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测量不同类型的特制口腔防护器在加工以后的厚度和模拟咬合负载下的形变。材料和方法10个口腔防护器在同一个牙弓上,分别用以下的材料和方法加工:第一组:ColoredMouthguard,真空下形成(4mm厚);第二组:Proforln,真空下形成(4mm厚);第三组:Drufosoft,通过加压薄片成形(3+3mm)。经加工后,在三个地方测量厚度:第一磨牙的舌侧尖,第一前磨牙的远中边缘嵴和中切牙的唇面。每一组的韧度,通过带有一个钝探头的Instron测量机器.在第一磨牙的舌侧尖区域上施加一个模拟咬合力来进行测量。而相应的穿透力是使用一个针盘量规进行测量。而不同口腔防护器组的厚度和受力下挠度测量值则通过标准方差分析和假性因果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第1和第2组在磨牙位置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55mm和1.52mm,明显小于第3组相应的厚度(3.48mm),而在切牙唇面的厚度方面,第1组和第2组是相似的,分别为2.05mm和2.06mm,亦明显小于第3组相应位置的厚度(3.29mm)。而第1和第2组的韧度相似,明显高于第3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形成口腔防护器的厚度比加压薄片成形口腔防护器的厚度小,加压薄片成形的口腔防护器的材料厚度足以保护运动员不致遭受外伤。

  • 标签: 口腔防护器 平均厚度 韧度 第一磨牙 测量值 第一前磨牙
  • 简介:目的:比较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hPDLSCs)和牙髓干细胞(humanDentalpulpstemcells,hDPSCs)的表型及生长特性,为深入研究这两种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获得原代人牙周膜细胞和牙髓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分别对两者克隆化培养、分离纯化得到hPDLSCs和hDPS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并绘制两者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比较两种细胞集落形成率(colonyformationratio,CFR)。结果:hPDLSCs和hDPSCs镜下形态相似,生长曲线均呈"S"形,牙周膜细胞中STRO-1表达hPDLSCs阳性率为15.88±0.48%,牙髓细胞中STRO-1表达hDPSCs阳性率为11.86±0.4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干细胞均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表面标志物STRO-1、CD29、CD44、CD90、CD73和血管内皮标志物CD105,其中STRO-1、CD29、CD90、CD73、CD105及CD166百分率达90%以上,阴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hDPSCs的集落形成率(4.31±0.08%)显著高于hPDLSCs的集落形成率(2.68±0.06%)(P〈0.05)。结论:hPDLSCs和hDPSCs细胞的形态相似,均高表达MSCs表面特异性标志物,hDPSCs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hPDLSCs,说明hDPSC自我更新能力较hPDLSCs强,可为深入研究这两种干细胞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人牙周膜干细胞 人牙髓干细胞 表型
  • 简介:目的评价纯铌(Nb)金属在DL-α磷酸甘油与醋酸钙阳极氧化处理后的表面特性。方法所有Nb试件在模拟体液(SBF)沉浸30d。用扫描电镜观察膜层的表面形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膜层的电子结合能元素分布。结果Nb试件电镜观察结果,阳极氧化处理的表面呈现多孔重叠的微孔,阳极氧化及300℃高温蒸汽压下2h热处理,SBF沉积后的表面呈现微细的结晶,其微孔逐渐减少。XPS分析所有Nb试样上观察Nb、Ca、C、O谱及微量的P谱。结论阳极氧化及热处理可诱导Nb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层,提高其生物活性。

