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足月小于儿的病因、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8月新生儿科收治204例足月小于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足月小于儿并发症以低体温、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喂养困难多见。结论足月小于儿的并发症多、危害大,因此应从育龄妇女及妊娠期着手积极控制足月小于儿的发生。

  • 标签: 足月小于胎龄儿 病因 并发症 防治
  • 简介:摘要小于儿指出生体重低于同同性别出生体重第10百分位的新生儿,是生长发育迟缓、神经心理发育障碍的高危群体,也是各种代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成人疾病胎儿起源学说认为,在生命早期(胎儿期、婴儿期)个体对环境、疾病、营养等高度敏感,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降低成年期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本文就小于儿代谢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小于胎龄 代谢 胰岛素抗药性 生长和发育
  • 简介:摘要小于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作为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在围生期患儿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存活者往往遗留许多健康问题和后遗症。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体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提高免疫力,但过快生长又与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相关。如何权衡利弊,实现最适追赶生长,是目前SGA营养支持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该文就SGA生长发育特征、营养需求、喂养策略及生长速度进行综述,旨在为小于儿喂养指南的进一步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 标签: 小于胎龄儿 营养 喂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月小于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足月SGA为SGA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同的足月适于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为AGA组,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及母亲妊娠期情况,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SGA组和AGA组各纳入733例,两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OR=4.930,95%CI 2.616~9.288)、子痫前期(OR=7.648,95%CI 4.060~14.404)、妊娠期贫血(OR=1.868,95%CI 1.440~2.423)、首次分娩(OR=2.070,95%CI 1.658~2.586)、孕前体质指数偏低(OR=1.480,95%CI 1.111~1.973)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OR=0.483,95%CI 0.235~0.990)是足月SG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合并贫血、首次分娩、孕前体质指数偏低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婴儿,小于胎龄 危险因素 足月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睡眠时点与小于儿(small for gestation age,SGA)的关系,并分析糖脂代谢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产检的6 821例孕中期孕妇,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特征、饮食和生活行为等指标。通过孕妇自评获得其近1个月就寝时点、晨起时点、睡眠时长等睡眠信息,并于孕晚期再次调查,分娩时收集母婴妊娠结局,最终获得5 488对母婴健康资料。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索睡眠时点与SGA风险的非线性关系,采用基于Bootstrap法的中介模型探索糖脂代谢在睡眠时点与SGA关联中的作用。结果SGA发生率为8.4%(459/5 4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21∶00前就寝相比,23∶00后就寝孕妇的SGA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54,95%CI:1.01~2.34);与8∶00前晨起相比,8∶00后晨起孕妇的SGA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31,95%CI:1.05~1.62)。睡眠时长与SGA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结果显示,睡眠中点从凌晨02∶45开始,SGA风险逐渐增加(P<0.05)。进一步的中介模型结果显示,孕中期睡眠中点迟(即晚睡晚起的睡眠模式)对SGA的负性影响可能部分通过糖脂代谢通路实现(均P<0.05)。结论孕中期可能是影响SGA的关键期,睡眠中点迟可能是SGA风险增加的潜在危险因素,且可能通过改变糖脂代谢水平,进而影响SGA的发生。

  • 标签: 睡眠 妊娠 糖脂代谢 小于胎龄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9月婴儿屈光状态及其婴儿期的影响因素,为屈光异常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监测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根据上海市闵行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至2019年积累的屈光筛查记录,纳入16 746名9月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保体检记录和问卷调查资料采集9月前的影响因素,对屈光状态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婴儿期因素与各类可能屈光异常的关联。结果:9月婴儿球镜度P5~P95为+0.50~+3.00 D,柱镜度P5为-2.50 D。屈光可能偏近视、屈光可能偏远视、可能散光及可能屈光参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3.46%、11.13%、25.58%和8.29%。在控制性别和遗传因素后,冬季出生、经常看电子产品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近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35、1.55);夏季及秋季出生、早产、9月体格百分位数≥P80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远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67、1.62、1.80、1.22);夏季出生、9月体格百分位数≥P80、9月采用人工喂养与较高的可能散光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92、1.42、1.19)。每日户外活动时长>0.5 h与较低的各类可能屈光异常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0.71~0.80)。结论:9月婴儿各种可能屈光问题的检出率为8%~25%,散光比较突出。具有早产、父母屈光异常、较大体格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应作为屈光筛查和随访的重点。

