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新出土的郭店楚简本,对其中的个别句子进行了新诠释.文章认为:"大植若"一句中的"植"字为户植,即门外挂锁的大木柱.,短也.原句意为:大的户植好像很短.可谓发为千古未发之义.文章还认为,"□(质)贞女(如)愉"句中的"愉"字即为本字,愿意为偷薄之乐.另外,文章还对其它三句作出了新的解释.

  • 标签: 楚简本 《老子》 “大植若屈” 释义 “植”
  • 简介:万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先生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先生的《周易》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的典范;(2)他的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由疑古到释古的努力。所以,他是当代学风的吸收者、创始者;(3)他开启了新的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只是起步,而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 标签: 屈万里 《周易》 甲骨学 民俗学 新史学 目录学
  • 简介:太平天国和同新政吴春梅太平天国和同新政是影响晚清政局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是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的农民起义,同新政则发初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硝烟之中,是统治者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整。两者的性质和目的迥异,似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其实不然,...

  • 标签: 镇压太平天国 同光新政 清政府 李鸿章 军事工业 农民起义
  • 简介:张显的太极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解释“无极而太极”时,首先提出了太极之妙、无极之妙以及无极太极之妙的独到见解,对太极所含之天地万物的存有根据和超越的性质解释得很真切,透过太极与仪、象、卦具有相贯相包的性质,他更为明晰地解释了“太极即理”、理气经纬论和太极的本体性;再者张显提出了“太极者道德之头颅”的观点,认为太极不仅是万事万物之存有论的根底或枢纽,而且也为道德视域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张显对太极的诠释,虽然根源于周敦颐及朱熹,但也未止步于传统性理学,而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概念,建构了一套有创见的哲学系统。

  • 标签: 张显光 太极 相贯相包 无极太极之妙 道德之头颅 道德氧世
  • 简介:与牟宗三的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的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两个问题。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人对先秦儒学中的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两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的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罗光 牟宗三 先秦儒学观 “生命哲学” “道德的形上学”
  • 简介: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地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北宋易学史上,司马、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的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的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的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一”的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一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的支撑。

  • 标签: 王安石 司马光 扬雄 易学 以《玄》准《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