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根据大系统优化理论构建中国—东盟物流协调系统,将有效解决当前自由贸易区各国物流合作中存在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管理体系与相关法律不健全、物流合作机制作用受限等问题.这是一项艰巨工作,亟需各国政府、物流行业和企业真诚合作,共建跨国物流“协调器”,并根据“标准化”内涵将大系统有效“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同时要借助日益发达信息化技术,协调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跨国物流子系统之间关系.

  • 标签: 自由贸易区 物流系统 协调 分解
  • 简介:作为一个海洋强国,美国积极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这是其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体系意图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国开始,美国就努力影响海洋秩序制度化,伴随着国家力量不断发展和国际局势持续演进,美国角色逐渐发展为引领海洋秩序制度化,与此同时,出于维护本国利益考虑,美国又游离于全球海洋秩序法理安排之外。这一行为事实上存在着内在矛盾,也给全球海洋秩序穗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要采取以下路後来持续推进其充满矛盾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理念:一是通过国内立法对国际规则产生示范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并试图主导国际海洋法会议;三是以海上力量为基础构建对己有利海洋体系;四是实施“航行自由”极化应对海洋挑战;五是介入东亚海洋争端,对地区强国崛起施加国际法理压力。系统性梳理美国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历史行为,有助于为中国参与构建更加合理、规范海洋秩序提供经验和教训。

  • 标签: 海洋秩序 海洋法 美国历史
  • 简介:威望作为国际政治重要资源,包含平等诉求、荣誉渴望与位势追求等三个递增层级,是国家目标的精神维度。威望追求是体系内行为体常见现象,大国太空战略及博弈体现较为显著。近年来,印度太空事业发展迅速,其中就有着深刻威望动机刺激。具体来说,印度大力推进太空开发及积极参与太空国际治理,以展示自己在体系中独立自主地位与参与世界事务平等权利,并显扬本国在高科技领域成就以增强国家荣誉与名望,最终极目标是促成大国地位形塑与大国身份被承认。可以说,威望是理解印度太空事业发展深层视角,是洞悉印度国家大战略独特路径。

  • 标签: 印度 太空事业 威望 平等 荣誉 位势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海权深刻内涵。中国海权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主流思维。

  • 标签: 海权 霸权 中国海权 威慑力
  • 简介:印度大型集会活动频繁,踩踏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对其重点研究。以2004--2015年间发生踩踏事故为例,借助Nvivo10软件,结合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编码、归纳和整理,最终提取印度踩踏事故诱发因素4大核心因素,即人群因素、设施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此外,以踩踏事故发生过程为主线,结合事故诱发因素,分析事故在不同阶段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最终提出踩踏事故成因机理。

  • 标签: 踩踏事故 成因机理 扎根理论 印度 质性分析
  • 简介:受到中东变局波及中东国家,尽管结构背景大同小异,但各国爆发社会运动带来国内影响却截然不同,如突尼斯和埃及发生了较为平和变革,而利比亚、叙利亚却爆发了内战。社会运动在不同国家之所以产生不同结果,原因在于抗议者能否形成跨阶层动员以及军队立场选择。抗议者形成跨阶层动员,是社会运动得以持续并实现规模扩大前提;在大规模社会运动面前,军队内部是否发生分裂,则决定该国是否爆发内战。就此而言,社会运动演变为内战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形成跨阶层动员,一个是部分军队支持抗议活动或在抗议活动中保持中立。这一分析模式有助于研究者对社会运动是否会演变为内战进行预测。

  • 标签: 中东变局 社会运动 内战 跨阶层动员 军队立场
  • 简介: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长期盟友,美国对2011年以来埃及变局应对值得关注。为了对美国应对埃及变局政策措施、效果及导致相应效果原因做出逻辑连贯解释,可以从社会科学研究中架构视角进行考察。基于这种考察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建构了一种"改革"框架,以此来理解和应对埃及变局。然而,在影响框架产生框架共鸣六个因素——框架持续性、经验可信性、架构者可信性、描述精确性、框架集中性、经验可通约性——中,"改革"框架除了持续性以外,在其他五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美国"改革"框架无法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共鸣。尽管美国在埃及变局中采取应对措施对埃美关系影响并非决定性,但由此造成埃及民众对美国不信任,已给埃美关系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 标签: 美埃关系 埃及变局 架构视角 改革框架 框架共鸣
  • 简介:本文详细地描述了战后菲律宾农业技术变革及相应制度建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动态作用过程。本研究发现,菲律宾在20世纪60、70年代所取得农业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研发支持。然而,从长期看,菲律宾政府支持农业技术研发政治意愿并不高,导致相应制度建设扭曲,从而造成了长期农业发展不乐观。