  • 标签: 水热处理 模拟体液 阳极氧化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简介:根管治疗效果与根管封闭剂密切相关,而在充填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根管封闭剂超充填的情况。商品化的根管封闭剂种类众多,iRootSP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封闭性和抗菌性而逐渐被重视,其超充是否会影响患牙的预后也引起了关注。本文总结了iRootSP理化及生物学性能,以及根管封闭剂超充填的研究进展,结合随访病例分析iRootSP超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根管充填材料 根管充填 预后 iRoot SP
  • 简介:目的:将转染bF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珊瑚骨复合培养,观察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方法:穿刺抽取新西兰大白兔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出的BMSCs进行纯化,利用脂质体转染bFGF—pcDNA3到BMSCs。取生长良好的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和未转染的BMSCs,分别接种于不同珊瑚表面,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珊瑚支架上BMSCs的生长状况:采用MTT法观察细胞一支架复合培养的BMSCs增殖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复合培养的BMSCs贴附在珊瑚上,并在材料上完全铺展,形态多样,细胞跨越微孔表面或向孔内长人,部分区域有细胞外基质形成。MTT法检测显示,细胞-支架复合培养转染组与复合培养未转染组的BMSCs增殖状况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培养转染组,BMSCs生长增殖强于未转染组。而复合培养的转染组与单纯培养转染组BMSCs增殖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较未转染组好,珊瑚人工骨可以作为BMSCs支架材料,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转染 珊瑚人工骨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体外长期传代扩增后形态表型、增殖及分化特性的变化。方法:分别以双酶消化及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UCMSCs;细胞传至18代(P18),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干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的变化,全面评测连续传代对hUC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双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可高效分离获得大量hUCMSCs,细胞稳定传代并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早期细胞多呈长梭形或纺锤形,至P18时呈多角不定型且细胞体积变大,胞浆增加明显。传代至P18后,hUC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至60h以上,绝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且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fibroblast,CFU-F)形成降低,克隆集落减小。hUCMSCs可表达且不因持续传代丢失间充质干细胞标记,但仅早期传代细胞表达多能干细胞标记Oct-4及SSEA-4。特异性染色及相关基因表达检测提示P18hUCMSCs的成脂肪、成软骨及成骨诱导分化能力较早期传代细胞减弱。结论:hUCMSCs是具备高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特性的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外长期传代扩增的hUCMSCs呈现一定的复制性衰老趋势,但不会丢失干性,可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并保持分化活性。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传代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电解液不同Ca、P浓度对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方法:根据电解液中Ca、P浓度的不同,将纯钛试件分成A、B和C共3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制备纯钛表面氧化膜,D组作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SEM)检测氧化膜的表面及横断面形貌,用X射线能谱仪(EDS)检测氧化膜的元素成分,用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氧化膜的晶相结构。结果:微弧氧化处理后,钛表面形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A组膜层厚度为5μm,B和C组膜层厚度为10μm。高Ca、P浓度组微弧氧化膜的Ca、P含量高于低Ca、P浓度组(P〈0.05、P〈0.01)。微弧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金红石、锐钛矿和羟基磷灰石。结论: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形成含羟基磷灰石的多孔氧化膜,氧化膜的Ca、P含量与电解液的Ca、P含量有关。

  • 标签: 微弧氧化 表面处理
  • 简介: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研究中。由于直接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一定困难,人们便试图寻找其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替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本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同一牙齿的牙髓和牙囊组织,并探讨这两种细胞在表型特征、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方面的不同。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都表现出相同的克隆形成能力,

  • 标签: 免疫调节特性 牙髓干细胞 受体激动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OLL 牙囊
  • 简介:致龋菌对树脂粘接材料的黏附及其在牙体组织表面产酸可引起继发龋,最终导致牙体缺损修复的失败。乳酸链球菌素(nisin)作为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3.4kDa的抗菌肽,通过在细菌的细胞膜上产生孔道杀菌,对口腔致龋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应用于抗菌材料防止继发龋的潜能。本文就nisin的特性及其口腔抗菌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酸链球菌素 抗菌肽 抗菌材料
  • 简介:目的观测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gene,EGFP)并稳定表达前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利用EGFP作为体内试验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利用pLEGFP-N1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转染PT67包装细胞,提取病毒上清液后感染BMSCs,G418筛选及单克隆培养得到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细胞.比较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曲线,细胞活性和贴壁率.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荧光有效表达时间达3个月.结论利用逆转录病毒法转染EGFP可作为BMSCs体内示踪.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逆转录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