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麻疹病例时空分布和空间聚集性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系统2001-2016年全国麻疹病例数据,人口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01-2016年全国共报告麻疹1 012 537例,年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4、2005-2008和2009-2012年的麻疹发病存在全局空间聚集性,其Moran’s I值分别为0.29、0.26和0.3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麻疹在各时间阶段均存在高-高聚集区域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同时2005-2008年广东省是一个单独的高-低离散区域,未检测到低-低聚集区域。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1-2008年我国麻疹病例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山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形成一个广泛的聚集区。结论2001-2016年我国麻疹的发病在空间、时间上均存在一定的聚集性,可根据聚集情况,为麻疹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 标签: 麻疹 时空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超声普查下乳腺结节(Breast nodule,BN) 和甲状腺结节 (Thyroid nodules,TN) 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1月—2019 年12月收治的超声普查结节患者 320 例,根据检查的结果分成两组,观察组(160 例)和对照组(160 例),观察组为检查出 BN 患者,对照组为未检查出 BN 患者,使用超声普查的方式研究和分析两组患者查出 TN 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TN 发病高于对照组( P

  • 标签: 超声普查 乳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 发病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HA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妇科病房进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调查的2230例患者中70例发生HAI,感染3.1%,其中手术部位感染发病为0.6%。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HAI发生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患者HAI发生随年龄增高、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恶性疾病患者术后HAI发生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患者(P<0.05),腹腔镜手术术后HAI发生低于其他2种术式(P<0.05);围术期输血患者术后HAI发生高于未输血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其他解释变量不变时,越年轻的女性术后发生HAI的风险越小;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发生HAI的风险越高;围术期输血是术后HA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术式和缩短手术时间,合理进行围术期输血治疗会有效降低HAI的发病

  • 标签: 全子宫切除 医院感染 发病率 危险因素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北京市密云地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并探讨密云地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于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调查北京市密云区部分社区人员中随机抽取300人,以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等形式获取相关资料,按照ASO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析本地区可能与ASO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同一年龄组间相比,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的人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生活中严格治疗常见的基础疾病可以减少ASO发病的可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深入探讨乳腺增生患者甲状腺结节的发病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68例65岁以下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超结果在乳腺增生患者定为观察组,非乳腺增生患者定为对照组,并展开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病的主要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甲状腺结节组的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为乳腺增生患者出现甲状腺结节的高危因素。结论 对于广大乳腺增生患者而言,其甲状腺结节的发病会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逐渐提升,致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囊括了年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总胆固醇等三项指标。

  • 标签: 乳腺增生 甲状腺结节 发病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厦门市老年人高尿酸血症(HUA)发病情况和因素,为后续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与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12月在厦门市湖里街道居住半年以上的60~80岁老年人3 650例,对其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情况;并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因素对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影响。结果3 650例受检者中,高尿酸血症患者共943例,患病为25.84%,男性、高龄、超重、吸烟、饮酒、高血压的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生高(χ2=243.826、8.325、64.348、65.632、114.808、41.213,均P<0.05),HUA老年人较正常老年人血肌酐高、血尿素氮高、肾小球滤过降低、三酰甘油高(χ2=58.126、307.161、132.119、47.70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超重、饮酒、高血压、高血尿素氮、高血肌酐、低肾小球滤过、高三酰甘油是老年人HUA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较高,且与不良生活方式及临床指标有关联,社区应做好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及时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初步探索节气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为急性主动脉事件预测、急诊应对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邢台市人民医院急诊主动脉夹层病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节气时段发病发病特点,运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各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例数之间差异分析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小寒、大寒、冬至、大雪这四个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明显升高,而芒种至白露期间夹层发病显著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大寒时节主动脉夹层发病最高,大暑时节发病最低。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节气变迁带来的温度和气压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病有明确影响,整体呈现小寒至大雪这四个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明显升高,而芒种至白露期间夹层发病显著下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生普查乳腺结节与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实施乳腺结节及甲状腺结节超声普查的受检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普查结果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未检出乳腺结节)与实验组40例(检出乳腺结节),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伴随患者年龄的增长患者甲状腺结节的发生越高,随着超声分级的增加,乳腺结节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发生不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结节患者发生甲状腺结节的概率较高,且乳腺结节患者不同年龄、超声分级的分布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情况均不一致,说明乳腺结节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及发生存在较强的联系。