  • 标签: 菲律宾 农业发展 技术变革 制度建设
  • 简介:一些国家在由非民主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暴力与冲突。由于人安全得不到保障,新政府信誉与合法性因此受到质疑,从而损害了民主转型前景。阿富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特别是2009年总统大选表明,恶劣安全状况已经影响到民主运作和信誉,这体现了一个困扰许多处于转型过程中国家困境:没有人安全,就没有可靠民主;转型中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一种失序、动荡过渡期中反复纠缠,民众不安全与无效政府成为一对相互催生恶瘤。西方武力干预容易推翻一个旧政权却很难塑造一个强有力新政权,其造成权力真空加剧了人安全与民主转型之间紧张。民主价值不容否定,但民主应该在一个稳定安全基础上去构建,无视人安全去追求民主,可能反过来有损于真正民主进程。人安全视角表明:安全在价值序位上是高于民主,也是民主生成前提性条件;有一个能够保证人安全有效政府,是国家顺利实现民主转型关键。

  • 标签: 安全 民主转型 人的安全 阿富汗战争
  • 简介:一、价值链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概念。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各种相互分离活动集合”。任何企业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创造价值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服务之间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波特认为企业价值链并不是孤立存在,它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价值链系统中。

  • 标签: 价值链理论 信息服务产业 赢利模式 ICT 企业价值链 汽车
  • 简介:边境地区作为国家领土比较特殊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权至高无上性和国家领土不容侵犯。过去,位于国家交界处边境地区敏感脆弱,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生存”重任,传统边境始终发挥其屏蔽功能,传统边境安全随之体现出“防范危险”和“共存安全”主要特性。如今,由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开放政策,相应地引发了实体边界弱化和“软边界”扩散等边境地区新变化,同时,边境屏蔽效应相对减弱,中介效应凸显,使边境地区呈现安全与发展并举甚至以发展为主导安全态势,边境安全特征发生重大转变。边境地区安全问题复杂化、安全渗透性和联动性增强、安全中注入发展因素以及安全社会化建构等特征与“共生”理论中多元性、内生性、交互性、共生性等特征相似,而且有相适应研究议题,使边境安全问题可以从共生视角进行探讨。边境安全变化使边境在实现“共存安全”同时强调“共生安全与发展”,在关注当下安全同时也注重安全未来。文章以边境安全特殊性为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共生安全”新理念,并在“共存安全”和“共生安全”特性比较中,探索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未来走向。

  • 标签: 安全 边境安全 共存安全 共生安全 国际安全理论
  • 简介:澜沧江-湄公河是从中国出境后流经国家最多,对周边关系影响最大河流,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是其流域两大优势资源,但对前者开发和后者保护长期未能协调兼顾,水能开发不断酿成生态环境恶化。本文试图从生态资源保护视角探讨湄公河流域能源开发问题,提出挽救湄公河生态资源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发展大中型水电和在河流主干道上修建拦河大坝传统做法,把水能资源利用纳入发展小水电轨道,同时,大力开发该流域极为丰富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资源,运行多种新能源并行开发机制。

  • 标签: 湄公河流域 能源资源 生态资源保护
  • 简介:海洋自由是现代海洋秩序原则之一,其内涵包括和平时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赋予各国在不同海域不同程度权利;以及战争时期,在规范海上封锁基础上,中立国船只自由航行和贸易权利。从海洋政治历史演进来看,先后有四个部分进入海洋自由完善进程之中:提出海洋自由原则、界定海洋自由权利边界、否定私掠与海盗以及完善战时海洋自由。和平时期海洋自由常常被一些国家曲解和利用,战时海洋自由在二战之后被迫中断。从历史来看,权力斗争伴随海洋自由制度完善整个过程,海洋大国则发挥了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当权力斗争没有导致权力转移时,海洋大国会促使海洋霸主修正既有制度,或否定海军大国不合理行为来完善海洋自由制度。当权力斗争导致权力发生转移时,霸权在海洋大国间转移推动海洋自由制度合理部分不断被引入、继承、积累和固化。

  • 标签: 海洋自由 内涵 海洋大国 权力斗争
  • 简介:近年来,北极事务已成为全球治理新兴议题,中国对北极事务参与也日渐深入。根据参与环境变化和参与范围拓展,本文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历史进程划分为蛰伏期、准备期、初步参与期和全面参与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国北极政策实践都受到了一定时空条件影响,具体可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参与需求、参与渠道等外部因素进行考察。这四个因素可按照程度大小形成不同情境组合,构成一个理解中国北极政策实践分析框架。该框架也有助于分析中国对其他国际事务参与,可视为认识和研究中国与世界关系一次尝试。

