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小宝宝很容易生病。其中发烧是最常见的,感冒、扁桃腺炎、胃肠炎、幼儿急疹、水痘等等,都可能造成发烧,发烧后,妈妈该怎么办?多少度算发烧?在一天之中,人体的温度是波动的,但一定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波动。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37~38℃是低烧,38~39℃是中烧,39℃以上是高烧,40℃以上属于超高烧。测量腋下温度是常用的方法。

  • 标签: 幼儿急疹 腋下温度 扁桃腺炎 正常体温 酒精擦浴 高热惊厥
  • 简介:摘要临床上对高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是快速、有效的,对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擦浴方法、冰袋冷敷降温的方法、静脉降温法和灌肠降温方法,在物理降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物理降温的适用性、脑组织对缺氧状态的耐受性等。

  • 标签: 高热患者 物理降温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穴位药物注射配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以优化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采用局部穴位注射配合物理治疗方法,对照组36例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各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44.4%,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结论肯定了局部穴位药物注射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中的临床疗效,尤以局部穴位注射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局部穴位注射能显著增加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期局部穴位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智力、语言及运动发育,减轻残障程度,改善患肢功能,效果满意。

  • 标签: 小儿痉挛型脑瘫 穴位注射 局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物理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运动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采用运动功能训练与物理疗法可明显提升疗效与康复率,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 标签: 运动功能训 物理疗法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物理方法机械刺激迷走神经加ATP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兴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下称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在相同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物理方法机械刺激迷走神经加ATP治疗,对照组B组直接应用ATP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物理方法机械刺激迷走神经加ATP治疗室上速快速、有效、安全,效果明显优于单用ATP药物治疗。

  • 标签: 机械刺激 ATP 室上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与物理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效应比较。方法选择并纳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第Ⅱ组(34例)行针灸治疗,第Ⅰ组(34例)行物理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3个月优良率、6个月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相似,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第Ⅱ组3个月优良率明显高于第Ⅰ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第Ⅰ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相似,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第Ⅱ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明显优于第Ⅰ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与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效果优于物理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且可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物理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 效应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