文
  • 简介:介词是名词、动词组合结构中的关系虚词,句法中不存在介词、名词组合结构;介词、动词语义相通,句法功能相异;句法结构有其一般规则、规律,又有特例;介词语义特征跟名词语义角色相通而不表现名词语义角色,"于"字是不负担语义信息的介词;语法分析要分清语义、句法两个层面,介词不能带宾语;古代汉语并存着P-N-V、N-P-V两种语序,正确处理P-N-V层次切分。

  • 标签: 介词 动词 语义特征 句法功能 句法结构
  • 简介:汪曾祺尤擅短篇小说写作,并形成'叙事与抒情'的文论主张。这是他的'汪氏文体'的典型特征。汪曾祺的小说,属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一脉,是现代诗化小说的余绪和回响,受晚明小品和归有光的'文气说'影响很深,再加上西方文学的影响,产生了'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这样一种文学体式。汪曾祺在'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当中,强调'贴近人物叙述',强调'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并形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文论与美学主张,是抒情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赓续和扩展。

  • 标签: 叙事与抒情 贴近人物叙述 语言风格 抒情小说 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