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大肠癌肝转移移植瘤模型。方法:利用慢病毒将荧光素酶表达载体转染至人肠癌L〇V〇细胞株,经嘌呤嘧啶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进行裸鼠脾脏注射,采用脾脏注射切脾法和保脾法两种方法制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比较小鼠肝转移情况,并对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布特点。结果:建立了肠癌细胞株的荧光素酶基因稳定表达的亚克隆,两组经脾注射方法肝转移率均为65%以上,具有可操作性,切脾组具备更多的肝脏转移数及更高的肝脏成瘤率。结论:成功构建了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肠癌肝转移移植瘤模型,确定了脾脏注射切脾法制造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是较好的造模方法。

  • 标签: 荧光素酶 肠癌肝转移 移植瘤 活体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03例食管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治疗前行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检查,测量肿瘤平均、最低ADC值和最高ADC值;并于治疗前和治疗中第2、4、6周及第8周行MR检查,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进行疗效分组,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治疗前ADC值预测疗效的诊断效能。结果:103例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症状于2周后逐渐缓解,治疗8周后得到明显改善,癌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DWI图显示在治疗8周后患者的瘤体在逐渐缩小,病灶信号逐渐降低,与同步放化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病灶厚度、病灶长径、化疗后平均ADC、最低ADC、最高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显示以肿瘤治疗前平均ADC值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80.0%、69.7%、2.64、0.29;最低ADC值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75.7%、78.8%、3.57、0.31;最高ADC值ROC曲线下面积0.759,临界点取2.20×10^-3mm^2/s,其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3%、48.5%、1.83、0.1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能够较好的预测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有望为食管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DWI ADC ROC 食管癌 同步放化疗
  • 简介:目的:研究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非哺乳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5例乳腺病灶患者,按照术后病理或超声引导穿刺结果分为乳腺癌组(41例)与乳腺炎组(64例),两组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病灶影像学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共检出良性病灶68个,恶性病灶79个。良性病灶检出率最高为慢性乳腺炎(45.59%),恶性病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浸润性导管癌(75.95%)。良性病灶多数未见微小钙化,钙化病灶内部呈小条状或斑点状回声,多数病灶后方回声未见明显衰减。恶性病灶呈微小钙化,钙化病灶内呈簇状或散在点状强回声,病灶后方回声明显衰减,良、恶性病灶微小钙化及后方回声衰减情况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病灶内部Ⅱ~Ⅲ级血流比例(82.28%)多于良性病灶(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血流呈不规则穿入型血流信号,良性病灶周围血流信号程度不等。良性病灶弹性成像4~5分为20.59%,恶性病灶为9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RI≥0.70为26.47%,恶性病灶RI≥0.70为7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恶性病灶诊断率(67.09%)低于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8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上较单纯超声更具优势。

  • 标签: 超声 弹性成像 非哺乳期 乳腺癌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肘关节骨折术后采用不同康复模式的治疗效果,提出适宜的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模式。方法在9家医院因肘关节骨折129例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现行骨科康复模式,观察组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进行术后康复。分别在术后5天、12周、2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aguescale,VAS)、关节活动度评定,术后12周、24周进行HSS(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功能评定。结果VAS评分观察组:术后5天(3.94±2.12)分,术后12周(1.04±1.46)分,术后24周(0.38±0.76)分;对照组:术后5天(3.12±1.54)分,术后12周(1.12±1.28)分,术后24周(0.75±1.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屈曲和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屈曲术后5天(72.07±28.08)°,术后12周(107.55±24.11)°,术后24周(120.40±22.56)°;伸直术后5天(18.97±18.68)°,术后12周(15.59±17.51)°,术后24周(10.51±14.66)°;对照组(屈曲术后5天(68.24±28.29)°,术后12周(107.50±20.64)°,术后24周(117.82±18.66)°;伸直术后5天(17.54±25.34)°,术后12周(18.24±22.43)°,术后24周(14.27±23.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旋前和旋后术后5天及术后12周时观察组:旋前术后5天(51.50±30.95)°,术后12周(77.76±13.23)°;旋后术后5天(47.00±30.92)°,术后12周(77.14±15.67)°;对照组:旋前术后5天(42.22±29.67)°,术后12周(74.55±18.52)°;旋后术后5天(41.50±30.31)°,术后12周(71.98±2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时观察组旋前(83.06±7.41)°,旋后(82.77±7.65)°,显著优于对照组旋前(78.30±14.59)°,旋后(73.56±22.67)°(P=0.035,P=0.005)。HSS评分术后12周观察组(77.00±15.06)分,对照组(68.14±19.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HSS评分观察组�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 康复 多中心研究 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干涉性开放单臂中心试验设计评价海兰G-F20(欣维可)注射治疗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合格受试者237例,接受连续3次隔周关节腔内注射2ml海兰G-F20。在给药后第8周、第12周、第26周,对受试者进行膝关节检查并对WesternOntarioandMcMasterUniversities(WOMAC),患者对目标膝关节的整体评价(patientglobalassessment,PTGA)、研究者对患者疾病的整体评价(clinicalobserverglobalassessment,COGA)问卷调查进行评估。结果注射海兰G-F20后,232例受试者在第8周、12周、第26周时目标膝关节行走痛评分均值较基线期都显著降低。其中给药后第26周时,主要观察指标目标膝关节行走痛(WOMACA1)评分均值较基线期显著降低33.0±17.71(x-±s),(P〈0.0001)。与基线期比较,降低幅度达59%。此外,第26周时受试者目标膝关节的疼痛程度(WOMACA)、僵硬程度(WOMACB)和关节功能(WOMACC)评分均值较基线期显著降低121.5±77.2、36.6±39.8、358.4±270.5(P〈0.0001)。受试者PTGA和COGA在第8周、第12周和第26周时的分布相对于其在基线期时的分布变化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受试者自评或研究者评价受试者的总体状况随试验进行不断改善。共66例(27.8%)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AE),其中9例(3.8%)受试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AE。整个试验期间,无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无死亡病例。结论使用海兰G-F20,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功能都得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其中关节行走痛的改善程度具有临床意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海兰G-F20治疗的临床副作用少,严重程度低,患者耐受性好。

  • 标签: 骨关节炎 透明质酸 黏弹性补充疗法 膝关节 海兰G-F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