  • 标签: 婴儿 屈光 儿童保健服务
  • 简介:摘要小于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多提示存在胎儿生长受限。追赶生长是纠正生长不利因素后儿童生长发育的补偿机制,因此在大部分SGA中可以观察到追赶生长现象。大量研究认为追赶生长与生命早期发生胰岛素抵抗高度相关,但目前关于追赶生长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确切机制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也缺乏针对追赶生长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措施。本文归纳近年来关于追赶生长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从骨骼肌产热抑制与脂肪追赶生长、应激与炎症反应和DNA甲基化等方面综述追赶生长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婴儿,小于胎龄 儿童发育 胰岛素抗药性
  • 简介:目的评估正常血压孕妇动脉僵硬度与分娩小于儿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脉搏波分析评估150例正常血压孕妇孕期动脉僵硬度和分娩胎儿体重,并根据胎儿体重分为小于儿组(SGA组)和正常儿组(对照组)。分析孕妇动脉僵硬度[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增强指数(AIx)和心率75min/分的增强指数(AIx-75)]与小于儿的关系。结果45例孕妇妊娠26~33周分娩小于儿,105例孕妇分娩正常生长胎儿。SGA组AIx、AIx-75和CSP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肱动脉脉压间无统计学差异。出生体重与CSP(r=0.25,P〈0.01)、AIx(r=-0.22,P〈0.01)、AIx-75(r=-0.38,P〈0.01)显著相关,但是与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肱动脉脉压无相关性。结论动脉僵硬度的增加与血压正常的孕妇分娩小于儿有关,而且胎儿生长与母体血管内皮功能也有一定关系。脉搏波分析适用于评估母体动脉僵硬度,与宫内胎儿生长的相关性较传统肱动脉血压的相关性高。

  • 标签: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分析 小于胎龄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32周早产儿的肠内喂养情况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及肠内喂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方法对2018年1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将其分为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喂养耐受组76例,男45例(59.2%,45/76例),(29.43±1.42)周;喂养不耐受组79例,男48例(60.8%,48/79例),(29.16±1.60)周。了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比较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肠内喂养、生长发育和主要诊疗情况。结果1.<32周的早产儿,均使用早产儿住院期间配方奶开奶,出生48 h内开奶的占92.9%(144/155例),出生24 h内开奶的占76.1%(118/155例),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开奶量分别为(12.24±4.37)mL/(kg·d)和(11.23±4.88) mL/(k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05)。2.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出生第1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69±4.30) mL/(kg·d) 和(4.29±4.02) mL/(kg·d);出生第2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43±0.45) mL/(kg·d)和(4.26±2.75) mL/(kg·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3、t′=13.294,均P<0.05)。3.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20.55±9.66) d和(34.88±15.0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9,P<0.05)。4.喂养耐受组较喂养不耐受组住院时间短、体质量增长多、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下降。5.<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0.9 %(79/155例),粪排出延迟、输血、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患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可能与喂养不耐受相关。结论<32周的早产儿肠内喂养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偏高,医务人员喂养方案有待改进。

  • 标签: 婴儿,早产 肠内喂养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小于儿(SGA)和早产适于儿(AGA)纠正6月和12月时体格生长和神经发育差异,促进早产SGA出院后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且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门诊规律随访满1年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定期进行身高、体重和头围测量及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并根据和出生体重分为SGA组和AGA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纠正6月和12月时体格生长和神经发育情况。结果纳入随访研究的早产儿共144例,SGA组63例,AGA组81例。两组早产儿体格生长比较:SGA组纠正6月和12月时身高、体重及头围均落后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早产儿神经发育比较:在纠正6月时,SGA组适应性、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和发育商均落后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精细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纠正12月时两组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和发育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产SGA体格生长明显落后于早产AGA,且在纠正12月时仍无法实现有效追赶,但神经发育追赶效果明显,可在纠正12月时达到早产AGA同等发育水平,临床应重视早产SGA出院后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

  • 标签: 早产儿 小于胎龄儿 体格生长 神经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于儿与胎盘病理学异常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取于我院收治的82例小于儿母亲胎盘为试验组,正常儿母亲胎盘8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胎盘情况和胎盘组织学观察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胎盘情况(如胎盘质量、胎盘体积、脐带附着异常、脐带螺旋增多)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胎盘组织学观察(如合体结节增多、无血管绒毛、绒毛梗死和慢性绒毛炎)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病理学异常是小于儿出现的原因之一,也能为小于儿的病因分析提供辅助依据。

  • 标签: 小于胎龄 胎盘病理学 异常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早产小于儿的发病情况。方法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早产小于儿的发病趋势和地域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了2014至2019年广东省出生的474 459例早产单活,其中早产小于儿36 622例,总体发病率为7.72%。2014至2019年每年早产小于儿的发病率分别为8.00%(6 209/77 636)、8.03%(5 854/72 933)、7.28%(6 395/87 815)、7.81%(6 308/80 817)、7.59%(6 055/79 757)、7.68%(5 801/75 501),珠三角地区的发病率最低,为7.42%(21 564/290 651),粤东地区发病率最高,为8.85%(4 967/56 117)。结论广东省早产小于儿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但广东省内各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地域、二政策可能是影响早产小于儿发生的因素。

