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软基处理是路基施工的控制要点和难点,软基处理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抛石挤淤、水泥搅拌桩、碎石桩、CFG桩等,本文以兰渝铁路软基处理为依托,主要介绍另一种软基处理方法,高压旋桩施工,以供类似工程应用。

  • 标签: 软弱地基旋喷桩质量控制质量检测
  • 简介:摘要东莞至惠州城际轨道交通项目GZH-7标8#施工竖井(GDK44+050)至常平站(GDK44+577)区间采用水平旋桩堵水、超前加固围岩,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水平旋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选择,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进一步阐述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 简介:1、前言在表面活性溶液中加入碱之后,溶液的矿化度会因碱提供电解质而提高。由于矿化度增加,而且所生成的脂肪酸盐的最佳矿化度又比较低,导致加碱后溶液的最佳矿化度不同于纯表面活性溶液的。添加碱还会减少表面活性的吸附量。本文将首先讨论这些化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介绍两个碱-表面活性驱现场试验的情况。

  • 标签: 表面活性剂驱 碱提 表面活性剂溶液 矿化度 脂肪酸盐 相互作用
  • 简介:结合目前北京地区桩锚支护基坑旋止水工艺常见的设计方案及实际止水效果,分析了利用桩间旋止水工艺止水的利弊。总结了影响桩间旋止水工艺效果的主要因素,初步提出了桩间旋止水工艺的改进建议。

  • 标签: 旋喷桩 止水帷幕 护坡桩 基坑支护
  • 简介: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逐渐提升,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建筑,才能使建筑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现代化的工程建筑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混凝土建筑材料正逐渐向高密性、耐用性、高凝聚性、高强度性的方向发展,混凝土的制备需具有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等优势才能满足建筑施工的发展需求。文章对混凝土外加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及建议。

  • 标签: 混凝土外加剂 检测方法 存在的问题
  • 简介:摘要混凝土外加是现代混凝土工程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组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冬季进行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时,将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应当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手段来保证施工质量。在当前的冬季施工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对防冻的利用,但是在应用防冻时也要注意相应的事项,对其应用原理予以把握。本文就将主要以浅谈混凝土防冻的冬季施工原理及施工方案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 标签: 混凝土 防冻剂 冬季 施工原理 施工方案
  • 简介:摘要针对高密度沉淀池药剂消耗高、运行不稳定等问题,进行了PAM投加系统的改造,将PAM污泥、混合池两点投加改为提升池一点投加,并且PAM投加量由0.1mg/l提高至0.15mg/l。试验结果表明,改造有利于提高沉淀池的污泥浓度,从而稳定混合絮凝池的污泥浓度,利于絮体积聚沉淀,提高沉后水的浊度;PAM投加量的提高,增强沉淀池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高密度沉淀池的进水流量调节幅度由200m3/h上升到500m3/h,并能降低PAC30%的投加量。

  • 标签: 高密度沉淀池 PAM 污泥浓度 浊度
  • 简介:1、前言当前,全球能源消费中约85%以上为化石能源。国际能源署(IEA)在其《世界能源展望》(IEA,2006)中指出,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的能源需求将增加53%。虽然大多数能源专家都认为全球的能源资源足以满足这些新增需求,但仍需寻找更多的资源储量。这意味着石油工业必须大幅度提高各种类型油气藏的采收率。《斯伦贝谢市场分析2007))认为,全球石油资源的60%、天然气资源的40%都埋藏在碳酸盐岩内(斯伦贝谢,2007)。

  • 标签: 油藏采收率 碳酸盐岩 表面活性剂 《世界能源展望》 国际能源署 天然气资源
  •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脱硝系统的可靠性和极端工况的适用性、减缓空预器冷端堵塞和腐蚀,大唐湘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平板式和蜂窝式催化混装技术,此种混装技术有助于充分利用两种催化的优点,在脱硝效率、耐磨损、防堵塞、经济性等方面获得最佳效果。该烟气脱硝系统投产后,运行稳定,脱硝效率、出口NOx浓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出口NOx浓度优于国家最新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

  • 标签: 烟气脱硝 SCR 催化剂 混装模式
  • 简介:1、引言单一化合物驱、碱水驱、表面活性驱以及聚合物驱可以组合使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了双组分结合的聚合物表面活性(SP)、碱性聚合物(AP)和碱性表面活性(AS)。本章我们将介绍三组分结合的碱性聚合物表面活性(SAP)。我们将重点关注ASP使用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采出的乳状液、结垢和层析分离。

  • 标签: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碱性 现场应用 实例 中国 表面活性剂驱
  • 简介: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度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度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 标签: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泡沫 表面活性剂溶液 含油饱和度 多孔介质 岩心驱替试验
  • 简介:摘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经铈促进的(Ce-promoted)和未经铈促进的5Co-15Ni/Al2O3,催化在CH4干法转化反应中的性能。虽然添加铈(2.5wt%)能够明显减少积碳,降幅可达50%,但CH4的反应速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增幅小于5%),活化能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变。经铈促进的催化抗碳(carbonresistance)能力提高,这要归因于反应过程中铈离子稳定的多次氧化态(multipleoxidationstates)。所采用的催化的TPR-TPO揭示了两种类型的碳成分(carbonspecies)。第一种是活性Cα,它易于被H2气化,而且还参与氧化铈的氧化还原反应;第二种是相对的非活性Cβ,它只能被O2移除,而且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循环。文中还提出了这种反应的双中心(dual-site)兰格缪尔(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

  • 标签: 反应动力学 转化反应 催化剂 CO2 Co-Ni NI/AL2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