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直肠炎症性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表现,多发生在肛管直肠黏膜脱垂的基础上,可见于各年龄段。该病可能是由于肛管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脱垂后造成一过性缺血引起的继发改变,主要发生在直肠远端,且常为多发,大小从数毫米至2 cm,表现为半球形或亚蒂息肉,呈暗红色,伴有纤维、脓性和黏液样分泌物,息肉之间间隔以正常或水肿黏膜。除特殊的帽状结构外,息肉其他的形态类似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本文报道了我们发现的2例直肠炎症性息肉病诊治情况。

  • 标签: 肠息肉 直肠炎症性帽状息肉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直肠息肉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结直肠息肉病人共7例分析特征。结果:相关病人均存在便血现象。结论:结直肠息肉病人病灶位置通常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 标签: 帽状息肉 病理特征 诊断
  • 简介:摘要息肉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大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患者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达到症状缓解和息肉消失,少部分可通过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甲硝唑、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治疗好转。也有报道经内镜切除及外科手术获得好转,但复发率较高。本文报道1例息肉病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初始被误诊为管状腺瘤,经内镜下切除后复发,最后经多学科讨论诊断息肉病,通过根除H. pylori治愈,希望通过本例加强临床医师对息肉病的认识。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腹泻 帽状息肉病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息肉脉络膜病变(PCV)目前被归类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nAMD)的一个亚型,但PCV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与nAMD有显著差异。鉴于PCV在亚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眼底专家推行了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于研究针对PCV的有效和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案,并为PCV患者的诊治提供1级循证医学证据。本文从PCV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未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向引发一些思考。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兰尼单抗 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主题)
  • 简介:摘要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常见于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疾病,眼底镜下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性病变,可合并有浆液性或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下出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是其临床诊断金标准,OCT及OCTA等技术的兴起提供了PCV诊断的新思路,OCT能清晰地分层显示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所在层面,且因其无创性及便捷性为随访带来极大便利,临床也针对PCV的OCT特征制定了诊断标准。PCV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VEGF、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方案,其中以抗VEGF或联合PDT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为规范PCV诊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03-110)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误诊原因,以作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PCV患者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B超改变情况。结果误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5例,误诊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例,误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提高对PCV的全面认识,掌握其眼底、FFA、OCT、B超特征性改变,可降低临床误诊率。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误诊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圣诞到了。写贺卡、挂圣诞树、收糖果……就连夜晚睡着了以后,袜子里也会变出礼物!这样快乐的日子怎能少了圣诞呢?赶紧动手,为自己做一项漂亮的圣诞吧!

  • 标签: “圣诞帽” 手工制作 小学生 美术
  • 简介:从前,有一个人叫布雷格。他非常的穷苦,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头牛。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布雷格对家里的牛特别照顾,一点苦也不让它吃。几年后,牛渐渐地衰老了,还得了病,甚至连呼吸都特别困难,可布雷格一如既往地爱着它。

  • 标签: 初等教育 童话故事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安德拉太太买了一顶新帽子。帽子非常漂亮,四周是满满的鲜花,似乎还散发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帽檐上有一串葡萄,紫里透着红,十分诱人。安德拉太太早就想试试新帽子的“魅力”,可是前几天天气都不热,不知道今天天气如何?

  • 标签: 蝴蝶 帽子 太太 天气
  • 简介:摘要患儿男,18个月,产前MRI及超声提示胎儿小脑及脑干发育不良。产后患儿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脑桥腹侧扁平,局部略凹陷,被盖部明显突入第四脑室,形似“”或“喙”,中脑-脑桥结合部(菱脑峡)前后径变窄,小脑上脚及下脚变薄,双侧小脑中脚体积明显缩小,菱脑峡层面呈“臼齿”样改变。诊断为脑桥被盖“”发育不良。幼儿期该病的影像表现有特征性,产前检查发现后颅窝小脑及脑干发育不良时也应将其作为鉴别诊断。

  • 标签: 胎儿 脑桥 发育不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自伤性腱膜下巨大血肿切开引流术患者的护理。认为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并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 标签: 自伤性帽状腱膜下巨大血肿 帽状腱膜血肿切开引流术 护理
  • 简介:摘要海绵血管瘤是女性生殖道非常罕见的肿瘤,可能引起临床医师在诊断上的混淆,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该文报道了1例子宫内膜海绵血管瘤性息肉,本例通过宫颈内口突入阴道,表现为宫颈息肉并引起阴道出血。本例提示宫颈病变可能并不一定来源于宫颈,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要多加注意,避免混淆和误诊。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树突细胞(DC)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探讨DC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摘除鼻息肉3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息肉组织中S-100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记(CD1a/CD40)及低照度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黏膜中的分布情况,并初步探讨鼻息肉组织中DC与T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鼻息肉组织中S-100阳性细胞及CD1a/CD40双阳性细胞数量较下鼻甲黏膜明显增多,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鼻息肉组织与下鼻甲黏膜中DC的密度分别为(7125±2575)个/cm^2和(589±456)个/cm^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鼻息肉组织中DC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有从外向内递减的趋势,并且DC表面CD40分子为阳性。结论鼻息肉组织中DC浸润显著,DC可通过CD40/CD40L共刺激因子与T细胞产生相互作用,在鼻息肉发病及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DC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会拓宽鼻息肉的研究视野,为鼻息肉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 标签: 树突细胞 鼻息肉 S100蛋白质类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