  • 标签: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 历史进程 影响因素 策略选择 分析框架
  • 简介:受限于薄弱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通过加强美菲同盟策略试图取得优势。美国则借中菲南海争端,通过巩固与菲律宾同盟关系维护自身在西太平洋存在。但是由于两国在南海问题中立场与利益不同,以及中美、中菲关系结构性差异,美国无法完全按照菲律宾利益行事。除了有限地帮助菲律宾提升防御能力,美国对菲律宾支持是宣传性,即制造出美国十分重视盟友利益、菲律宾在与中国南海争端中有美国帮衬表象,其目的是迷惑中国对局势判断并且限制中国政策选项。所以在外交术分类中,加强美菲同盟策略既是军事性也是宣传性外交术。加强美菲同盟策略没有改变南海问题现状,中美关系或中菲关系整体发展也没有因此受到阻碍。通过权力运用观下一国获得对他国权力条件考察加强美菲同盟这一策略,可得出菲律宾未能通过该策略在南海问题中获得对中国优势。但是这一策略充分体现了在国际政治中菲律宾积极超越自身不足主动性。

  • 标签: 美菲同盟 菲律宾 南海问题
  • 简介:面对充满不确定性世界,个体通常通过一种被称为归因心理机制从不完全信息中解释他人做出某种行为原因。类似但更为特殊心理机制也会发生在当一个国家决策者需要理解另一个国家行为以采取某种应对之策时候。当外交决策者们在试图解释他国行为时,他们会将哪些变量纳入他们考虑范畴?他们对他国行为进行归因方式是否会因情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确实有所变化,那么他们在归因时将会存在哪些倾向和偏见?外交决策者通常从能力、决心、利益、意图和该国所处战略环境五个维度来认知另一个国家行为原因。而恐惧和族群中心主义均会作用于这五个维度,并且在不同情境下,两者在各维度作用方式有所差异。为了验证唐世平提出行为归因理论,作者采用了一种特殊内容分析技术——逐字解释文本分析——对1945-1947年间美国外交档案进行了分析和编码,试图利用二战结束至冷战开始这段时间内美国主要决策者对苏联行为所进行数以百计归因,并对上述归因理论进行经验上探索。验证结果表明,描述性证据分析部分支持了这一新归因理论,但也挑战了这一理论中关于能力、决心和环境维度部分推断。

  • 标签: 归因 外交决策 政治心理学 冷战 档案内容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法,对1980—2011年间东盟各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成分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观察期内(1)除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全要素增长率为负外,其他东盟国家均为正。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就本文样本来说,技术进步贡献更大;(2)1984—1986年、1996—1998年以及2002—2004年期间东盟整体出现了3次较为剧烈全要素生产率波动;(3)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增加,东盟各国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收敛性。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 DEA模型 MALMQUIST指数 收敛 东盟经济
  • 简介:'英俄大博弈'作为19世纪重要历史事件,受到学者持续关注。大多数以事件为中心研究往往过于关注两大帝国势力之间结构性较量,而忽视了事件之中个体生命历程。从大博弈参与者'人生史'出发对19世纪中亚变局做出回顾,一方面可以丰富现有的资料,另一方面更能够呈现'活生生历史动态'。本文以英国军官亨利·罗林森的人生史为研究对象,对19世纪大博弈进行梳理,力图展现罗林森丰富多彩、身份叠合生命历程,并以此呈现复杂多变、势力纠葛19世纪中亚格局,进而尝试提出人生史在历史研究以及历史人类学研究中重要性和可能性。

  • 标签: 亨利·罗林森 中亚 大博弈 人生史
  • 简介:本文以1999~2010年东南亚旅华游客人次统计为样本,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东南亚旅华客流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南亚旅华客流空间结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1999~2010年间各年无标度区范围呈逐步扩大趋势,分形结构产生由局部分形→单分形→局部分形→双分形发展变化。危机事件、旅游资源禀赋差异和区位因素是东南亚旅华客流空间结构演变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分形 齐夫参数 旅游流 空间结构 东南亚
  • 简介:霍夫斯泰德民族文化维度理论存在六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权利差距、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短期取向、纵容/自制.根据上述维度视角来分析中俄文化异同,有助于我们对双方文化进一步理解.但是,霍夫斯泰德民族文化维度理论并不完善,有一定局限性.

  • 标签: 霍夫斯泰德 文化 中国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