  • 标签: 超声普查 乳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碘摄入量变化带给甲亢发病的影响开展具体评价。方法:将碘摄入改变的客观指标定为学龄儿童的尿碘水平,针对某大型企业食盐加碘前2年以及后3年共5年间的甲亢发病进行有效对比。结果:在食盐中加入碘后,发现经过检测的尿碘中位数从64.5μg/ L变为231.0μg/ L。在食盐中加碘之前的2年中,对甲亢的发病进行调查发现数值分别为11.8以及8.2/10万人年,而在加碘之后的3年中,对总体甲亢的发病进行分析,数值分别为22.2、34.2以及31.4/万人年,发现在食盐加碘之后,甲亢发病对应的相对危险度有所增加。结论:食盐中碘的含量增多,甲亢的实际发病有一定升高。虽然在多数食盐加碘的应用地区中,碘的整体摄入状况均处于安全范围内,没有超出国家的规定标准,但是需要针对一些特殊个体对碘的摄入量加强控制,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发病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探析对于机械通气运用ICU体位护理,观察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病是否减少。方法:将在本院ICU接收的机械通气患者中选取60例进行分析,研究,诊疗时间在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策略,观察组患者则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结合ICU体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并且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6.66±1.17)d和(5.42±1.24)min,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12.57±2.47)d和(12.13±2.85)min,相关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为6.67%,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为40.00%,两组间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在ICU病房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ICU体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控制相关性肺炎发病,促进患者早日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ICU体位护理 减少 机械通气 相关性肺炎发病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恶化院内心跳骤停(in-ho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成人患者的预后,但儿童PH相关IHCA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IHCA患儿PH的发病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场所一家四级医疗学院型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因IHCA行心肺复苏≥1 min且在IHCA前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岁以下儿童,除外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284例IHCA患儿中,57例(20%)有可评估的超声心动图,并由未知患儿特点的心脏病医生进行盲法分析。35%(20/57)的患儿患有PH,45%(9/20)之前无PH病史。PH患儿右室收缩功能较差,通过面积变化分数(P=0.005)和右室整体纵向应变(P=0.046)来衡量;右室扩张程度更大(P=0.010);左室收缩功能较好(P=0.001)。PH患儿更有可能存在基线功能状态异常,合并慢性肺疾病或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但较少可能合并脓毒症或急性肾损伤。PH患儿更有可能出现无脉电活动或心脏停搏之类的初始节律,且在心肺复苏时更常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80%比3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H与事件存活[70%(14/20)比65%(24/37);校正后OR=1.30,95%CI 0.25~6.69,P=0.77]或出院存活无关[40%(8/20)比27%(10/37);校正后OR=1.17,95%CI 0.22~6.44,P=0.85]。结论儿童IHCA前的PH可能比之前报告的更常见。本队列患儿心肺复苏期间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应用率高,PH与生存预后无关。

  • 标签: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儿科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9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行结肠癌切除术的363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9例,女174例,年龄45~75岁,平均(62.36±10.69)岁,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记录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并根据是否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及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肠癌切除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末次随访时间2020年3月23日,共13例因不同原因失访,共计350例患者完成随访,最终纳入350例患者,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为22.29%(78/350),将此78例患者定义为发生组,另272例未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年龄、合并症糖尿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397,P<0.001;χ2=52.574,P<0.001;χ2=137.931,P<0.001;χ2=48.419,P<0.001;χ2=2.099,P=0.036;χ2=36.0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1.113)、合并糖尿病(OR=0.055)、开腹手术(OR=21.913)、长手术时间(OR=25.069)、高肿瘤分化程度(OR=0.109)、淋巴转移(OR=0.068)是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发病为22.29%,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是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预防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 标签: 结肠肿瘤 肠梗阻 危险因素 结肠癌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恶化院内心跳骤停(in-ho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成人患者的预后,但儿童PH相关IHCA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IHCA患儿PH的发病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场所一家四级医疗学院型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因IHCA行心肺复苏≥1 min且在IHCA前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岁以下儿童,除外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284例IHCA患儿中,57例(20%)有可评估的超声心动图,并由未知患儿特点的心脏病医生进行盲法分析。35%(20/57)的患儿患有PH,45%(9/20)之前无PH病史。PH患儿右室收缩功能较差,通过面积变化分数(P=0.005)和右室整体纵向应变(P=0.046)来衡量;右室扩张程度更大(P=0.010);左室收缩功能较好(P=0.001)。PH患儿更有可能存在基线功能状态异常,合并慢性肺疾病或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但较少可能合并脓毒症或急性肾损伤。PH患儿更有可能出现无脉电活动或心脏停搏之类的初始节律,且在心肺复苏时更常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80%比3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H与事件存活[70%(14/20)比65%(24/37);校正后OR=1.30,95%CI 0.25~6.69,P=0.77]或出院存活无关[40%(8/20)比27%(10/37);校正后OR=1.17,95%CI 0.22~6.44,P=0.85]。结论儿童IHCA前的PH可能比之前报告的更常见。本队列患儿心肺复苏期间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应用率高,PH与生存预后无关。

  • 标签: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儿科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序列模型在上海市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病预测中的应用,为医院感染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3年至2018年上海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构建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的拟合精度,确定最优拟合模型。以2019年1月至6月的医院感染发病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2013年至2018年共监测379 477例住院患者,其中3 170例发生医院感染,总感染为0.84%。霍尔特-温特相加法模型为拟合最优模型(R2=0.82)。应用霍尔特-温特相加法模型预测2019年1月至6月的医院感染发病,预测值和实际值动态趋势较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15.22%。结论霍尔特-温特相加法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和预测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趋势,可为肿瘤专科医院感染的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 标签: 交叉感染 预测 肿瘤专科医院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 指数平滑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并发症发病与临产后剖宫产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32例临产状态宫口开5cm内、剖宫产产妇,纳入Ⅰ组,同期纳入32例临产状态宫口开5-8cm、剖宫产产妇,归为Ⅱ组,同期再选择32例临产状态宫口开8cm以上或者接近全开、剖宫产产妇,纳入Ⅲ组,将3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病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对比Ⅱ组、Ⅲ组,Ⅰ组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明显更高,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明显更高,P<0.05。结论:新生儿并发症发病与临产后剖宫产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密切,医护人员应对其手术时机进行良好把握,可以将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明显下降。

  • 标签: 临产 剖宫产 手术时机 新生儿 并发症发病率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施行ICU体位护理对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效果。方法: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搜集87名,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随机分组,针对所行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的41例常规组病例样本与所行方案为体位护理的46例体外组病例样本,通过病原菌、X线片、临床症状观察确定VAP发生,行以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估的比较。结果:两组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体位组VAP发生、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同比于常规组,呈现出更优趋势(P<0.05)。结论:在ICU对机械通气患者施行ICU体位护理可减少VAP的发生,同时可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ICU体位护理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发病率