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1946年春,孙科在广州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曾有人问他是否愿意领导国民党的左派,他说:"此后大家都要左了,大家左了便没有派."谁都知道这是很聪明的外交辞令,不过这正反映了战后初期所谓"政治正确"的一部分内涵.有趣的是被看做是"自由派"的无党派人士熊佛西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文章刊载在当年3月2日出版的杂志上,为"左倾"正名,他先引用钱柏氏关于"左倾"的解释:"左者是坐在国会主席左边而具有开明与民主思想的人们",然后自己再来界定"左倾":"凡有进步思想的人都可称为左倾的人."

  • 标签: 中国 台湾省 左翼文学 意识形态 文学研究
  • 简介:<正>陈映真(1937—)是台湾资本主义社会的抒情作家和思想者,现代的约伯。他是从被看作“异端”的左翼方面去承受“冷战·民族分裂”历史格局中的台湾社会的精神苦闷的。他面临生活的苦难而质疑“上帝”,然而却始终不曾放弃博爱与自由的信念。他由耶稣走向马克思,由个人道德世界的深刻内省走向社会文化结构的批判,特别是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异端·乌托邦主义”的性格使他的命运具有“孤独的义人”的悲剧色彩。“写作”成为他探讨人生、人性、生死、灵肉、个人

  • 标签: 陈映真 虚构叙事 台湾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悲剧色彩 思想者
  • 简介: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战后文坛中崛起的台湾作家之中,真正形成的自己的文体风格的,除了白先勇、陈映真、王文兴、七等生之外,就是郭松棻(1938—2005)。郭松棻有文字上的洁癖,一篇作品,而有两种版本,在郭氏的写作中似乎很常见。以小说论,《含羞草》(mimosa)、《写作》就有不同的版本。从版本的比勘,可以看到修改的痕迹和文体的追求和形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文体背后的思想过程。郭松菜的文体所暗含的思想对于揭开战后台湾的思想闷局,尤有意义。从版本到文体到思想,逐层剥开郭松棻写作背后的思想苦闷和追求,从而进一步理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离开台湾到美国留学的一代人在冷战时期的思想的变化和写作的意义,本论文将其称作"冷战时期的离散书写"。

  • 标签: 郭松棻 文体 思想 冷战时期 离散书写
  • 简介:《光影时代:当代台湾纪录片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版)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关于台湾地区纪录片发展史的研究专著。作者李晨博士,是近年来沉潜于台湾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我是这本书的最早读者之一,从它的酝酿到成书,我都是见证人,因此,借着新书出版的机会,谈一点读后的感想,分享作者劳作的成果和喜悦,在我,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吧。

  • 标签: 台湾地区 当代文学 纪录片 光影 人文关怀 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