  • 标签: 早产小于胎龄儿 发病率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于32周早产儿解脲脲原体(UU)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合并肺炎的出生<32周早产儿105例,男63例,女42例。住院期间首次诊断肺炎后即留取气道分泌物进行UU核酸检测,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围产因素、合并疾病、抗菌素治疗、临床结局等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5例早产儿肺炎中,确诊UU肺炎37例(35.2%),UU检测阴性的肺炎68例(64.8%)。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患儿 [28(27,30)周 vs 29(28,30)周,Z=-0.98, P>0.05] 及出生体重[(1 282.03±292.49)g vs (1 196.62±322.89)g,t=1.34,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母亲单率(86.5% vs 50%,χ2=12.15)、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0.8% vs 1.55%,χ2=4.61)、胎膜早破>12 h比例(32.4% vs 11.8%,χ2=5.37)及阴道分娩率(59.5% vs 35.3%,χ2=4.75)均较高(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是UU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94, 95%CI: 1.113~6.525)。UU阳性组比UU阴性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2.85(9.32,17.22)×109个/L vs 9.06(7.06,13.37)×109个/L,Z=-3.01,P<0.05];用氧时间延长[(46.8±19.8)d vs (37.8±2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5);UU阳性组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29.7% vs 57.4%,χ2=6.265)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54.1% vs 75.0%,χ2=4.801)低于UU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细菌培养阴性率(62.2% vs 50.0%, χ2=8.826)以及三代头孢的使用率(48.6% vs 47.1%,χ2=1.3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阿奇霉素治疗气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转阴时间为(9.00±3.14)d;两组间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3.0% vs 69.1%,χ2=0.036)、早产儿视网膜病(10.8% vs 26.5%,χ2=2.66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7% vs 1.5%,χ2=0.195)、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69.4% vs 72.1%,χ2=0.003)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8.1% vs 8.8%,χ2=0.01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 h、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经阴道分娩出生的小于32周的早产儿,UU感染风险增加。小于32周早产儿UU肺炎,可表现为用氧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经过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后,能够有效清除UU,改善预后。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早产儿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陕西省育龄妇女围孕期钙补充与单新生儿小于儿(SGA)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陕西省30个区(县)曾经怀孕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信息。以单新生儿是否为SGA为因变量,分别以育龄妇女围孕期和不同孕期是否进行钙补充为自变量,调整协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育龄妇女28 357名,年龄(28.08±4.74)岁;农村居民占79.28%;围孕期钙补充率达60.90%。单新生儿中,女婴12 810名(45.17%),体重为(3.27±0.16)kg,(277.44±8.80)d;SGA发生率为11.35%,其中母亲围孕期进行钙补充SGA发生率为10.48%,母亲围孕期未进行钙补充SGA发生率为12.70%。母亲是否为高龄产妇、母亲户籍、母亲职业、母亲产次、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其围孕期是否进行钙补充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在调整上述协变量后,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围孕期进行钙补充,其单子女发生SGA风险减少16%(OR=0.84,95%CI:0.77~0.92)。进一步对围孕期的不同时期分析显示,孕中期和孕晚期进行钙补充对新生儿SGA发生风险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孕期钙补充与SGA结局关联的亚组分析显示,非高龄产妇、母亲文化程度较低且家庭经济状况为中等,其围孕期进行钙补充与其单新生儿是否为SG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妇女围孕期进行钙补充与陕西省单新生SGA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 标签: 钙补充 小于胎龄儿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足月小于(SGA)新生儿和与之配对的足月适于儿(AGA)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的差异,探讨足月SGA血代谢谱的变化,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出生的79例足月SGA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本院出生的按、性别匹配的79例健康足月AGA为对照,出生后第3天采集干血滤纸片样品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应用正交偏最小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2组间的差异和生物标志物。结果足月SGA组出生体质量(2.5±0.2) kg,足月AGA组出生体质量(3.2±0.3) kg。通过OPLS-DA模型分析发现12种权重较大的血代谢物质及2组血代谢物比值分别为:丙酰基肉碱(0.34±0.13比0.42±0.15)、酪氨酸[0.24(0.18,0.27)比0.28(0.22,0.37)]、游离肉碱(0.43±0.14比0.37±0.12)、缬氨酸[0.39(0.35,0.45)比0.44(0.36,0.53)]、辛酰基肉碱(0.33±0.13比0.29±0.09)、肉豆蔻二烯酰基肉碱(0.35±0.12比0.31±0.10)、丁酰基肉碱(0.37±0.13比0.41±0.14)、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0.35(0.25,0.43)比0.35(0.26,0.45)]、葵酰基肉碱(0.26±0.13比0.23±0.08)、异戊烯酰基肉碱[0.33(0.26,0.34)比0.33(0.30,0.35)]、亮氨酸[0.38(0.30,0.47)比0.40(0.33,0.48)]、甲硫氨酸(0.42±0.14比0.46±0.15),其中丙酰基肉碱(t=3.920)、酪氨酸(Z=3.536)和缬氨酸(Z=2.838)在足月SGA组明显降低,而游离肉碱(t=-2.863)、辛酰基肉碱(t=-2.266)和肉豆蔻二烯酰基肉碱(t=-2.194)明显升高,与足月AG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足月SGA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液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水平与足月AGA存在差异。足月SGA新生儿营养支持中需适量补充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其出生后早期通过动员中长链脂肪酸来满足机体能量代谢。

  • 标签: 氨基酸 酰基肉碱 代谢谱 小于胎龄儿 足月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足月小样儿与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足月小于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两者间围产高危因素及危险因素分析对比。方法收集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7周的小于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观察组(出生体质量<2 500 g)169例,对照组(出生体质量≥2 500 g)48例,收集孕妇及患儿围生期相关资料,分析纳入的患儿母亲孕期高危因素,比较两组患儿生后常见疾病发生率及感染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母亲发生并发症最多的前4种疾病依次是糖尿病(33.14%,56/169)、高血压(13.02%,22/169)、多胎妊娠(10.65%,18/169)、GBS感染(6.51%,11/1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分娩因素有慢性宫内窘迫(6例)、胎盘异常(6例)、胎膜早破(11例)、宫产(69例),与对照组(分别为7例、6例、8例、11例)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25±0.16)kg、Apgar评分(9.34±0.64)分、身长(46.78±1.79)cm、头围(32.03±1.21)cm、住院天数(5.03±2.50)d,与对照组新生儿[分别为(2.61±0.12)kg、(9.05±0.88)分、(48.35±0.79)cm、(32.72±0.67)cm、(3.76±1.35)d]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体质量>2 500 g的足月小于儿相比,足月小样儿的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对孕产妇加强产前健康教育,按时定期产检,尽早发现孕期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足月小样儿出生率,从而提升新生儿出生质量。

  • 标签: 足月小样儿 足月小于胎龄儿 围产高危因素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小于儿(SGA)矮小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SGA矮小症患儿37例,并根据使用剂量分为2组:小剂量(每日0.1~0.15IU/kg)rhGH治疗组和大剂量rhGH治疗组(每日0.16~0.2IU/kg),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3、6、9、12及24个月时身高标准差的增长值(ΔHtSDS)、生长速率(HV)、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及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大、小剂量rhGH治疗后ΔHtSDS及HV均有提高,但大剂量组治疗后9、12及24个月时ΔHtSDS及HV均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和小剂量的rhGH治疗均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提高,且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与HtSDS呈正相关。大小剂量组各有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空腹血糖轻微升高(均为6.1mmol/L);两组甲状腺功能均无异常。结论rhGH治疗SGA矮小症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其中大剂量较小剂量治疗更具优势。

  • 标签: 重组人生长激素 生长速率 治疗剂量 小于胎龄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小于儿、适于儿出生后血清维生素B12(VB1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差异并对足月儿进行行为神经评定,探讨VB12、Hcy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小于儿脑发育水平。方法根据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小于儿组(早产小于儿亚组、足月小于儿亚组)、适于儿组(早产适于儿亚组、足月适于儿亚组),检测其血清中VB12、Hcy水平,分析出生时血清VB12、Hcy水平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比较小于儿、适于儿组出生时血清VB12、Hcy的水平差异。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定法(NBNA)对生后2~3 d的足月小于儿亚组、足月适于儿亚组进行行为神经测定并比较2组差别。结果出生时血清VB12水平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0.564,P<0.05);血清Hcy水平与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r=-0.569,P<0.05)。早产适于儿亚组出生时血清VB12水平高于、Hcy水平低于早产小于儿亚组[VB12:(262.07±62.25) pg/ml vs (228.21±67.27) pg/ml];Hcy:(8.47±3.81) μmol/L vs (17.53±10.56)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足月适于儿亚组出生时血清VB12水平高于、Hcy水平低于足月小于儿亚组[VB12:(431.03±113.82) pg/ml vs (254.80±72.35) pg/ml];Hcy:( 4.61±2.88) μmol/L vs (13.60±9.29)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足月适于儿亚组相比,足月小于儿亚组NBNA总分、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出生时血清VB12水平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血清Hcy水平与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小于儿出生时血清VB12水平较适于儿低,Hcy水平较适于儿高,提示VB12可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足月小于儿早期NBNA评分较足月适于儿明显减低,说明小于儿出生时行为神经能力已受到影响。

  • 标签: 小于胎龄儿 维生素B12 同型半胱氨酸 行为神经评定 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